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中國網

芒種時節,“中國桑蠶絲綢文化展”在農展館開幕

芒種時節,“中國桑蠶絲綢文化展”在農展館開幕

時間: 2019-06-07 23:18:15 | 來源: 藝術中國

“中國桑蠶絲綢文化展”開幕式現場

芒種看今日,螳螂應節生。彤雲高下影,鴳鳥往來聲。

淥沼蓮花放,炎風暑雨情。相逢問蠶麥,幸得稱人情。

——唐·元稹《咏廿四氣詩·芒種五月節》

2019年6月6日,“中國桑蠶絲綢文化展”在全國農業展覽館5號館開幕。此時正值二十四節氣中的芒種,又恰逢端午節前夕,展館裏洋溢著濃厚的傳統文化氣息。芒種是桑蠶豐收的季節,元稹的詩中,古時每逢芒種季節鄰里相見,總要相互問一聲桑蠶豐收的成果。而今天,在全國農業展覽館,我們也將與現場觀眾一起,見證中國桑蠶絲綢文化發展多年來的豐碩成果。

中國是桑蠶絲綢的發源地,種桑、養蠶、制絲、織綢技術長期領先世界,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中外文化交流和貿易往來,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桑蠶絲綢文化,體現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農耕智慧,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絢麗瑰寶。為全面展示中國桑蠶絲綢的悠久歷史、絲綢之路文明互鑒的文化積澱、桑蠶絲綢業發展成就,揭示桑蠶絲綢文化的歷史價值、科學價值和藝術價值,全國農業展覽館舉辦“中國桑蠶絲綢文化展”,旨在傳承提升發展中華農耕文明,推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促進“一帶一路”國際合作。

全國農業展覽館暨中國農業博物館館長劉北樺主持開幕式

“中國桑蠶絲綢文化展”由國家農業農村部主管,中國農業博物館、中國絲綢博物館聯合主辦,廣西壯族自治區農業農村廳、西南大學家蠶基因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中國農業科學院蠶業研究所、北京服裝學院民族服飾博物館、北京蠶種場等單位協辦。展覽開幕式由全國農業展覽館暨中國農業博物館館長劉北樺主持,全國農業展覽館暨中國農業博物館黨委書記隋斌,中國絲綢博物館黨總支書記、副館長張毅,全國政協委員、國際博物館協會副主席安來順,農業農村部總農藝師馬愛國等嘉賓出席了開幕式。

全國農業展覽館暨中國農業博物館黨委書記隋斌致辭

開幕式伊始,全國農業展覽館暨中國農業博物館黨委書記隋斌向觀眾介紹了展覽籌辦情況。“中國桑蠶絲綢文化展”籌辦工作于2018年年底啟動,主協辦單位齊心協力、密切配合,在籌辦展覽的同時,組織安排了豐富的展演與科普活動,力圖做到以主題鮮明、主線清晰的展覽向觀眾全面系統地展示桑蠶絲綢産業的發展軌跡和文化魅力,彰顯絲路精神的全新時代內涵。

全國政協委員、國際博物館協會副主席安來順致辭

農業文化遺産是悠久中華文明最直接、最具説服力的見證。保護好農業文化遺産是我們必須履行的責任與義務。在今天,我們要充分利用好豐富的農業文化遺産,讓這些文化資源連接過去、今天和未來,真正做到讓農業文化遺産活起來,將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全國政協委員、國際博物館協會副主席安來順在開幕式中表達了對農業文化遺産在新時代下發展狀況的高度重視。安來順表示,“中國桑蠶絲綢文化展”以其詳實的文獻體量、豐富的文化環境、多樣的展陳方式,在傳播悠久豐厚的桑蠶絲綢文化同時,也對巍為壯觀的絲綢文化産業進行了全面展示,對傳統文化與現代産業的結合進行了深入的探索。此次展覽將進一步推動對於桑蠶絲綢文化的保護、研究、傳承和弘揚,讓歷史悠久的桑蠶絲綢文化在新的時代煥發出勃勃生機。

與此同時,作為二十四節氣的保護單位,中國農業博物館積極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人類非遺項目,並獲得成功,這是我國首個列入人類非遺的知識和實踐類項目。近年來,中國農業博物館充分發揮自身特色館藏優勢,以卓越的學術研究成果為支撐,創新公共科普、文化教育和數字化應用,二十四節氣專題展等系列展覽贏得積極社會反響。未來,我們期待中國農業博物館與中國絲綢博物館與社會各界形成合力,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文化遺産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為保存中華民族的文化基金,堅定文化自信、啟迪文化創新做出重要貢獻。

農業農村部總農藝師馬愛國致辭

農業農村部總農藝師馬愛國表示,新時代下,全國農業展覽館舉辦"中國桑蠶絲綢文化展"恰逢其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農耕文化是我國農業的寶貴財富,是中華文化的重要部分。我國是世界上最早利用桑蠶的國家,數千年的桑蠶絲綢文化是中華文明與世界文明交流互聯的重要名片。現今我國的桑蠶業快速發展,桑蠶絲綢産業在全國逐漸形成。這一産業源於農業,成于工業,帶動文化創意旅遊業,其發展利於進一步保障農民增收,促進脫貧工作的開展。未來,我們必須進一步強化統籌規劃,加強科技研發,促進桑蠶絲綢産業健康持續發展。

“中國桑蠶絲綢文化展”開幕儀式啟動現場

“中國桑蠶絲綢文化展”對於系統全面地展示桑蠶絲綢産業,深入發掘其中的文化與歷史價值有著重要意義。一方面,展覽促進了促進産業與文化相結合,歷史與現實相結合,行業發展與國家戰略相呼應。另一方面,也保證了桑蠶絲綢文化能夠在保護中傳承,在傳承中創新。此次展覽將增強全社會對桑蠶絲綢文化的認識,也必將凝聚起保護、傳承與提升中華文化的強大動力。

開幕現場

開幕儀式啟動後,在場嘉賓在劉北樺館長的邀請下一同來到展廳參觀,了解中國桑蠶絲綢文化的歷史及傳承。中國桑蠶絲綢文化展主要內容包括序廳以及“桑、蠶、絲、綢和路”共計六個部分,以“一棵聖樹、一隻天蟲、一縷絲線、一方錦繡、一帶一路”為脈絡,展示了中國燦爛輝煌的桑蠶絲綢文化的歷史沉澱,講述了絲綢之路的中國故事。展覽通過呈現給觀眾一個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創造發明實物和事件,透視桑蠶産業的發展軌跡,揭示了中國絲綢能夠千年不衰的魅力。

現場嘉賓參觀展覽

嘉賓觀展並跟隨導覽

序廳

序廳展覽現場

展覽的第一部分為序廳,主要內容為介紹桑蠶的起源,桑蠶絲綢的發展過程、功能作用、文化傳承,絲綢之路的形成、繁榮、歷史貢獻以及“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推進情況。

“桑為聖樹”

“桑為聖樹”展覽現場

嘉賓觀展

“嫋嫋城邊柳,青青陌上桑”。中國是桑樹的原産地,也是世界上桑種分佈最多、人工栽培桑樹最早的國家。桑為蠶之天,被譽為“東方聖樹”。“桑為聖樹”展覽板塊主要展示植桑的歷史變遷、生産技術,以及桑的當代價值與文化內涵。

“蠶為絲母”

“蠶為絲母”展覽現場

觀察蠶的小觀眾

展廳現場

“春蠶吐出絲,濟世功不絕。”蠶是具有極高經濟價值的吐絲昆蟲。千百年來,人們圍繞蠶的飼養和利用,不斷探索研究,技術體系逐漸完備,利用價值不斷挖掘。“蠶為絲母”板塊主要揭示桑蠶奧秘,再現養蠶歷史,展示蠶業副産品,反映蠶事習俗。

“絲縷流光”

木製繅絲車使用演示現場

小朋友在現場參加公教活動

從養蠶,到繅絲,東方文明的智慧在此過程中熠熠生輝。中國古代有著多樣的繅絲技術和工具,“絲縷流光”板塊主要介紹繅絲的歷史、技藝以及工具,蠶絲的多種功能和絲品修復技藝。

“織繡華章”

“織繡華章”展覽現場

駐足作品前的觀眾

現場演示活動

中華七千年絲織之功業,皆始於一經一緯、一縱一橫。機杼聲聲千年不休,千絲萬縷乃成佳品。“織繡華章”板塊主要展示絲織文物,反映絲織技術與工具的歷史變遷、精湛的刺繡技藝和絢麗多彩的錦繡紋樣。

“絲路無疆”

展廳現場

中國絲綢是西方人眼中神秘的東方符號。由絲綢貿易催生的“絲綢之路”,是人類歷史上文明交流交融的窗口。“絲路無疆”板塊主要從絲綢之路的開創發展以及貿易往來、技術文化交流等多個維度,講述古代絲綢之路的中國故事,解讀和弘揚新時代“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

桑蠶絲綢歷史源遠流長、文化底蘊深厚,為中華民族發展和文化傳承建立了不可磨滅的功勳,為人類文明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為了辦好桑蠶展,中國農業博物館組建強力創作團隊,廣納社會各方力量,力爭打造一個特色鮮明、亮點紛呈、品位高端的文化類展覽,此次展覽有如下特點:

展覽現場

一是展覽主題鮮明突出。種桑養蠶,繅絲織綢,自古以來就是我國的重要産業,它不僅為炎黃子孫提供了錦繡衣被,還走出了一條雋永而絢爛的絲綢之路,成為東西文化交流的橋梁。展覽以“一棵聖樹、一隻天蟲、一縷絲線、一方錦繡、一帶一路”為脈絡,展示中國燦爛輝煌的桑蠶絲綢文化的歷史沉澱,講述了古代絲綢之路的中國故事,弘揚“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積極響應習近平主席“一帶一路”倡議,共築人類命運共同體。

二是展覽構思古今並舉。展覽不僅展示桑蠶絲綢文化的歷史演變、栽培利用、文化傳承,而且展示近現代精美的絲綢製品,當然還重點展示當代桑蠶絲綢業發展現狀和未來發展趨勢,特別是黨的十九大以後,為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追求,桑蠶業正在運用新技術,深度開發新産品、新功能和新價值,全面推進桑、蠶、絲綜合利用向縱深發展,讓古老的桑蠶産業煥發出新的生機。

三是展示內容面寬點多。展覽從新石器考古發現,到傳統種桑養蠶、絲織技藝的演進,再到現代桑、蠶生産技術、品種改良,絲織技藝的改進和提高;從上古神話傳説,到民間民俗文化的傳承,再到現代桑蠶絲綢文化的提升、傳播,開放與包容;從桑蠶絲綢生産,成就了古代中國的富國夢,到絲綢之路的開拓、貨物貿易、技術文化交流與傳播,再到新時代“一帶一路”的新的絲路精神,共築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遠大構想。展覽回顧桑、蠶、絲、綢的歷史變遷、文化繁榮、科技進步、以及絲綢之路的開拓與貿易交流,呈現給觀眾一個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創造發明實物和事件,透視桑蠶産業的發展軌跡,揭示了中國絲綢能夠千年不衰的魅力,讓觀眾從5000年時空中獲得啟迪,增強文化自信。

小朋友在現場參加公教活動

四是展示形式變化多樣。展覽主要採用文字、圖片、實物、影像的方式進行展示,除了大量圖片和實物展示外,還營造出讓觀眾身臨其境、觸景生情的文化氛圍。既有靜態桑蠶絲綢文物、展品,動態的影像、電子翻書等展項,又有獨具農業博物館特色的活體桑樹植株和各齡期活蠶生長。

現場展品

五是展品類型豐富廣泛。桑蠶展充分利用農業博物館的館藏,並廣泛徵集了一批桑蠶文物,共計展出文物展品400多件,有紗、絹、羅、綺、綾、錦、緞等絲綢織物,還有絲綢之路不同歷史時期的見證物(陶俑等),各種絲綢紡織工具,反映種桑養蠶、絲路文化的漢代畫像磚石拓片、耕織圖、繪畫等,以及活體種植的桑樹、飼養的家蠶;歷史涵蓋漢、魏、晉、隋、唐、宋(遼)、元、明、清等朝代的文物、複製品,現代種桑養蠶工具、設備及相關展品。其中有一些是國家二、三級文物。

展館內展演現場

開館儀式“禮樂嘉謨”復原明代先蠶禮儀式展演現場

六是主題活動精彩紛呈。為了更好詮釋桑蠶絲綢文化的內涵,農業博物館精心組織一些主題活動如:開館儀式絲綢服飾時裝燈光秀,“禮樂嘉謨”復原明代先蠶禮儀式,“漢服北京”演繹古代絲綢服飾秀,演繹秦、漢、唐、宋、明等朝代服裝服飾,“喻雙雙旗袍文化”演繹現代桑蠶絲經典旗袍,展示系列旗袍服裝服飾;傳統絲織技藝展演,如浙江省桐鄉傳統繅絲技藝、河北省保定文彩繡傳統技藝、天然絲綿製作技藝展演等;科普項目,如現場養蠶,科普辨識臺(蠶的一生、桑樹微觀世界、纖維材料辨識),“我和蠶寶寶一起成長”蠶種認養活動,青少年蠶桑知識導學單,桑果、桑葉茶現場品鑒,等等;學術報告和科普講座:邀請業內知名專家作“絲綢文化與一帶一路”(中國絲綢博物館)、“從考古發現揭秘中國絲綢文化”(北京服裝學院)等學術報告,同期舉辦多場科普知識講座。

習近平總書記在《攜手共創絲綢之路新輝煌》中指出,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們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就是要繼承和發揚絲綢之路精神,把我國發展和沿線國家發展結合起來,把中國夢和沿線各國人民的夢想結合起來,賦予古代絲綢之路以全新的時代內涵。

七千年的悠悠歲月,千萬縷蠶絲輪迴。千古絲路既是中國與沿線國家商貿往來的重要通途,也是中華民族與世界各民族文明交流的歷史見證。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途上,中國農業博物館與中國絲綢博物館將與社會各界同心同力,繼承弘揚絲路精神,讓桑蠶絲綢産業和文化再現輝煌,與世界各國共用經濟發展的新成果,共譜文明友誼的新篇章,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圖文/郭榮榮)


芒種時節,“中國桑蠶絲綢文化展”在農展館開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