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中國網

青年藝術家尋找藝術與社會中的光點與痛點

青年藝術家尋找藝術與社會中的光點與痛點

時間: 2019-06-18 | 片長:00:04:47 | 來源: 藝術中國

童昆鳥《不了鳥知》行為裝置,金屬,行李箱,皮鞋,酒瓶,2018年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名字裏有個鳥字,還是他小時候很喜歡玩兒平衡鳥玩具,童昆鳥的作品裏有很多鳥的形象。他做了一個鋼鐵放大版的平衡鳥裝置,像一架戰鬥機盤桓在展廳的上空。

童昆鳥《不了鳥知》

童昆鳥《不了鳥知》只有一個尖端放在細鐵棍上

童昆鳥並不是多擅長去計算整個裝置的力學公式,而是拆開了平衡鳥玩具,研究裏面的結構,然後找到物理三點平衡結構,在中心點的前後左右通過不斷的實驗加上重量,找到一個平衡狀態。巨大的鋼鐵結構如同一隻展翅飛翔的鳥,所有的重量都通過像是鳥嘴的尖端壓在了一根細細的鐵棍上。只是放置上去,並沒有焊接等連接的方式。


童昆鳥的行為作品影像記錄

其實藝術家自己將這個裝置稱作是他行為藝術作品的輔助工具,在他將自己130斤的重量,一點不多,一點不少的放置在整個裝置上時,鳥形的部分就會從向上揚起的角度變為與地面平行。他説自己在上面的時候是很緊張和害怕的,之前做實驗的時候曾經摔下來過,但好在那次沒有碰到細鐵管上。但他想要在作品上,去感受它的狀態,感受作品的感覺。

童昆鳥作品局部

也正是由於潛在的危險性,在這一次展覽中很遺憾他的行為藝術表演不能實施,於是他將上一次去上海做行為表演時,旅行中用到的行李箱、雨傘、鞋子和喝過的酒瓶挂在了“鳥”尾巴上,想要把自己存在的印記放在作品上,代替自己。

在走近童昆鳥這件作品時會自動抽打手鼓

青年藝術家童昆鳥接受藝術中國採訪

在採訪中,童昆鳥戴著珍珠的小辮子一直很吸引人,很多人以為他是少數民族。翹著的小辮子像是達利翹著的小鬍子,充滿著藝術家的倔強,就和他對藝術的堅持一樣。他堅持不去除作品中的危險性,“沒有危險性作品就沒有感覺了,這件作品的理念就是靠危險性來支撐的。” 人類嚮往飛翔,童昆鳥在他的作品中以另一種方式獲得自我的飛翔。

展覽現場

王恩來 《鋼尺,G字夾與吧凳》多個G字夾將鋼尺的底部固定

王恩來 《鋼尺,G字夾與吧凳》頂部的一端只用了一個G字夾來固定

以力來維持一個平衡的臨界狀態,也是王恩來作品中的一部分。他在《鋼尺,G字夾與吧凳》中用了多個G字夾將鋼尺的底部固定,頂部的一端只用了一個G字夾來固定。彎曲的鋼尺形成了一個好似地球儀的裝置,但似乎在下一秒就會掙脫G字夾的束縛彈開來。尺子用來測量長度,在這裡代表著一條條“地球儀”經線。“尺度”是做一件事的分寸,正所謂過猶不及,在這樣一種平衡的臨界點中,力與力相互拉扯牽制,形成了一個穩定的狀態。

王恩來 《玻璃板、橡膠球、捆紮帶與拳擊手套》2017年

在《玻璃板、橡膠球、捆紮帶與拳擊手套》中,也有這樣一個不斷緩慢變化中的穩定狀態。充滿氣體的橡膠球本來是柔軟的,但在經過兩個玻璃和捆紮帶夾擊下,柔軟的球就有了一種力量。展覽現場,拳擊手套在緩慢推著玻璃板,然後突然收回,由玻璃板夾著的球會劇烈晃動,但在臨界值之內則不會倒塌。

王恩來 《玻璃板、橡膠球、捆紮帶與拳擊手套》

王恩來作品局部

青年藝術家王恩來接受藝術中國採訪

王恩來很擅長把日常之物重新排列組合,做成一種臨時性的結構。這也是他從2014年到現在在創作中一直堅持的一條脈絡。他認為現代社會的運轉就像是一個巨大而複雜的機器,這個機器製造了數不盡的産品。這些日常物無處不在,我們習以為常,就往往會忽略很多有趣的東西。於是他將這些物品本身的功能和符號意義剝離,挖掘其最根本的物理屬性和重新組合的可能性。藝術家打破了日常的無聊,想要以此提示我們的生存狀態。

展覽現場

胡尹萍創作《身份》這件作品的契機是朋友在微信給她發了一張照片,説這個人很像她。她一看覺得這個人很醜啊,第一反應不知道她想的是不是“這麼醜怎麼會像我?”她開始想要扮演這個人,出於賭氣也好,好玩兒也罷,還是純粹是為了創作一件作品。

邵亦楊與胡尹萍在作品前交談

胡尹萍先是剪了一個照片中人的髮型,後來覺得不過癮又做了一件一模一樣的衣服。但還是覺得不像,因為那時候她才100斤。攝影師建議可以喝鹽水讓臉變腫,但第二天她不光是臉腫了,連眼睛也腫成了一條縫,可以説她為了自己的作品也是很拼了。這樣的方法行不通,她乾脆開始增肥,一點點接近照片中人的形象。

朋友發給胡尹萍的照片

胡尹萍增重後的戲倣

這時候胡尹萍開始覺得照片中的人其實挺酷的也挺好看的。於是她開始反思為什麼大家現在一直都喊著減肥,一言不合就A4腰,蜜桃臀,大長腿,為什麼這樣才是美的?她的作品其實對消費社會中現有的審美標準和男性的凝視提出了挑戰。她認為真正的美來自內心的強大和自信。

夏可君在研討會現場

夏可君也提到:“在現在混雜的AI時代,80後90後的藝術家喜歡用媒材加一些虛擬的表演性。我們小時候總是會被認為長得像父母,於是我們對於的最初認知是相似性。胡尹萍增肥去模倣另一個人其實是將行為與圖像結合,産生了一種身份錯位感。”

這樣一種身份的錯位也是一種對於現實的戲倣和真假界限的模糊。正如現代社會存在的整容現象,在承受巨大的身體痛苦冒著生命危險付出鉅額金錢後,變成所謂的美女就像經過一個模具翻模製作出來的商品一樣,個性喪失,自我身份模糊。

胡尹萍的推薦人Alia Lin在研討會現場

胡尹萍的推薦人Alia Lin在推薦理由裏談到了藝術家對於社會個體生存狀態的關注,“她的作品不僅僅關乎女性主義,更在於對個體自覺意識和存在問題的討論。”

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副院長邵亦楊在開幕式上致辭

這也是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副院長邵亦楊所提到的,她認為:“年輕藝術家的作品很個性化,他們真實的表達了自我,也表現了對於社會現實的思考,自己的個體經驗也是社會的共同記憶。媒介本身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如何用媒介表達觀念和對當代社會的思考。”(圖文/孟媛)

展覽海報

2019年6月16日到7月15日,"築中美術館青年藝術家項目(2011-2021)——天天向上·2019年度提名展"在築中美術館開幕。本次展覽由北京大學藝術學院院長彭鋒擔任學術主持,2019 年度的提名展由徐冰、隋建國、彭鋒、邵亦楊,以及于瀛、Alia Lin組成的"青年策展人組"共同提名和篩選參展藝術家。

本屆展覽將從八零九零後青年一代藝術家的創作譜係中篩選作品,集中呈現藝術與當下社會碰撞中綻放的“光點”與“痛點”,以繪畫、雕塑、影像、裝置、 行為等多元化的面貌,折射他們目前的創作生態和精神內涵。

隋建國接受藝術中國採訪

 彭鋒接受藝術中國採訪

藝術批評家高名潞致辭

 北京大學教授朱青生致辭

藝術家肖魯在研討會現場

其他參展作品:

劉沁敏 《天使哈哈》

展覽現場

羅婧 《無用之用》

羅婧 《無用之用》

羅婧 《無用之用》

劉成瑞 《異教徒》行為現場 2016年

劉成瑞 《刮子移土》行為現場 2008年

劉成瑞 《一輪紅日》行為現場 2015年

王錚《你是我不及的夢》系列12 布面油畫 2016年

胡慶雁作品 2018年

康靖 《無題(局部),銅板、木框、音響, 2014年

李贏 《界石》(局部)  2018年  黑色金屬絲 燈光裝置

高振鵬 《超級明星6號》宣紙,燈控裝置,不銹鋼,亞克力

劉博大 《滅蚊敢死隊No.5》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觀眾觀看作品

http://mp42.china.com.cn/video_tide/video/2019/6/21/20196211561098478370_463.mp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