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中國網

"物墟·象渾":胡偉最大規模個展當代唐人藝術中心開幕

"物墟·象渾":胡偉最大規模個展當代唐人藝術中心開幕

時間:   2019-05-13 16:43:49    |   來源:    藝術中國

展覽學術研討會現場,左起:藝術家胡偉,策展人皮道堅、鮑棟

2019年5月10日下午,“物墟·象渾——胡偉個展”在當代唐人藝術中心開幕。此次展覽為迄今胡偉最大規模個人畫展,共展出藝術家綜合材料及裝置作品40余件(套),作品時間跨度十餘年,佔據了當代唐人藝術中心一、二兩個空間。

1985年胡偉作品《李大釗、瞿秋白、蕭紅》獲國際青年美展金質獎

胡偉留學日本期間的中國古代壁畫“現狀摹寫”作品

胡偉留學日本期間的中國古代壁畫“現狀摹寫”作品

胡偉的藝術生涯及藝術語言主要經歷了三個階段:1987年留學日本之前,以1985年創作的《李大釗、瞿秋白、肖紅》為早期代表作,藝術家主要創作以傳統水墨為基本表現語言的人物畫;1987年至1997年留學日本期間,胡偉師從日本東京藝術大學校長、日本重要藝術家平山鬱夫先生,開始對中國古代壁畫進行深入研究,並在長達十年的時間裏對敦煌壁畫、克孜爾壁畫、永樂宮壁畫進行了大量“現狀摹寫”,由此汲取了豐厚的古典藝術學養和更為紮實的對中國古代壁畫材料、語言、空間性和技法的掌握,影響至今;1997年回國,胡偉回到母校中央美術學院主持“材料與表現工作室”,作為中國美術家協會綜合材料繪畫與保存修復藝術委員會主任,胡偉在以綜合材料拓展繪畫尤其是中國畫的藝術表現力方面做了大量嘗試和探索。此次展覽重點呈現的便是其最近一階段的作品。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跡》 木質構造、麻紙、礦物·植物·土質顏料 、金銀粉、金屬渣、箔 244 x 122 cm 2018

本次展覽由評論家皮道堅、鮑棟擔綱策展。展覽主題“物墟·象渾”取自中國古代《二十四詩品》第一品“雄渾”:“大用外腓,真體內充。返虛入渾,積健為雄。具備萬物,橫絕太空。荒荒油雲,寥寥長風。超以象外,得其環中。持之非強,來之無窮。”在皮道堅看來,胡偉的藝術創作與《二十四詩品》中“雄渾”的詩學風格是一脈相承的。展覽以“物墟·象渾”為主題,意在概括胡偉的藝術方法,並從“物”與“象”兩個層面去認知與論述胡偉的作品。

《海礁》一  木質構造、宣紙、礦物·植物·土質顏料 、金銀粉、金屬渣  180 x 900cm 2019

《海礁》局部

當代唐人藝術中心的新空間展廳主要展出胡偉近些年來創作的綜合材料及繪畫作品。皮道堅認為,胡偉的創作從傳統繪畫出發,其後進行了兩個方向的拓展:

其一是將傳統的中國畫媒介即宣紙、水墨拓展至諸多材料及物品,如宣紙、水墨、礦物質顏料、金屬、陶、木、貝殼、蠶絲、棉、麻等,並通過攪拌、打碎、折疊、潑灑等藝術手法完成了從材料到畫面語言的轉化,並將技法層面的媒材升格為本體層面的“物性”,由此將中國傳統繪畫推向了綜合材料的表現領域;

《黃山雲霧》 宣紙、墨、礦物、植物顏料、蠶絲 136 × 490cm 2015

《青綠山水》 60 x 540 x 30cm 2016 木質構造、大漆、陶土、礦物·植物·土質顏料 、金銀粉、金屬渣

其二,胡偉的綜合材料繪畫與當代裝置仍然延續了中國傳統繪畫的文脈,即“山水以形媚道”。比如《海礁》、《壁》、《青綠山水》、《黃山雲霧》等作品,將中國傳統繪畫的核心美學精神拓展為一種東方式的當代精神表達,由此完成其當代藝術作品與中國傳統繪畫的深層次連接。

《古裂—藍》 54.4x40x5.6cm 木質構造、麻紙、礦物·植物·土質顏料、箔 2002

策展人鮑棟認為,胡偉並非以西方現當代藝術的邏輯處理材料問題,而是力圖通過材料重新建立這些“物”與中國本土文化的連接。“他的很多作品儘管看起來很抽象、很形式,但背後始終有一個文化本體的“道”。所以在這個意義上,他的藝術不是簡單的材料實驗,而是有著更深邃的思考、體驗和追求。”

《書卷》,裝置,木材、礦物、植物、土質顏料,800×1000cm,2018

《書卷》一,244×122cm×12,木質構造、麻紙、麻布、宣紙、礦物、植物、土質顏料、箔、金屬渣,2015-2018

《書卷》系列作品局部

除綜合材料作品,胡偉近些年還將藝術創作的觸角伸向裝置、影像等當代藝術領域。《書卷》系列是此次展覽的重要作品之一,包括一件大型裝置及多件綜合材料作品。胡偉認為,“書卷”二字包含了中國上千年的文化意味。一張宣紙,流傳千年。所謂“一等人忠臣孝子,兩件事讀書耕田。”在胡偉手中,這些廢舊的木頭、木質材料、宣紙承載了以“詩書傳家”為象徵的中國歷代文化傳承。“徐冰的《天書》與胡偉的《書卷》具有一定的可比性,他們都通過以現成物創造新的視覺形象表達對傳統文化的反思和批判。不同的是,徐冰的作品更具有理性的邏輯和儀式感特徵,而胡偉的作品更富有表達的激情”在鮑棟看來,“詩書傳家”與中國古代士大夫階層的崛起有關,胡偉的作品隱約涵射了其內心對傳統社會理想模型的一種主動連接和自覺體認。

《黃山雲霧》(局部)

《秋韻》 宣紙、墨、礦物、植物顏料 276 × 378cm 2018

《祥雲》,140×700cm ,宣紙、墨、礦物、植物顏料,2007

與胡偉大量黑墨濃重、充滿歷史的斑駁感與廢墟感的作品形成鮮明對比,諸如《祥雲》、《黃山雲霧》、《春潮》、《秋韻》等作品,色彩絢爛,氣韻空靈純逸,反映出藝術家對不同材料屬性與表現力的深刻理解。評論家殷雙喜認為,胡偉的創作非常貼近日本美學中“寂”的概念,“從整個展覽來看,他的繪畫從一種絢麗多彩,逐漸轉向好像一場大災難以後的廢墟。一切生命都消失了。但是你細細觀察,那些物墟中有形,有結構,在一片死寂中有一種生機在悄然升起。在這樣的氣氛中,你會發現墻上挂的幾件彩色水墨渲染的作品,變得就像一片五彩的祥雲,很輕,輕地似乎要升起來;而那些色彩濃重的作品,就像經歷了大地深處幾千度的高溫,一如乾涸海灘上一片黑色無言的礁石。胡偉以這樣的方式,展現了一種廣闊的視覺跨度,也讓我們以一種新的眼光觀看自然世界。”

《饕餮》,60×60cm×16,木質構造、麻紙、礦物、植物、土質顏料、箔,2002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在中國當代藝術陷入某種困境的當下,此次展覽是一次具有相當文化意義的展覽。“本次展覽是當代唐人藝術中心拓展當代藝術本土性研究的一個重要個案。首先,展覽向我們表明,儘管當下外界社會對中國當代藝術有各式各樣的議論,但中國藝術界仍然有很多優秀的當代藝術個案在發生。其次,在今天極度物質化的文化語境中,展覽再一次為我們強調了精神生産的意義和價值。胡偉以他的藝術實踐,強調了當代藝術與傳統深層對接的意義,同時也探索了一種應對當代精神困惑的東方解決方案。”皮道堅説道。展覽將持續至6月29日。(圖、文/臺馨遙,作品圖片由當代唐人藝術中心提供)

展覽資訊

展覽海報

展覽海報


"物墟·象渾":胡偉最大規模個展當代唐人藝術中心開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