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中國網

麥積山國際雕塑論壇·2019舉行  聚焦"亞洲語境下的雕塑藝術"

麥積山國際雕塑論壇·2019舉行  聚焦"亞洲語境下的雕塑藝術"

時間:   2019-08-25 22:44:44    |   來源:    藝術中國

麥積山國際雕塑論壇·2019海報

2019年8月24日至25日,麥積山國際雕塑論壇·2019在甘肅天水麥積山舉行。自2017年首次舉辦以來,麥積山國際雕塑論壇自深受業內和學界歡迎,已經成為國內外知名的雕塑專業論壇。本屆麥積山國際雕塑論壇由中國雕塑學會、天水市人民政府、敦煌研究院主辦,中央美術學院造型學院雕塑係、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雕塑係、麥積山石窟藝術研究所承辦,在前兩屆學術積澱的基礎上,基於亞洲的文明交融、文化互通,立足於麥積山石窟的歷史和藝術價值,聚焦“亞洲語境下的雕塑藝術”。

與會領導學者嘉賓合影

8月24日上午9時,論壇在麥積山論壇酒店學術廳開幕。中央美術學院教授袁運生,甘肅何鄂雕塑院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中國雕塑學會顧問何鄂,敦煌研究院院長、黨委副書記趙聲良,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院長李軍教授,廣州美術學院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雕塑藝委會主任、中國雕塑學會副會長黎明,中國雕塑學會副會長、中國美術家協會雕塑藝委會副主任傅中望,中國美術學院教授、《中國雕塑》主編、中國雕塑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孫振華,日本神戶大學教授百橋明穗,印度尼赫魯大學藝術與美學學院視覺藝術專業教授阿隆南(Yashadatta S.Alone),南韓國民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崔泰晚,新加坡大學中文系教授古正美等來自國內外40余家高等院校及文博機構的專家學者,天水市委常委、宣傳部長張建傑,天水市政府黨組成員、副市長逯克宗,天水市麥積區委副書記、區長成少平,天水市麥積區委常委、宣傳部長閆小鵬,大同市委宣傳部副部長蘇珍,天水市麥積山風景名勝區管理委員會黨工委書記、主任康泰來,天水市麥積鎮黨委副書記、鎮長張淑香等當地領導共200余人參加開幕式。


麥積山石窟藝術研究所所長李天銘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雕塑系主任董書兵教授

開幕式由麥積山石窟藝術研究所所長李天銘和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雕塑系主任、教授董書兵共同主持,開幕式上天水市委常委、宣傳部長張建傑,敦煌研究院院長、黨委副書記、研究館員趙聲良,廣州美術學院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雕塑藝委會主任、中國雕塑學會副會長黎明,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院長、教授李軍先後發表致辭。

天水市委常委、宣傳部長張建傑致辭

天水市委常委、宣傳部長張建傑在致辭中對國內外來賓表示熱烈歡迎,高度評價了麥積山國際雕塑論壇,他向嘉賓介紹伏羲文化、大地灣文化、秦早期文化、麥積山石窟文化和三國古戰場文化五大文化構成了天水市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

敦煌研究院院長、黨委副書記、研究館員趙聲良致辭

敦煌研究院院長、黨委副書記、研究館員趙聲良對麥積山國際雕塑論壇的影響力給予高度評價,他説:“8月19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在敦煌研究院同有關專家、學者和文化單位代表座談時,提出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弘揚要給予支援和扶持,要保護好我們的國粹。我們要落實習總書記的指示,不負期望,講好中國故事,講好敦煌故事,講好麥積故事。”

中國美術家協會雕塑藝委會主任、中國雕塑學會副會長、廣州美術學院教授黎明致辭

中國美術家協會雕塑藝委會主任、中國雕塑學會副會長、廣州美術學院教授黎明回顧了劉開渠等老一輩雕塑家對麥積山藝術價值的高度評價,對本屆麥積山國國際雕塑論壇的主題“亞洲語境下的雕塑藝術”寄予厚望,充滿期待。

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院長李軍致辭

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院長李軍在致辭中,回顧了新中國第一個美術史係——中央美院美術史係(中央美院人文學院前身)以王遜、金維諾、湯池、薄松年、羅世平等先生為代表的學者們對佛教美術傾注的大量心血。他提出:“絲綢之路同時也是一條雕塑之路。麥積山獨特的地理位置使它具有重要的意義,西接河西走廊,遠至敦煌,乃至中亞,東部與後來的雲岡、龍門等地區相連,而往南則通往巴蜀,因此麥積山可稱為‘十字路口上的紀念碑’。這條路在古代也是一條佛教的朝聖之路,麥積山則是古代宗教文化的成果,幾大藝術傳統的匯聚之地。”

中國美術學院教授、《中國雕塑》主編、中國雕塑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孫振華主持主題演講環節

8月24日的主題演講環節由孫振華教授主持,雲岡石窟研究院院長、研究院張焯,印度尼赫魯大學藝術與美學學院視覺藝術專業教授阿隆南先生(Yashadatta S.Alone),日本神戶大學教授百橋明穗先後以《雲岡石窟景區建設中的文化植入》、《印度佛教石窟寺中佛塔和寺院概念的發展演變》、《日本早期佛教雕塑與麥積山》為主題發表了精彩演講。

雲岡石窟研究院院長、研究員張焯演講

對雲岡石窟在遺産保護、對外合作、廢物利用等方面的一些經驗與做法。他説,歷經十年改造和建設,以世界文化遺産雲岡石窟為核心的雲岡大景區面積比原來擴大了十倍,雲岡大景區利用原有建築推出一系列博物館、美術館,尤其注重植入環保節能、迴圈利用理念,利用當地開山廢石、道路廢水泥塊、石材廠廢料、鐵道舊枕木、建築剩餘的邊角木料、工礦淘汰機具、碑頭碾盤碌碡等舊石雕創新設計製作了各式景觀。他説通過考古與學術研究發現,這種理念在北魏王朝開鑿雲岡石窟時,斬山為壁,取石成窟的過程中,也是可以尋找的。十餘年來,投入資金3000余萬元,消化固體垃圾廢料3萬多立方米,為國家節省資金約1億元,他本人也通過公眾評選,獲得中國環保領域最高獎項——“2016—2017綠色中國年度人物”的殊榮。

印度尼赫魯大學藝術與美學學院教授阿隆南演講

印度尼赫魯大學藝術與美學學院視覺藝術專業教授阿隆南(Yashadatta S.Alone)以“印度佛教石窟寺中佛塔和寺院概念的發展演變”為題發表了演講。他以印度西部最早開鑿于西元前2-3世紀的數個典型洞窟為例,介紹了“支提窟”這一獨特形式的發展歷程,使得與會學者對印度的佛教洞窟有了直觀且深入的認識。

日本神戶大學教授百橋明穗演講

如果説阿隆南教授講述了佛教傳入中國之前在“西方”的發展歷程,來自日本神戶大學的百橋明穗教授則講述了6世紀,佛教及佛教美術由中國經過朝鮮半島,傳入日本的過程,以及在這個過程中藝術的本土化與互動。他提出日本早期佛像的誕生與麥積山佛教雕塑所受的影響是類似的,就是日本早期佛像既有中國北朝的風格,同時又有南朝風格的影響,而麥積山獨特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它也是相容並蓄,接受了多個地域風格的影響,並相容並蓄,創造了自己的風格。

第一場學術評議單元(從左至右:董書兵、李軍、黎明、王志剛、杜曉帆)

麥積山國際雕塑論壇·2019現場

在下午的主題演講中,新加坡大學中文系教授古正美,中央美術學院雕塑係副主任、中國雕塑學會副秘書長張偉教授,南韓國民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崔泰晚,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雕塑係副主任、中國雕塑學會常務理事陳輝教授,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副教授王雲分別以《佛教東傳是歷史事實嗎?》、《行萬里路讀萬樣物——中央美術學院雕塑係第六工作室的傳統雕塑考察課為什麼這樣上?》、《21世紀的絲綢之路從電子高速公路開始》、《從麥積山雕塑談中國傳統雕塑語言特徵與當代價值》、《試論麥積山石窟早期洞窟中的西方元素》為主題發表了精彩演講。

新加坡大學中文系教授古正美演講

新加坡大學中文系教授古正美以豐富而嚴謹的圖像學方法進行了研究。她以克孜爾石窟的“中心柱窟”為研究案例,提出“彌勒佛王新像”、“彌勒降魔像”、“四相圖”、“八相圖”等圖像形式是在龜茲佛教中,在大乘佛教信仰建國的“支提信仰”中誕生的,在5世紀左右反過來影響了作為佛教誕生地的印度西部以及泰國等地的佛教造像,因此她提出:“佛教東傳”雖然説的是中國在歷史上求取佛法的方法,然而龜茲佛教信仰及造像的傳播便不是“佛教東傳”的例子。克孜爾佛教造像顯然有向西或向南傳播到亞洲各地的情形。古正美教授的研究提示我們佛教傳播並不是一味線性的由西向東的傳播過程,在其中也充滿了互動與相互影響。

中央美術學院雕塑係副主任、中國雕塑學會副秘書長張偉教授演講

中央美術學院雕塑係副主任、中國雕塑學會副秘書長張偉教授以中央美術學院雕塑係第六工作室十年來的傳統雕塑考察課為案例進行了分享。他提出在一件傳統雕塑中的誕生過程中,存在著作者視角、觀眾視角、甲方視角三種角度,我們對作者視角往往體會和了解的不夠。對於中國傳統雕塑,我們或許知道,但不一定有認知。他帶領的中央美院雕塑係第六工作室,10年來走遍中國各地的傳統雕塑遺存,從理念到實踐,建立起一套完善的課程體系,同時積累了大量的視覺圖像資料。張偉老師透露,相關資料已經整理成書,即將由中信出版社付梓出版,“器像萬千——中央美院雕塑係第六工作室成立十年教學彙報展”將於11月25日在景德鎮陶溪川美術館舉行。

南韓國民大學美術學院崔泰晚教授演講

南韓國民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崔泰晚在主題發言中表示,去年他在麥積山國際雕塑論壇作的“赫拉克勒斯形象東傳”研究引起了他的一系列思考。本次演講主題中,他以南韓當代藝術家、“激浪派”代表人物白南準的理念為角度進行切入。他説白南準曾經提出在現代通訊技術發明之前,馬其實是最快捷的通訊工具,因此白南準對馬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以鐵騎征服亞歐大陸的成吉思汗被《華盛頓郵報》于1995年評選為千年代表人物,也反映了類似觀點。在橫亙亞歐大陸的絲綢之路上,歐亞諸國曾有著廣泛密切的聯繫,在21世紀,資訊高速公路成為新的絲綢之路,亞洲文化應在此發揮重要的作用。

第二場學術評議單元(從左至右:傅中望、袁運生、劉文濤、韓小囡、屈峰)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雕塑係副主任陳輝演講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雕塑係副主任陳輝以國家藝術基金支援項目《麥積山雕塑研究與創作人才培養》為例講述了中國傳統雕塑語言特徵與當代價值。他提出中國傳統雕塑具有如下5個語言特徵:一、遠近俯仰關照下的整體性;二、注重精神性的意象表達;·三、強調時空融合的空間氣象;四、線、體結合的造型方式;五、塑繪一體的語言方式。

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副教授王雲演講

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副教授王雲的演講從麥積山78窟與雲岡20窟造像塑造時間孰早孰晚的學術命題展開。二者造像在表面上非常相似,但對嘴唇雕塑形式的不同引起了王雲副教授的注意,通過與早期健陀羅佛像形象的對比,逐漸找到了線索。王雲副教授還從佛像身體特徵、袈裟穿著方式等多個方面,以圖像學的方法展開對比,提出學術觀點:從造像的表現形式、圖像及技術的角度來看,以第78窟為代表的麥積山石窟早期塑像,具有諸多西方的、早期的因素。佛像中國化的進程本身,提示我們外來因素越多,造像的年代可能就越早。因此現存麥積山早期洞窟早于雲岡20窟。

第三場學術評議單元(從左至右:宋偉光、何鄂、潘亮文)

麥積山國際雕塑論壇學術主持孫振華對全天的主題發言進行了總結,麥積山雕塑論壇始終圍繞中國傳統雕塑的當代轉化展開,本屆主題“亞洲語境下的雕塑藝術”像是行駛在亞洲區間的一列國際列車,注重文化地域性的研究,重新反思全球化時代。經過三屆舉辦,麥積山國際雕塑論壇秉持“學術、專業、開放、融合”的理念,正産生越來越大的影響力。

麥積山國際雕塑論壇·2019主題發言環節現場

8月25日上午,麥積山國際雕塑論壇舉行圓桌會議。中央美術學院中國傳統造型研究中心副主任柯萍、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史學系教授潘亮文分別作《從“西北之行”到“重建中國的高等美術教育體系》、《北周時期的麥積山石窟佛教造像特色》的學術報告。

中央美術學院中國傳統造型研究中心副主任柯萍進行學術報告

中央美術學院中國傳統造型研究中心副主任柯萍進行了從“西北之行”到“重建中國的高等美術教育體系”的發言。1981年,袁運生有過一次比較重要的西北之行,從敦煌到麥積山再到霍去病墓。這趟行程之後,有感而發,發表了重要文章《魂兮歸來》。並以此逐漸誕生了“中國傳統雕塑的複製與建立當代中國高等美術教育體系”的理念,旨在強調中國的美術教育應該立足於中國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建立起中國藝術文化的主體意識,同時吸取其他民族所長為我所用,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袁運生先生認為,通過重建中國自己的造型體系,重新認清中華文明的價值,是今天中國文化人的責任。

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史學系教授潘亮文進行學術報告

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史學系教授潘亮文做了《北周時期的麥積山石窟佛教造像特色》學術報告。隨後,全體與會嘉賓進行了以“交流·共進”為主題的發言。

麥積山國際雕塑論壇·2019現場

麥積山石窟藝術研究所所長李天銘表示,經過三年的舉辦,麥積山國際雕塑論壇通過對學術標準的嚴格秉持,已經成為在國際文博界及雕塑界具有影響的學術論壇,隨著國際學者的不斷加入,在國際的影響力也在逐漸攀升。2020年,麥積山石窟藝術研究所將繼續與中國雕塑學會合作,舉辦面向藝術院校大學生的雕塑玩偶大賽,通過藝術學子們的創意,將具有悠久傳統的雕塑藝術真正與人民大眾的生活結合起來,繼續強化麥積山雕塑的品牌效應,通過文化藝術推動麥積山的旅遊,讓千年麥積在今天煥發出新的光彩。(文/許柏成 圖/麥積山國際雕塑論壇組委會提供)

麥積山國際雕塑論壇·2019舉行 聚焦"亞洲語境下的雕塑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