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中國網

一個沒有傳統意義上雕塑的雕塑展,是什麼樣?

一個沒有傳統意義上雕塑的雕塑展,是什麼樣?

時間:   2019-05-17 09:35:09    |   來源:    藝術中國
熱點 >

開幕式上的實驗音樂表演

深圳這座城市總是充滿著無限的可能性,就連辦個雕塑展似乎也不滿足於那種傳統意義上的模式。或者與其説這是一場雕塑展,不如以當代藝術來概括更為貼切。這是內容與主題的衝突,某種因素下的妥協,還是一種對於“雕塑”概念的拓展與反思?

展覽現場

2019年5月14日到31日期間,不妨到坪山雕塑藝術創意園、坪山區政府大樓前廳和大萬世居三個展區,來親自體驗一下由李振華和劉曉都聯合策展的“出維:雕琢空間——2019深圳(坪山)國際雕塑展”。

彼岸與虛空的特殊體驗

藝術展覽的魅力之一,就是在這裡你能體驗到那些平時無法經歷的事情。

大卷伸嗣(日本) 《臨界之氣》 高科技織物、電腦、風扇 2019年

在全黑的空間中,一束光忽明忽暗,像是在烏雲中時隱時現的月光。隨風飄拂著的紗簾,似迷霧縈繞在心間,也像是遠處席捲而來的海浪。充滿整個場域的音樂似乎來自彼岸。這是日本藝術家大卷伸嗣(Shinji Ohmaki)的作品《臨界之氣》(Liminal air)。他以再簡單不過的光、織物以及空間,構成了一個臨界之地。在這裡觀者被迫調動身體所有的感官,去捕捉那似隱似現的光線與氣場,將展覽空間轉化為了一個未知之地。

 

大卷伸嗣提到,《臨界之氣》(Liminal air)是舞蹈術語“Liminal body”的倒置,意思是通過身體動作表達情感。“如果舞者的行為是表達身體的內在感覺,那麼我的雕塑正在做相反的事情。它將流動時間和壓縮在了空間中。把看不見的內在因素變得可視化,同時試圖將四分五裂的外在因素連接在一起,感知我們周圍存在的「被遺忘的輪廓」。”

羅揚文(中國香港) 《進入虛空》 裝置 2019年

在周圍觀眾沒有全走完時,一想到要一個人面對一個巨大的漆黑空間,我已經感到有些毛骨悚然,彼岸之地還是不要過多窺探。而香港藝術家羅揚文也將一種特殊的感受放入了他的作品《進入虛空》中。羅揚文搭建了一扇只有框架的光之門,在一面是刺眼的強光,像是通向虛空;另一面是不斷變化的光的頻閃,據説只有在微妙的角度才能看到光衍射形成的殘像。

羅揚文(中國香港) 《進入虛空》 裝置 2019年

圖像來源與藝術家在沙漠中的感受以及瀕死體驗有關,人在瀕死的情況下會看到什麼,他找到了很多科學研究的圖像。無數觀眾盯著光看,只有一個説看到了字母。我看了半天也沒有看到,藝術家説能不能看到和每個人感光敏感度也有關,我大概是太遲鈍了。據説通過手機螢幕也能看到,大家可以感受下。

日常物的非常狀態

那些平時司空見慣的,在藝術家的眼中異化。

阿爾伯特•維斯(德國)《時間》 雕塑 2015年

阿爾伯特(Albert Weis)在《時間》這件作品中有一個看似在各個火車站或者公共場所常見的鐘錶,但這個鐘錶是透明的,時刻被抹除,前後顯示著雙重時間。兩個相悖的設置,讓時間有著前後進退的指向。過去與未來相互聯結,在這裡相遇,猶如一個莫比烏斯環,平衡著“現在”。時間向前或向後,兩個時間重疊的瞬間,你會看到歷史嗎?

張增增(中國)《無題》裝置 2019年

無數把椅子在劇場一樣的燈光下持續轉動著,像是廢棄遊樂場中的旋轉木馬,人的角色缺失,功能性消解,留下無意義的轉動。這是張增增的作品《無題》,旋轉的椅子,回應著美國藝術家Josef Kosuth《一把和三把椅子》的觀念作品。椅子作為現成品,其所屬物性和多樣性的純粹美學顛覆,每個旋轉的椅子,並無法坐一人,這也是今日人造物存在的悖論。

 ▼

張曉(中國) 《紫氣東來》 雕塑 2019年

2000隻蘋果的香氣在展廳中撲面而來,至少現在如此。張曉在作品《紫氣東來》中,用來自他老家煙臺的新鮮蘋果搭建了一個懸空的樓梯。隨著時間的推移,原本新鮮的蘋果將會逐漸萎縮、腐爛或是最終消失。原本看起來由蘋果構成的光滑圓潤的樓梯,也會在這一過程中露出一根根尖銳的刺。

 ▼

何翔宇(中國)《 五十分之二花生 》雕塑2019年

灰色水泥砌成的地面上,稍不留神可能就會踩到那兩顆豎著堆起的花生,這是何翔宇作品《五十分之二花生》的其中一小部分。他的作品有很大一部分埋藏在展廳的地下,兩顆花生猶如冰山一角,隱喻可見與不可見之物,以及關於生長和生命的不可預知。

 ▼

展望、唐鈺涵(中國) 《來者都是客》 2019年

觀眾參與《來者都是客》

觀眾參與作品

展望、唐鈺涵(中國) 《尋寶》 特定地點作品 2019年

曾經客家人生活了200多年的大萬世居,成為了展覽的一部分。展望與唐鈺涵的合作作品《來者都是客》《尋寶》(作者:唐鈺涵,藝術指導:展望),正是依託這一客家人的社群,通過開展地方調研,以遊戲和飲食的方式來改變人們對日常之物的看法。

展望、唐鈺涵(中國) 《尋寶》 特定地點作品 2019年

展望、唐鈺涵(中國) 《尋寶》 特定地點作品 2019年

科技窺見未來

策展人李振華説:“我相信藝術的發展也是科技的發展,藝術的發現,是借助科技手段的拓展。”在藝術中看到科技,在科技中可窺見未來。

馬尼克•斯奈斯(荷蘭)《爆炸視圖2.0》交互裝置2016年

通過滾動展廳中略顯沉重的球體來控制方向,馬尼克•斯奈斯(Marnix de Nijs的作品似乎讓視野炸裂開來。《爆炸視圖2.0》是一個觀眾能親身瀏覽由“點雲”構建而成的視聽城市景觀的互動裝置。藝術家通過遊戲引擎,從Flickr等網路上的圖片集中收集數據,抓取圖像生成了無數城市景觀。

 

這些超現實的夢幻景觀將觀看者放置於一個強烈的沉浸式體驗中,來探討網際網路的如何影響我們觀看世界的方式。一切來自真實,一切看似虛幻。每一個標誌性的建築物都是由無數人拍攝的照片組合成,是由無數人共同建構的,隨著球體的滾動,就像歷史的車輪在向前推進,建築會在圖像中消散。

鄭達(中國)《上傳者》 機械臂、電腦程式控制、綠色鐳射 2018年

隨著機械臂的運動,綠色的鐳射似乎切割著整個空間。我似乎備受機械臂得青睞,這個像是外星生物的機械臂似乎有著自己的自主意識,還是對我綠色的裙子感興趣,一直在追著我。機械臂抬起,綠色的光就像是它的眼睛向我望過來,直射過來的光線極具侵略性,像是要把人撕裂開來,讓人不自覺得閃避著。

 

鄭達(中國)《上傳者》 機械臂、電腦程式控制、綠色鐳射 2018年

這是鄭達製作的《上傳者》,他和團隊將來自汽車裝配生産線上的機械臂上,裝配了一個發射器,用演算法來驅動機械臂自主運動。正如鄭達所説:“我所有的作品都在自主地動,我沒有控製作品怎麼運動,作品有自己的演算法。”人創造了這一切,而其運作也可無人,當有一天人類成為無用階級,將何去何從?藝術是否會成為人類最後的生存堡壘?

 ▼

陳濟林、賀子珂、龍星如、周姜杉(中國) 《你好,朋友》 社群網路 2019年

陳濟林、賀子珂、龍星如和周姜杉的《你好,朋友》創造了一個交互的遊戲。通過微信掃描二維碼,來自任何地方的人們都可以在手機、平板、電腦、電視、投影等等地方就你感興趣的問題進行回答,積累夠積分後還可以發起自己的討論話題。這是一個看似娛樂化,實則嚴肅認真的平臺,讓人們充分體驗資訊化時代中人與人的溝通方式,思想的塑形與碰撞。

觀眾現場體驗

Dslcollection(法國) 《虛擬美術館》 空間作品 2018年

由法國DSL收藏委託製作的VR(虛擬現實)美術館包含了幾十件他們收藏多年的中國藝術家作品。“從2005年起我們就開始通過網際網路與大眾分享我們的收藏,我們想讓網路成為美術館的延續,現在開始轉向虛擬現實技術來展示藏品。我們想要吸引更多的年輕觀眾,因此虛擬現實技術是一種很好的方式。在這個虛沒有現實的限制,因此可以展示了多件以往因為尺寸限制而無法在現實世界中展出的作品,其中有高偉剛高達40米的巨大雕塑。”

Dslcollection(法國) 《虛擬美術館》VR畫面

人如何在虛擬現實中體會空間和時間?將虛擬現實的雕塑,還原到實體空間中。空間設計由劉曉都先生設計完成。作品不僅僅塑造虛擬轉化為現實,現實介入虛擬之切口,同時也在構成觀看者和觀眾之間的,隨時轉化身份的現場。

Dslcollection(法國) 《虛擬美術館》VR設備

為何沒有一件傳統意義上的雕塑作品?

策展人李振華在開幕式上致辭

看起來似乎能稱作是傳統意義上的雕塑作品,在這一雕塑展中一件也沒有。但正如策展人李振華所説:“我不想從方法和材料上去談雕塑,雕塑是物質擁有了空間。關鍵是我們看雕塑的方式變了,雕塑可能是四處蔓延的整體,也可能是誘發心理活動的瞬間。我理解的雕塑是物質和空間的關係。‘雕琢空間’,是順應雕塑的思維邏輯,但超越雕塑這一概念,去探索人通過改變空間來改變認知經驗的路線。”

策展人劉曉都在開幕式上致辭

策展人劉曉都也闡釋了展覽主題“出維”的意思。他談到“出”就是突破,這次的雕塑展不僅在雕塑這個媒介上做了很多的延展,還希望它在面向這個區域做調研,做駐地委託時,能夠超越這個地域,基於在地的工作經驗在國際層面上做交流,發出坪山的聲音。現在有一個很熱的詞叫“升維”,“升維”一定不是就事論事,不是就展覽談展覽,而是希望超越一個層面,讓這個雕塑展的未來走向能夠在一個更寬闊的語境下打開和激發。

大萬世居展場

大萬世居展場

在當今時代,一切都在延展,一切的邊界都在模糊,你和你看到的一切,都將在虛擬世界和真實世界來回穿梭。沒有傳統意義上雕塑的雕塑展,雕塑的定義變得模糊和延展,實際上也是對於雕塑概念的重新反思。在邊界模糊的時候,在眼見也不一定為實的時候,不如相信自己的體驗。(圖文/孟媛)

蒂姆•烏爾裏希(德國) 《一個可預知的邏輯》 走字屏 1969/2019年

吳玨輝(中國) 《星際動物園》 動態裝置 2016年

托馬斯•艾勒(德國)《THE》 雕塑 2019年

廖文峰 (中國) 《我心我石》 單屏錄影 2’00” 2011年

廖文峰 (中國)《滾動的石頭》裝置、錄影 2019年

馮晨(中國)《W》 裝置2019年

李星伯(中國)《閃電》特定地點作品 2019年

胡為一 《植物簡史》裝置 2016年

 

徐坦(中國)《蔗島》 視頻 20’09” 2013-2018年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