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中國網

120余件晚清以來惠山代表性泥塑作品亮相中國美術館

120余件晚清以來惠山代表性泥塑作品亮相中國美術館

時間: 2019-06-06 21:03:14 | 來源: 藝術中國

展覽現場

2019年6月6日下午,由中國美術館主辦的“泥土的生命——無錫惠山泥塑藝術展”在中國美術館開幕。本次展覽從2018年無錫惠山泥人廠向中國美術館捐贈的134件(套)作品中,精心遴選120余件晚清以來的泥塑精品,旨在全面展現惠山泥塑的歷史面貌,使觀眾深入了解農耕文明時代泥土與人的密切關係,並對其在新時期的發展予以關注和思考。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風儀亭  喻湘漣、張小權  1985年

本次展覽以惠山泥塑的歷史風貌與發展變遷為脈絡分為三個部分,分別是“百年芳華”“時代新象”和“生生不息”。

惠山泥塑是江蘇無錫最有地域文化特徵的民間藝術,具有濃郁的江南水鄉韻味,是吳文化沃土孕育出的藝術瑰寶。惠山泥塑始於明,盛于清,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歷史。清代中晚期是惠山泥塑藝術發展的高峰,塑繪技藝高超,風格精細華美,品類日漸豐富。除了知名的大阿福、春牛、蠶貓等耍貨之外,在京、昆等劇種的影響之下,還孕育出了“手捏戲文”,也産生了周阿生和丁阿金等影響巨大的藝術大師,使惠山泥塑聲名日隆,享譽中外。

展覽現場

清代中晚期以來的一百多年,既是惠山泥塑由初發步入鼎盛的輝煌階段,同時也是從傳統進入現代的激蕩時期。惠山泥塑與人們的生産勞作,及廟會、香訊和蠶桑等關係密切,四季買賣不斷,因而産銷兩旺,影響廣泛,輻射江南。“要佛像找阿生,要戲文找阿金。”手捏戲文的産生與發展,把惠山泥塑藝術推向歷史的頂峰。直到20世紀30年代,惠山尚有泥人店舖近五十家,從業人員二百餘人。至1950年代,以蔣子賢、王錫康、陳毓秀和陳浩泉等為代表的老藝人著手恢復手捏戲文,並培 養了喻湘漣、王南仙等一批優秀的傳承人,使惠山傳統泥塑藝術得以延續。

八仙過海  顧葉清、陳淡珍  20世紀70年代

挑簾裁衣  喻湘漣、王南仙  1990年

20世紀初期,以高標、周作瑞為代表的藝人即將雕塑和石膏模制技藝從上海引入無錫,使惠山傳統泥塑行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一批具有學院背景的藝術家如柳家奎、王木東等也加入到惠山泥塑的創作隊伍。在新時代的感召下,各路人馬深入挖掘和學習傳統,以現實主義為基礎,緊扣時代脈搏,創作出許多具有時代特色的佳作。由於採用了石膏材料和模具,製作成本降低,生産效率提高,為惠山捏塑帶來更廣泛的影響。老藝人高標創作的《大阿福》以及柳家奎創作的《我愛北京天安門》等,即是將雕塑融入民間耍貨創作的成功範例。這些作品充滿壯碩健康之美,反映了這一特殊歷史時期的社會風貌。

展覽現場

大阿福  喻湘蓮、王南仙   1990年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據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介紹,2018年,無錫市惠山泥人廠向中國美術館捐贈泥塑作品134件(套),這些作品匯集了晚清以來惠山著名藝人的代表作品,如王錫康的《劉海戲金蟾》、高標的《大阿福》和周作瑞的《麻姑獻壽》等,這些泥塑不僅是公認的經典之作,而且傳承有序,品相完好,反映了惠山泥塑的高度藝術成就。這些作品記錄並呈現了惠山泥塑在特定歷史時期與情境下的藝術風貌,具有重要的藝術價值和史料價值。“作為雕塑工作者的我,對惠山泥人充滿厚情。40年前我曾學藝于惠山,我的藝術起源於此。我所倡導的‘寫意雕塑’其根在於此。在第14個‘文化與自然遺産日’到來之際,中國美術館特別策劃本次展覽,通過深入的學術梳理和獨特的展示方式,與大眾共同探討這一優秀文化遺産在當代社會生活中的價值與前景。”

穆桂英  陳榮根、彭建華  20世紀70年代

如今的惠山泥塑藝人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爆發出旺盛的創造力,各自從不同角度進行了有益的探索。不難看出,“手捏戲文”的傳承與發展仍然舉步維艱,而以“粗貨”為基礎的創新依然受到多數藝人的青睞,並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如柳成蔭的《李逵》、陳鋼的《門神》和夏徵的《吉慶有餘》等。

西廂記  柳成蔭  20世紀90年代

門神  陳鋼  2018年

 據悉,“泥土的生命——無錫惠山泥塑藝術展”已納入國家美術作品收藏和捐贈獎勵項目。此批作品入藏國家美術最高殿堂,並予以全面展示,既是惠山泥塑藝術在新時期的一次精彩綻放,也使這一古老藝術的生命得到永恒延續。

展覽呈現在中國美術館2、4號展廳,將展出至6月16日。

120余件晚清以來惠山代表性泥塑作品亮相中國美術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