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中國網

張祖英:楊剛藝術,動人心弦

張祖英:楊剛藝術,動人心弦

時間:   2019-09-02 14:18:14    |   來源:    藝術中國

已故藝術家楊剛

楊剛是位極有天賦又十分優秀藝術家。我和楊剛初識的情景歷歷在目。那是上個世紀文革末期,一個偶然機會朋友們在中國美術館相約聚會,一位風塵僕僕的壯實青年進屋,友人介紹:這是我們中央美院附中的同學楊剛!長期生活在內蒙牧區,他剛從內蒙歸京,為人寬厚、坦蕩,深得同學敬佩!暢談中,大家傳看他從大背包中取出的厚厚一大疊速寫,生動的畫面、流暢奔放的線條、從中閃現出充滿才情的生命氣息使我眼前一亮。他談吐謙和、內秀,給我留下極好印象,也由此,常關注他的境況。 

打靶歸來 1975

霽 140×180cm 2009-2011

後得知他文革後進入中央美術學院第一屆研究生班,師從葉淺予、蔣兆和、盧沉、周思聰等先生,專事中國畫工筆人物畫的創作。1981年調入北京畫院,擔任專業創作幹部,期間創作了大量優秀作品。其中,1980年畢業創作《迎親圖》獲葉淺予獎學金,1984年《摔跤手之歌》獲全國美展北京地區甲等獎,2001年《風雲牧人》獲國際藝術博覽會一等獎。然楊剛的成就與興趣並不局限于上述工筆人物畫的創作上。由於他在美院附中紮實的繪畫基礎,亦中亦西,在書法、油畫方面也多有突出建樹。其中油畫作品我記得除了早年《打靶歸來》、《套馬》、《雪露霞輝》、《人在旅途》、《打草山日落》,近期展出的《霽》、《白毛風》等也得到業內人士的好評。的確,楊剛的藝術才能是多方面的,亦中亦西,皆達到較高水準,有關這些大作,這些年已有業內眾多評論。

白毛風 140×180cm 2016

牧民迎親圖 140×180cm 2019

這裡我想介紹的是,最近楊剛過世後我去看望其家人時,在畫室有機會看到眾多過去很少示人的大量黑白大寫意佳作。楊剛夫人董正賀介紹,這批作品大多是他平日抒發心志時的有感而發、醞釀作品時的創意小稿,或是靈性出現時的隨心所作。正因是無拘無束的心智流露,才自由地展現了他的天賦才情。

大漠孤煙 36×52cm 2000年

母與子 60×40cm 2000年

這些動人的作品,包括《登上山頂》《落日熔金》《樂隊》《群英會》《拉丁舞者》《鼓手》《摔跤手》《草原布和》《朔風乾哀》《套馬圈》《太極拳》《風從大洋來》……等大小不一的眾多作品。其獨特的筆墨語言,簡練明確,以奔放堅定的線條,準確、細緻、概括地抓住對象的形體特徵和鮮活形態,把豐富的事物變成活生生的藝術形象,直抒畫家心緒。形式上,力求單純、凝練,以大塊黑白對比使畫面充滿激情與張力,蘊含具象表現中的抽象美,展現了磅薄的氣勢而動人心弦,讓我不能忘懷。就我視野所及,他的這類黑白大寫意作品在當代中國畫壇似無人可與比肩。

摔跤手 50×80cm 2000年

套馬圖 69×49cm 2001年

踢踏舞 40×45cm 2002年

西藏玉樹舞 44×58cm 2002年

值得重視的是一些作品筆墨揮灑自如,雖寥寥幾筆,卻簡約而不簡單,整體概括又具細節特徵的豐富性,大處得其神,小處盡其妙。如《鄭小瑛的指揮》形體的結構處理,《母與子》相互偎依的親情表達,《摔跤手》《草原布和》《套馬圈》《鏈球手》《速滑》《踢踏舞》《西藏玉樹舞》盡顯速度和力量的衝擊力,充分顯示出楊剛對人體運動中的造型特徵敏銳的把握能力,絕無一般黑白大寫意作品的概念化傾向和流俗之弊。

賽馬 64×27cm 2000年

自由長旅 122×94cm 2000年

古戰場 68×138cm 2000年

鼓手 49×68cm 2000年

小樂隊 44×32cm 2000年

鋼琴師 57×46cm 2012年

冰舞 35×45cm 2000年

同時,這批作品的另一特色是其內含的生命活力、筆墨的音樂感,正如他為自己作品集所取之名——《樂之靈》,他對藝術韻律感的把握,緣于他自幼對音樂的熱愛。在《賽馬圖》《古戰場》《自由長旅》等作品中,我們可深切感受到鐵蹄拍擊大地、馬踏聲碎的節奏和韻律。《樂之靈》《鼓手》《小樂隊》《和聲》《鋼琴手》中在人物形體動作下所感到的陣陣樂聲,《冰舞》《踢踏舞》《風從大洋來》《大漠長煙》又似乎視覺化地展現了餘音舒展、嫋嫋不絕的蒙古長調……

速滑 57×40cm 2001年

球操 40×45cm 2002年

太極拳 128×125cm 2000年

破浪 70×84.5cm 2008年

楊剛的瑞士友人藝術家古布克曼先生在觀看了他的畫作後感言:“楊剛作品中的音樂氣息,強烈的黑白對比,經常會把原有主題進行發展與轉化,其中線條的走勢就像音樂裏的漸強與漸弱,時而擔憂、時而雲淡風輕而具有動人的韻味。”楊剛生前也自述:“記得小時候,僅次於繪畫,就是對旋律的敏感,當音樂響起時,常有一種類似電流通過全身的感覺,使我興奮不已,我雖然沒有選擇音樂專業,但音樂卻一直伴隨著我的人生。”

落日融金 41×44cm 2000年

遇 49×77cm 2001年

黑風 2001年 尺寸不詳

另外,宏觀看來,楊剛藝術上的成就離不開長期在牧區生活的經歷,全身心溶入當地風土人文環境。無論在內蒙寬廣的烏珠穆沁草原放牧、蒙古包中親情聚懷、風雪襲人時的救援、婚喪喜事的操辦,對牧民生存環境有著深深眷戀和親情相依。抬手舉足、體會入微的觀察,為他的作品創作提供了無盡的資源。我們説;心靈感受只是造就藝術的一個方面,如何把現實生活詩化為藝術形象,則是需要通過高超的技藝來實現。應該説楊剛藝術的成功是與他令人嘆服的勤奮分不開的,人稱“拼命三郞”。他在牧區生活這些年,創作了大量速寫,據他同學介紹有上萬張之多。許多動人的速寫本身就是藝術精品,而速寫對形體特徵的掌握,還培養了他獨特的造型能力和極強的記憶默寫能力,使他能在創作中揮灑自如,隨心所欲地表達內心世界的感受時,創造出作品所需的動作和生活環境。

樂隊 36×41cm 2001年

拉丁舞者 44×67cm 2001年

群英會 45×90cm 2002年

武打戲 36×42cm 2000年

特別令我感到欽佩的是:楊剛在藝術上取得的成就,是與他謙遜、樸實、善良、內秀的品格分不開的。他有遠大志向和目標,但從不張揚自己,專心在藝術海洋中探索。他深知“功夫在畫外”,平時勤於閱讀,對音樂、書法、歷史、文學多方面的關注,故他的藝術創作具有豐富的精神內蘊。據夫人董正賀介紹,他日常做事精益求精已成習慣,不少作品都要修改加工好幾輪,直到自己滿意為止。確實,去年我在組織全國“古代文明與當代社會‘一帶一路’油畫作品展”時,選用了他幾幅內蒙牧區題材的油畫作品,本已在畫展上取得好評,展完作品退件後他又根據展場中感悟,對參展作品重新進行了加工。用他的話來説,對作品負責就是對自己的人格負責。

正是他的內心修養及為人品質的高標準要求,他的作品經得起歷史的陶冶。令大家感到遺憾的是,已七十多歲的他迄今為止,還未舉辦過一次較全面的個人藝術作品展。我相信,楊剛的藝術,決不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湮沒,相反,必將會放射出更加璀璨的光彩。

千軍萬馬 94×198cm 2001年

最後,我想説的是,今天我們緬懷楊剛這位優秀藝術家,梳理他的藝術成就,弘揚其人品、藝品。對今天的美術創作中普遍存在的兩方面現象,具有特別的意義。對一些精確複製物質現實的寫實繪畫領域傾向來説,藝術反映生活,並不等於照搬生活現象,簡單的照抄生活、扼殺藝術精神現實而失去藝術的本性。而另一類是無限的誇張個人精神現實的傾向,同樣是回避當代現實社會生活而偏離藝術本性。在這個意義上,楊剛的藝術通過對現實生活的再創作取得了強烈的精神感召力,使藝術與生活達到和諧統一。不但把現實生活的表像轉化為情感表達的藝術形象,而且根據對當代生活的感悟進行提練、概括,使所創造的藝術形象更加適應時代審美觀念和情感的昇華,從而創造具有強烈時代精神和個性特徵的優秀作品。這裡!楊剛的一生為我們提供了重要的啟示。

張祖英

2019年8月4日


張祖英:楊剛藝術,動人心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