藝術中國

中國網

以畫屏連接古今——“畫屏:傳統與未來”蘇州博物館舉行

以畫屏連接古今——“畫屏:傳統與未來”蘇州博物館舉行

時間:   2019-09-07 21:08:31    |   來源:    藝術中國

開幕式嘉賓合影

2019年9月6日,一場名為“畫屏:傳統與未來”的展覽在蘇州博物館開幕。該展覽由芝加哥大學東方藝術中心創始人和主任、斯馬特美術館顧問策展人巫鴻擔任策展人,展覽為期3個月。

展覽現場

展覽的古代展品來自於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南京博物院、河北博物院、山西博物院、湖南省博物館、浙江省博物館、四川博物院、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蘇州博物館、避暑山莊博物館、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四川瀘縣宋代石刻博物館、深圳市金石藝術博物館、朵雲軒木版浮水印分公司以及美國納爾遜·阿特金斯藝術博物館、美國芝加哥藝術博物館、美國波士頓美術博物館等19家國內外文博機構,當代作品則由徐冰、徐累、夏小萬、尚揚、展望、施慧、泰祥洲、楊福東等9位藝術家創作。

策展人巫鴻在開幕典禮上致辭

策展人巫鴻在談“畫屏”在中國藝術傳統裏的意義時説:“畫屏在古代中國美術中具有獨特的‘三位一體’身份:它既是一種極為重要的繪畫媒材,又是可供近距離欣賞的以不同材料製成的物品,還是協助建構室內外空間的準建築構件。這一特性使屏風在傳統美術中扮演了耐人尋味的角色,把圖像、空間和物品這三個視覺藝術中的基本元素凝聚在綜合性的藝術創造之中。這種情況不但在中國美術中是獨特的,在世界藝術史中也不多見。由於這個原因,雖然屏風這一形式在現代時期退出了人們的日常生活,但它的素質已經化為中國藝術基因的一部分。它持續的生命力不是表面的,而是潛藏在中國文化的底蘊和中國藝術家的深層思維之中。”

參展藝術家泰祥洲與美術史學者、中央美術學院教授鄭岩等觀看展覽

對於本次展覽的策劃理念,巫鴻教授説:“本展覽是對‘畫屏’這一藝術形式的首次大型展示,把精心選擇的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和藝術家系統的介紹給公眾。對於古代藝術的研究和欣賞,我們希望這個展覽可以揭示畫屏在中國傳統文化和藝術發展中的關鍵作用,探討其跨越書畫、建築和器物的綜合性能,從而擴展藝術史研究的方法和角度。對於當代藝術的介紹和理解,我們希望這個展覽可以引入一個新的角度,通過建立與傳統藝術的對話,在發掘一個古老藝術傳統的持續生命的同時,彰顯中國當代藝術的一種特殊文化淵源。”

展覽現場

蘇州博物館館長陳瑞近説:“在中國傳統語境中,畫屏是一個內涵獨特而外延豐富的存在。它跨越了歷史與藝術,洋溢著生活的氣息。正是畫屏這種多面、立體的藝術特性,催生了今人對中國古代屏風多元而靈活的研究。從傳世或出土的實物屏風、書畫中的圖像類屏風、文獻中屏風史料等多個維度,相互結合,相互碰撞,來探究這一充滿迷人魅力、富於神秘氣質的現象。摒棄固有的視角,不為專業所限,嘗試全方位、多角度來發掘、研究、欣賞畫屏,是本次展覽的契機。儘管畫屏的實用功能在不斷蛻化,逐漸脫離現實生活,但它同時也在轉變與昇華,努力於無形中融入當下。如何將之轉化成當代藝術創作的主題,如何將之與未來的藝術創作産生連結,立足當下,回顧傳統,面向未來,是本次展覽探索的方向。”

東魏武定元年翟門生屏風石床 深圳金石藝術博物館藏

一些觀眾可能會驚奇地發現:展覽中的大部分當代作品並不是與傳統美術有直接聯繫的水墨畫,而是包括了綜合媒材繪畫、雕塑、裝置、錄影,以至互動性行為作品。策展人巫鴻解釋到:這一選擇的目的是擴大我們對傳統藝術與當代藝術關係的理解。誠然,水墨畫在中國當代藝術過去三十年來的發展中被賦予越來越強的當代性和全球性,成為具有專門議題和獨立歷史的一個領域。但當代藝術同時也在不斷瓦解以媒材為基礎的分類:相對於水墨畫和油畫,當代藝術的新形式—包括裝置、多媒體藝術、身體藝術、行為藝術等—並不專屬於特殊地區文化。自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許多當代中國藝術家接受了這些藝術形式,在實踐中不斷超越藝術媒材的傳統分野,淩越東西文化對立的歷史羈絆。這些新藝術形式賦予藝術家一種國際語言,使他們能夠用更自由和更個人化的方式進行廣泛的藝術實驗,包括重新發掘中國文化中業已失傳的藝術形式和觀念。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這個展覽中的當代作品反映了藝術家對中國文化財富的發掘和轉化。通過同時吸收傳統文化遺産和當代藝術形式,他們為自己確定了一個新的基點,將中國藝術元素有機地納入本土與全球間的持續互動之中。

唐彩繪舞伎圖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藏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美術史家通過研究發現:繪畫史中一些經典作品原來是作為屏畫進行創作的,現存的卷軸形式是重新裝裱的結果。當代藝術家泰祥洲即是以藝術家的敏感揣摩原作的視覺邏輯,用可能的原初形式取代晚近的裝裱。他2014年的《天作高山》以天津博物館收藏的范寬《雪景寒林圖》為底本,將之化為三聯屏的中間一幅,兩邊増以雙翼。全畫因此被擴張成為水準構圖,畫中高山也被重新賦予中心地位。本次展覽中的《大都會館藏倣范寬山水圖意象還原》是他2017年的作品,構圖更為雄渾而富有生氣。圖中的主峰在原畫中充滿矩形畫幅,兩旁的山巒、河流以及房屋似乎被突然切斷。將之擴充為水準構圖的三聯屏,泰祥洲創造了一個更寬廣的空間,並給與山巒和雲氣更強烈的動勢。

《大都會館藏倣范寬山水圖的意象還原》 泰祥洲

需要強調的是,泰祥洲在此追求的並不是對宋人作品的科學復原,而是以藝術家的敏感揣摩原作的視覺邏輯,用可能的原初形式取代晚近的裝裱。他的這些作品因此可以被認為是古今之間的互動和協商,而非單純的復古。

徐冰為這次展覽製作的《背後的故事:倣大癡山水圖》可説是內化了傳統畫屏的所有基本因素,進而將這些因素轉化成當代藝術的概念和語匯。這一次,他思考更多的是光線和物質的互動。他認為傳統繪畫所呈現的是以宣紙和顏料構成的固態畫面,通過光線折射進入觀者的眼睛。而《背後的故事》中的毛玻璃則有如“空氣中光的切片”,把散漫的光影聚合在一個平面之上,形成比任何物質繪畫都豐富和微妙的“光的繪畫”。

《宋山水長卷》 夏小萬

夏小萬的《宋山水長卷》也是一件當代“空間繪畫”,同樣使用透明介質承載圖像。但與徐冰不同的是,夏小萬追求的不是光和物質的互動,而是三維與二維的轉化。通過複雜的設計和運作,他把一幅平面繪畫解構為多層透明介質上的畫面,再將這些“切片”重構為一個縱深的三維圖像。

《世界的床-1》 徐累

展望自90年代開始用這種材料製作當代版“假山石”,將鋼片鋪在特選的太湖石上反覆錘打,複製出石頭的形狀和所有的細微起伏。本次展覽的兩組作品,一組作品包括了兩件改造的落地鏡:展望用在山石上捶打後的不銹鋼板置換了玻璃鏡面,將鏡子轉化為立屏,人們在屏面上看到的是自己的碎裂影像。另一組作品是為展廳走道特製的假窗。在不同形狀的傳統木質窗框中鑲嵌以模擬山石的不銹鋼板,展望再一次以破碎的反射影像取代了外界的自然景觀。

展覽將持續至12月6日結束,期間將圍繞展覽主題,舉辦一系列學術講座和公共教育活動。

《世界的床-2》 徐累

傳五代周文矩《重屏會棋圖》 故宮博物院藏

清紅漆彩繪框嵌銀片花卉插屏 承德避暑山莊博物館藏

清紅木邊銅胎琺瑯山水禦制詩挂屏 承德避暑山莊博物館藏

以畫屏連接古今——“畫屏:傳統與未來”蘇州博物館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