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中國網

中國近現代美術留學史料與研究國際交流工作坊在京召開

中國近現代美術留學史料與研究國際交流工作坊在京召開

時間:   2019-06-04 10:53:10    |   來源:    藝術中國

 


“中國近現代美術留學史料研究國際交流工作坊”專家學者合影留念

2019年5月25日至26日,“中國近現代美術留學史料研究國際交流工作坊”在中國藝術研究院舉行。本次論壇由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主辦,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華天雪、中央美術學院教授曹慶暉為論壇召集人,來自北京、天津、上海、廣州、四川、安徽、香港、台灣,以及法國、美國等國家和地區的眾多學者受邀出席參與討論。

“中國近現代美術留學史料研究國際交流工作坊”現場

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所長牛克誠致開幕辭

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華天雪發言

中央美術學院教授曹慶暉發言

開幕環節由華天雪主持,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所長牛克誠致開幕辭。牛克誠指出,中國近現代美術留學對中國美術史研究意義重大,而史料是我們迫近歷史本身最直接的議題,本次工作坊將美術留學史料置於中國近現代美術留學理論研究、歷史研究、比較研究及風格研究的框架之中,同時又重視對新史料的挖掘與考證,在宏觀視野下的實證研究中必然為我們展示更為豐富與鮮活的美術留學歷史景觀。

四川大學教授黃宗賢主持首場報告會

安徽博物院研究館員董松發言

本次工作坊下設七場報告會,每場報告會結束後進行現場提問與交流。第一場由四川大學教授黃宗賢主持。安徽博物院研究館員董松帶來的《留學史視野下的中國留法學會研究》是其策劃的“先驅之路”之“他鄉之鄉:中國留法藝術學會”專題展的進一步延伸,通過對該會歷史活動特點和群體構成情況的梳理,指出中國留法學會是研究留法生群體的一個最佳樣本。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李雪濤主要從事留學史研究,他以滕固在柏林大學求學經歷為主線,通過復原滕固知識體系和譜係,指出滕固對20世紀初期中國美術教育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中央美術學院教授曹慶暉帶來的《中國留學生和法國雕塑大師布德爾》報告中,著重梳理了從民國至新世紀以來不斷被構建的布德爾形象,並以他與中國留學美術生的交集,指出布德爾對於中國現代雕塑發展仍具啟示意義。法國藝術史學者菲利普·傑奎琳的《巴黎高等美術學院的中國藝術家》報告,主要回答了“如何評價巴黎高美的中國浪潮”的問題,並指出法國巴黎回歸秩序運動對當時中國留學美術生造成一定影響。

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李雪濤發言

法國藝術史學者菲利普·傑奎琳發言

廣州美術學院美術館副館長胡斌主持第二場報告會

中國藝術研究院助理研究員楊肖發言

第二場由廣州美術學院美術館副館長胡斌主持。中國藝術研究院助理研究員楊肖在報告中認為,龐薰琹從波提切利繪畫“裝飾性”裏看到一套特定的繪畫語言,並以此努力發掘了中西繪畫傳統在現代語境中的對話與會通。四川大學博士趙帥主要圍繞民藝和工藝話題展開,通過分析眾多留學歐洲藝術家對中國傳統文化的關注,指出民藝和藝術所發生的雙向改變。北京師範大學博士後季海洋以《談留歐“寫實主義”傾向藝術家抗戰時期的繪畫》為題,以八位留學歐洲歸來的畫家的一次展覽為線索,對民國時期寫實主義內部面臨的爭議和困擾展開探討。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傑出講座教授安雅蘭在其關於上海藝苑繪畫研究所的研究中,通過梳理這些藝術家留學背景的基礎,詳細展現了他們留歐期間的檔案與文獻。

四川大學博士趙帥發言

北京師範大學博士後季海洋發言

第三場由安徽博物院研究館員董松主持。四川大學教授黃宗賢在《20世紀初中西雕塑的對流與互動》的報告中,指出中西雕塑在向現代形態轉化的過程中,都反叛了各自的傳統,促使他們互相向對方借鑒。故宮博物院副研究館員徐婉玲以留法建築師汪申的藝術思想,以及他在故宮周邊留下的一系列建築作品為線索,認為在中西方科學藝術和文化的碰撞與融合下,汪申的探索在中國的文化復興潮流中具有典型意義。勢象空間負責人李大鈞以糾正吳大羽出國年份的訛誤為契機,著重分析了吳大羽留法前後十年間(1917-1927)的生平史料,並披露一些尚未發表的文獻材料,開啟了吳大羽研究的新視野。清華大學副教授周愛民依託他的“巴黎尋訪”經歷,展開巴黎蒙帕納斯藝術地圖的同時,思考了“速寫”與“素描”在當時語境中的關係,探討了中國現代藝術觀念轉向背後的問題。廣州美術學院美術館副館長胡斌在《1915年巴拿馬世博會上的中國藝術品與交織的視角》報告中認為巴拿馬世博會是為了塑造一個新的國家形象而操辦的,而藝術作品與博覽會之間的關係,需要現在的藝術史書寫尋找到一個新的視角。

故宮博物院副研究館員徐婉玲發言

論壇現場

勢象空間負責人李大鈞發言

清華大學副教授周愛民發言

上海大學教授李超主持第四場報告會

5月26日上午九時,第四場報告會準時舉行,上海大學教授李超主持了本場討論。中央戲劇學院圖書館員沈寧以《雲路鵬程鴻雁傳:王子云歐遊履痕》為題,通過對王子云赴法時間的考證,追究細鎖史實,引發對美術留學生新的話題討論。獨立研究者孫元的《孫佩蒼的留學》報告,通過梳理孫佩蒼與巴黎高美和四位留學美術生(常書鴻、陳芝秀、呂斯百、王臨乙)之間的關係,豐富了中國近現代美術留學史的研究視野。獨立研究者蔣向宇在《對常書鴻赴法留學相關細節的考辨與訂正》的報告中,指出常書鴻自傳中有一些記憶偏差乃至訛誤之處,並對常書鴻赴法入里昂大學的時間進行了訂正,認為常書鴻所説的學習繪畫和染織圖案應有先後之分。

中央戲劇學院圖書館員沈寧發言

獨立研究者孫元發言

獨立研究者蔣向宇發言

第五場由中央美術學院教授曹慶暉主持。中央美術學院副研究員劉禮賓在《民國時期留學歐洲雕塑家情況研究》的報告中,梳理了留學歐洲回國後的民國雕塑家群體和生存境況,對他們及其外國老師的作品作了充分展示,指出中國雕塑的現代轉型仍然面臨重要的理論問題。上海大學教授李超在《看不見的“江南”》的報告中,通過分析“失憶”的畫家、身份被遮蔽的畫家以及散佚的名家經典之作等,以個人實踐經歷為案例,為中國近現代美術留學相關學術資源保護提供了可資借鑒的方式與手段。上海油畫雕塑院研究員傅軍帶來的《周碧初對油畫藝術現代性的追求》報告中,通過對周碧初自身藝術語言的邏輯建構、藝術創造力的重建、對真實感知力堅守的三方面探討,梳理出周碧初留學與歸國後的藝術之路。

中央美術學院副研究員劉禮賓發言

上海油畫雕塑院研究員傅軍發言

第六場由上海油畫雕塑院研究員傅軍女士主持。台南藝術大學助理教授孫淳美以《徐悲鴻與巴黎“中國美術”展》的報告,講述了徐悲鴻攜帶一批現代畫作赴歐巡展的艱辛旅程,介紹了許多有關展覽的背景資料,使這一事件變得更為生動與鮮活。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華天雪概要回溯了劉海粟與徐悲鴻二人赴歐巡展的緣起、經過、參展情況等,兩次巡展既互相獨立而又如影隨形,互相注解著彼此,厘清了許多劉、徐二人籌辦展覽的細節,並進一步指出美術留歐不僅是技法的學習、視野的開拓和觀念的更新,歸國後的影響更延續在至今的美術生態中的各環節之中。上海中國畫院研究員王欣在報告中,主要圍繞一些關於劉海粟的新發現的圖片、書信等史料,初步構建了一個跟現有出版物的圖文互證,一定程度地還原了劉海粟第一次歐遊中個人交往和私人生活等細節。劉海粟美術館梁曉波的《虎步西洋東海、打破畫學界限——“藝術叛徒”劉海粟的藝術和藝術觀》報告中,以紮實、豐富的史料傳達出劉海粟遊走在中歐間自由汲取吸收的藝術氣魄,通過他的宣揚和藝術實踐,溝通了中西現代藝術的交流。廣州美術學院副教授蔡濤的《克羅多、張弦、梅原龍三郎:洋畫中的皇城題材——兼論現代美術史中的“東方”意識》報告,以中日法三位藝術家同樣的“皇城題材”為線索,把眾多藝術家置於當時東亞的藝術網路中,分析他們所面對的現代藝術的情境,體現出開闊的研究思路和視野。


台南藝術大學助理教授孫淳美發言

上海中國畫院研究員王欣發言

劉海粟美術館梁曉波發言

廣州美術學院副教授蔡濤發言

第七場由上海中國畫院研究員王欣主持。嶺南師範學院教授彭飛帶來了《不該被遺忘的美術先賢——留法美術家王代之生平及對民國美術教育的貢獻考述》的報告,就王代之生平及對民國美術教育的貢獻考述和留法藝術活動情況展開梳理,肯定了王代之對早期民國美術教育事業做出的重要貢獻。獨立研究者陳鶯對符羅飛早年經歷及其輾轉義大利南部那不勒斯的入學、求學情況進行了細緻讀解,作者勾連古今,通過實地走訪,結合著那不勒斯的歷史現實情況,認為形成符羅飛藝術風貌的不僅與他的經歷相表裏,也與當地卡拉瓦喬的傳統、動亂的歷史有關,以此回應了演講的“求真”與“人情”的主題。中國美術館副研究館員韓勁松在報告仲介紹了中國美術館館藏的41位留學歐美的藝術家的1022件作品情況,並詳細梳理了作品收藏來源和留學歐美藝術家的代際分佈,指出這些藏品可以建構一個中國現代美術的歷史線索和主流脈絡。廣州美術學院美術館館員李鐵軍自2009年開始致力於對館藏李鐵夫作品的研究,其報告主要圍繞李鐵夫在歐美學習情況展開,並依託自身粵語優勢,對李鐵夫的生年、在美就讀的學校都做了考察,在探訪中他發現了一些可能與李鐵夫的藝術發生關聯的問題。

嶺南師範學院教授彭飛發言

獨立研究者陳鶯發言

中國美術館研究員韓勁松發言

最後,同為本次國際工作坊召集人的曹慶暉表示,希望本次工作坊成為一個開始,期許關心、重視“中國近現代美術留學史料與研究”議題的同仁能共同努力,繼續推動相關研究。

(作者:張海法 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院碩士研究生)

 

中國近現代美術留學史料與研究國際交流工作坊在京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