説到汽車的作用,我們首先想到的無非是:
1.代步
2.競速
3.炫酷的過彎漂移
4.影視作品中不可磨滅的經典符號:
變形金剛Transformers
《回到未來》DeLorean DMC-12
《霹靂遊俠》龐蒂亞克火鳥TRANS-AM
《頭文字D》AE86
《的士速度》標誌407
總之,汽車在大眾眼裏就是用來坐人的。連業界大佬都曾經説過汽車其不外乎就是“四個輪子加兩個沙發”...
無論怎樣,有一樣東西似乎永遠和汽車扯不上關係,那就是:
藝術。
有的小夥伴可能覺得這兩樣八竿子打不著,不過也有人説,歷史上就有過同框啊:
這個可不算啊!這是掠奪!!
事實上,隨著汽車行業的擴張和普及,現如今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已經離不開汽車的身影。
既然處處離不開汽車,那麼藝術自然也跑不掉了。
其實説到汽車元素,相信不少藝術圈裏的朋友們都能馬上想到一些案例。事實上,藝術與汽車聯姻確實早已不是一件新鮮事了。
那麼接下來就請跟隨小編的腳步,一起來快速捋一捋藝術與汽車之間相恨相生、又和諧共生的複雜的關係!請上車!
相恨相生
恨,能恨到什麼程度?
看看下面這幾位的所作所為:
墨西哥藝術家達米安•奧特加Damián Ortega 2002在修理一輛1989年産的大眾甲殼蟲時腦洞大開,將其整車拆解,並重新組合零件後用鋼絲挂半空,像極了爆炸瞬間,他將這件作品命名為《宇宙的東西》,並且帶著這件作品參加了2003年第50屆威尼斯雙年展。
藝術家達米安•奧特加Damián Ortega作品《宇宙的東西》
藝術家將一輛汽車“活活”拆解並憑此一炮走紅,而且一路升職加薪走上了人生的巔峰。
採用這種方式創作,這是對汽車有多大仇多大怨?
但是這種對汽車人很不“友好”行為在藝術圈迅速發酵並擴散開來,於是出現了收不住的蝴蝶效應,大家紛紛模倣開始對無辜的汽車“下狠手”。甚至連功勳卓越的F1賽車也難逃毒手。
據説本田公司就是受到上面那位先行者的啟發,于2006年從荷蘭請來被稱為“分屍狂魔”的解構藝術大師保羅•范羅德Paul Veroude分解了一輛本田一級方程式賽車......大師將3200個零件浮在空中,希望借此讓觀眾“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接近這項在技術上最先進的運動中的工程學奧秘”。
這部本田F1賽車曾經是JensonButton、Jaques Villeneuve和 Takumo Sato的坐騎
事實上,除了汽車,還有一架飛機莫名受到牽連......保羅•范羅德還在2015年以同樣手法解構過一架飛機,並被其佈置在紀梵希Givenchy春夏男裝秀場的圓形看臺。
看來汽車人遭殃時,作為對手的霸天虎的日子也不好過......
關於分解汽車,不光國外玩這個,其實國內也有。遠了不説單説去年,捷克國家館作為上海自貿試驗區內的第八個國家館在外高橋開館試運營時,在館內也展示了一輛拆解的斯柯達“SUV爆炸車”。
被拆解的斯柯達“SUV爆炸車”。(捷克國家館供圖)
既然話題回到了國內,那我們再來認識一位國內“恨”車的藝術大咖:
玩火藥的玩得很6的蔡國強早年間也曾對汽車“下過手”......他在裝置作品《不合時宜:舞臺Ⅰ》中將9輛一模一樣的白色雪佛蘭汽車通身插滿霓虹燈,每一輛都像海膽似的,這還不算,還得從地面吊起,高高挂到美術館頂層,塵現出空中翻騰的狀態,以此cos相機連續抓拍的汽車爆炸形態。
《不合時宜:舞臺Ⅰ》汽車裝置藝術多年來一直都是西雅圖藝術博物館(Seattle Art Museum, SAM)的“開門展品”。
不得不説相對於國外的簡單粗暴而言,國內的手法甚至還略有些溫柔和唯美......
現在咱們再扭過頭來看西方人,看看BBC《Top Gear》的一幫人是如何測試一輛路虎的防彈性能的:
測試畫面殘酷到小編不忍直視,這打的不是車,是錢啊......
一番大口徑子彈洗禮後,路虎車居然還能開......
真的太簡單粗暴了!!!
相比起來,蔡國強老師的插針和吊起簡直就是在按摩好不好?
不過蔡老師第二次和汽車人合作,也確實溫柔了很多。所以説人是會變的。
在2014年的《蔡國強:九級浪》個展上,蔡國強與豪車品牌英菲尼迪共同完成了一件很溫情的藝術作品。在活動現場,由包括8名自閉症兒童在內的15位青少年通過現場觀摩《九級浪》作品的裝置過程而寫生創作,再由蔡國強將所有單幅畫指導整合成為一幅完整作品,並最終呈現為英菲尼迪QX60混合動力藝術車。該項目旨在號召公眾理解並關愛自閉症群體。
蔡國強與英菲尼迪合作的混合動力藝術車
藝術和汽車攜手,不僅完成了藝術作品,還參與推動了公益。
這樣就很好嘛......
本來就不該有恨,大家應該和平共處互幫互助才對~
所以接來下就該進入下個環節了:
和諧共生
關於垃圾車,大家能想到什麼?
骯髒?異味?
但是清潔工們每天都要面對這些,勤勞的他們維護起整座城市的衛生與清潔。
但同時也是他們,卻往往得不到應有的尊重,無論是路人的掩鼻而過,還是工作工具的陳舊簡陋。
尤其是垃圾車。
對此,巴西著名塗鴉藝術家蒂亞戈Thiago拿出了行動,他在清潔工的手推垃圾車上噴上了美麗的圖案,於是一輛輛充滿了藝術氣息的手推車誕生了。
藝術家蒂亞戈Thiago創作的垃圾車
這些垃圾車走在街頭,人們不再掩鼻或躲開,更多人開始拉著清潔工一起合影,清潔工得到了應有的尊重和尊嚴。
這個舉動帶來很大的轟動效應,很多清潔工開始紛紛找Thiago幫忙給自己垃圾車畫畫,而這位藝術家也不含糊,馬上號召成立了一個“我來幫你畫推車”團體,大家一起來為清潔工服務。
藝術家和志願者們幫給2萬多垃圾車畫畫
社會大眾紛紛參與進來,包括醫生和理髮師等也參與其中,為清潔工免費治病和理髮。
這還不算完,除了聖保羅,越來越多的城市開始效倣Thiago的這個舉動,甚至連遠在東方、以垃圾分類而聞名的日本也開始借鑒這個方式。藝術家Thiago通過藝術的方式,使更多的人開始將目光關注到城市裏那些默默付出的清潔工,為他們奉獻自己一縷溫暖,讓他們找回了本應有的尊嚴。
這就是一個很溫暖的藝術與車合作的例子了~
不過有人可能説了,垃圾車算車嗎......畢竟是用手推的...
好吧,那咱們就説回真正的汽車,而且是個汽車裏的大傢夥:卡車。
在西班牙馬德里有一家名為Palibex的物流公司,配送的都是日常消費品。本來平平無奇,但卻因為他們的卡車而讓其賺足了眼球。
公司領導Jaime Colsa豪擲30萬歐元發起了“卡車藝術項目”,旨在讓塗鴉這種街頭藝術回歸本源:“感謝班克西Banksy這樣的人,讓街頭藝術進入了畫廊;但是我認為應該做些相反的事情,那樣才會更有趣、更具有挑戰性——那就是讓藝術家走出畫廊或博物館,真正地回到街頭。”
Jaime Colsa
班克西Banksy雖然並不在參與者之列,但 Colsa的卡車畫家大部分都是西班牙人。他們都是街頭藝術家出身,其中不少也都在大型畫廊和博物館辦過展覽。
藝術家 Remed作品
作者依次為:藝術家Santiago Ydaez、Sergio Mora、Andi Rivas、Javier Calleja
藝術家們在卡車車身上進行藝術創作
Jaime Colsa説一開始他的司機和客戶對此都有著各自不同的反應,但是人們的態度在這幾年間確實發生了轉變:“以前,有些卡車司機搞不懂自己的車上被畫了什麼鬼玩意兒,但現在看到人們會在他們的車路過的時候駐足拍照,就還挺高興的。”
隨後,越來越多的藝術家被吸引並參與了進來,卡車成為了移動的畫布、流動的畫廊。藝術品不再靜靜的待在畫廊,而是以一種嶄新有趣的方式得以展示:你不必去某個特定地點去尋找畫廊,而是能夠與藝術品不期而遇,相信到時定會充滿驚喜。
既然我們説到了作為汽車裏“大傢夥”的卡車,那麼不妨再往大了説吧!
我們來聊一聊“把十多個卡車用鐵絲綁一塊”而産生的更大傢夥:火車。
不是你們......
“啤酒飲料礦泉水、瓜子花生八寶粥...來,腿收一下!”熟悉的叫賣聲在耳邊響起......
不過我們的目的地不是在國內,而是在浪漫的法國。
現在大家感受一下下圖的車廂:
這真是火車車廂麼......
在車廂內部,華麗炫目的天花板會讓你覺得仿佛身處在歐洲的教堂,隨時都能一睹藝術珍品的風采。在列車通勤期間,乘客們不僅能夠欣賞到法國印象派大師卡米耶•畢沙羅的《早晨,太陽》、印象派創始人之一克勞德•莫奈的《睡蓮》等印象派大師級藝術作品,還有源於奧賽博物館的絢麗彩繪玻璃墻設計。也就是坐火車的同時也能移動著欣賞凡爾賽宮、奧賽博物館、高蒙電影公司的藝術畫作。
在火車上享受絕佳的藝術體驗
這是法國國營鐵路SNCF為了打破旅客對火車冰冷乏味的刻板印象,與美國 3M公司合作而推出的將藝術與火車結合項目,該項目旨在讓乘客在旅途中能感受到心靈的寧靜、享受美好的旅行體驗。而且據説藝術品的到來還大大減少了火車上的塗鴉。
這事也就法國人能想得出來吧。
Tips:SNCF主要歐洲國際線路列車:巴黎-倫敦的歐洲之星高速列車、巴黎-布魯塞爾/荷蘭/德國的Thalys高速列車、巴黎-瑞士日內瓦、伯爾尼、蘇黎世的Lyria高速列車
看完了車裏的巨無霸火車之後,我們再將目光轉回我們更熟知的普通四輪汽車。
嗯......“普通”的四輪汽車。
Rolls-Royce(勞斯萊斯)
在2018年,勞斯萊斯汽車曾經在內瓦國際車展上展示藝術家丹•霍爾茲沃思(DAN HOLDSWORTH)的藝術新作,勞斯萊斯展臺特別配置了三塊電影螢幕,以用來展示由這位英國著名攝影藝術家創作、此前尚未公開過的絕世佳作。
丹•霍爾茲沃思(DAN HOLDSWORTH)的藝術作品
這位藝術家來自勞斯萊斯藝術項目,之前曾經參與該項目的藝術家還有:楊福東(Yang Fudong)、艾薩克•朱利安(Isaac Julien)、安傑拉•布洛克(Angela Bulloch)、皮皮洛蒂•裏斯特(Pipilotti Rist)以及最近一位合作藝術家阿薩德•拉扎(Asad Raza)。
另外,勞斯萊斯還曾贊助過包括上海外灘美術館(The Rockbund Art Museum)、瑞士貝耶勒基金會美術館(Fondation Beyeler)以及美國薩凡納藝術與設計學院(Savannah College of Art and Design)在內的全球知名藝術機構。
有人可能説,Rolls-Royce可不能稱為“普通”汽車啊...好吧,確實人家是頂級豪車,不食人間煙火。
所以我們還是説點食人間煙火的車吧!
BMW......(説好的食人間煙火呢?!)
眾所週知,寶馬汽車一直樂忠於參與各種跨界項目,包括音樂、建築、設計、影視、公益、環保等。
寶馬曾作為獨家汽車合作夥伴贊助《碟中諜》系列。圖為《碟中諜5:神秘國度》片段。
當然還有我們今天的主題:藝術。
寶馬汽車從1975年起就開始與藝術家頻繁合作,挑戰當時寶馬車型為基礎設計藝術車(Art Car),這項傳統一直延續到現在,引得全球無數藝術、設計、汽車和科技愛好者為此著迷。
寶馬藝術車源於法國賽車手和藝術愛好者埃爾韋•保蘭Hervé Poulain和時任寶馬賽車運動部總監約亨•尼爾帕奇Jochen Neerpasch的合作。保蘭邀請他的藝術家朋友亞歷山大•考爾德Alexander Calder在BMW 3.0 CSL上進行繪畫,創作了第一輛寶馬藝術車。該車于1975年參加了勒芒24小時耐力賽,並備受青睞。
Alexander Calder MW 3.0 CSL 1975年
形色各異的寶馬藝術車
John Baldessari BMW M6 GTLM
這項創舉備受矚目,因此在過去的近半個世紀的時間裏,BMW邀約一位又一位知名藝術家相繼完成了18輛BMW藝術車的創作,其中不乏包含Andy Warhol,Jeff Koons等知名藝術家,值得一提的是第18位合作藝術家是中國藝術家曹斐。
曹斐與其創作的寶馬藝術車
其實除了寶馬藝術車,寶馬汽車還在諸多方面參與、贊助藝術,比如“寶馬汽車之旅”。
據了解,寶馬藝術之旅去年的獲獎藝術家Zac Langdon-Pole目前已經完成其藝術之旅的第一站,並將在2019年的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中展示他的寶馬藝術之旅項目:《天空拼圖:追溯蒼穹之上遺失的歷史之旅》(Sutures of the Sky: A Journey Tracing Obscured Histories of the Heavens)的記錄資料。
寶馬藝術之旅 2018年獲獎藝術家 Zac Langdon-Pole開展他的旅行:蜚聲世界的頂尖天文臺,位於海平面 4000米之上的夏威夷茂納凱亞火山天文臺。日期:2019年1月26日。圖片:Zac Langdon-Pole(02/2019)
據了解,寶馬藝術之旅成立於2015年,是巴塞爾藝術展與寶馬建立的全新環球合作,旨在認可及支援全球各地的新晉藝術家。凡參展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藝術探新」(Discoveries)的藝術家,均可獲寶馬藝術之旅的評選。國際評審委員會首先甄選出三位入圍藝術家,並邀請他們提交進一步發揮創意靈感、創作藝術作品的旅程計劃書。評審團將根據這三份計劃書選出最終獲獎者。寶馬藝術之旅將與藝術家合作記錄旅程,並透過印刷出版、網路及社交媒體與廣泛大眾分享。
可能有的小夥伴舉手提問了:請問今年還能報名參加嗎?
可以的~據了解,國際評審委員會將再次於即將開幕的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藝術探新展區中評選出三位候選藝術家,角逐下一屆寶馬藝術之旅。
為了方便大家,小編特地將評審委員會的成員透露給大家:香港亞洲藝術文獻庫執行總監徐文玠;慕尼黑Lenbachhaus美術館總監Matthias Mühling;Sandretto Re Rebaudengo基金會創始人兼總裁Patrizia Sandretto Re Rebaudengo;北京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總監田霏宇;以及第一屆寶馬藝術之旅得獎藝術家楊嘉輝。
另外,大家注意了(敲黑板):候選藝術家名單將於2019年3月28日下午5時30分于寶馬會客廳公佈,提名藝術家將被邀請提交他們藝術之旅的計劃書。寶馬將於當晚舉行獨家貴賓雞尾酒會進行慶祝。
好了,到這裡,我們關於藝術與汽車的討論告一段落。
我們看到了,隨著社會的發展、生活的進步,藝術的表達形式呈現出強烈的多樣化特徵,越來越多的“新材料”都開始參與其中,除了汽車,也包括我們身邊的多種事物。
藝術似乎從未有過現在這樣的多元和精彩。
而汽車在藝術領域內扮演什麼角色,其決定者就是藝術家本人。但無論是將汽車拆分解構,還是化作吸睛利器,還是用來溫暖人心,都使得汽車呈現出交通工具之外的多種全新面貌。
藝術賦予了汽車更多的角色。
汽車也為藝術注入了新鮮的靈魂。(作者:蘭紅超,圖片來源於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