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致崑崙:六十年回望朱乃正青海行”展覽海報
2019年7月25日下午,“格致崑崙:六十年回望朱乃正青海行”展覽在朱乃正藝術研究中心正式開幕。
文/曹星原
六十年前,中央美院畢業的朱乃正,帶著他的小油畫箱去了青海文聯工作,從此投身對油畫風景研究叩問長達五十多年。今年,2019年,七月,是乃正師離開這個世界的6週年,在六週年祭到來前夕,朱乃正藝術研究中心邀約幾位好友和同道沿著朱乃正入青海的線路驅車幾天。令人感動的是參與者的平均年齡也剛剛六十歲,行程將近六千公里。這一串四個六字,使得今年顯得格外不尋常。
展覽現場
在朱乃正去青海工作之前,青海的文化,特別是美術方面的成就,大約集中在藏傳佛教,由於朱乃正被分配到省文聯工作,也由於他的勤奮與才華,在艱苦的生活條件下,他堅持作畫。面對青海不受凡塵侵染的世外風光,他尋找到了適合於青藏高原的油畫語言。這個語言不同於中國文化傳統圖式、也不同於西方油畫或蘇俄油畫,而是他在上述種種文化元素中隨手拈來的集大成。
近十年來,我無數次出入青海,無論是寫生,還是講座,都格外細心地了解朱乃正眼睛中的青海是如何被他轉換成為一種特殊的美感,這些美感,在50年代到80年代之間,是不為中國人的目光所能感受到的,更少有人能夠從色彩上對它加以把握並形成體系的在風景寫生中呈現出來。
展覽現場
雖然我們可以把青海的山水比作為深谷幽蘭,香溢滿山。但是沒有語言文字或線條色彩的描繪,無論蘭香的影響力有多麼強烈,也依然局限在山野之間。只有詩人口中的辭藻和畫家筆端的形色,才能夠使幽蘭之香成為眾譽之馨。朱乃正,就是執筆推敲表現青海風景第一人。他的努力不但由於他的造型與色彩的功底而大獲成功,更由於他的人格魅力以及他在美術界的影響力使得青海的風景進入已經有人開始討論的“西部”審美範疇。
展覽現場
近六年來,我一直專注于對朱乃正的藝術成就定位的研究,注意到他在九十年代的個展“回望崑崙“是對他自己的一個總結性的展覽。他的回望之際,已然將崑崙作為一個當代的文化符號、作為一個繼西王母之後再起高潮的提法。如果我們可以將崑崙山作為文化符號的話,朱乃正是當之無愧的領軍人物。
幾年前,有人呼籲成立“崑崙畫派”,我説:從理論上是可以成立的,但是這個理論必須非常嚴謹。但是,我心裏清楚,這些種種畫會、協會的成立不過是為了給一批沒有自我藝術創建的人提供一個平臺而已。我所夢想的是一個從理論上推敲、格致、最終將朱乃正身體力行起自青海,終於北京的幾十年的藝術追求整合而入20世紀中國美術景觀中那塊恰好為他筆下的陽光照亮的、在他之前畫筆從未觸碰過的青海的座座山巒。
展覽現場
“格致崑崙:六十年朱乃正青海行”紀念陳列展,只是我在“格致朱乃正”的艱辛探中的一個思緒。
特別鳴謝參與本次活動的畫家:蔡蓉、張鵬、胡裏、李瑾;感謝她們不辭辛苦、慷慨而鼎力相助朱乃正藝術研究中心的活動。感謝朱乃正藝術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劉家明的精彩而勤謹的努力安排才使得這次的青海之行得以成功。
2019年7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