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一為此文作者吳厚斌先生
小提琴區別於其他樂器的一個顯著特徵便是聲音的無數個性化的可能。數百年來,人們對理想聲音的篩選從未停止,沉澱出斯特拉蒂瓦裏如管風琴般諧和之聲的完美;突顯出瓜奈利如戲劇男高音般金色的激情;阿瑪蒂的柔美醇厚又是一番充滿情感張力的聲音圖景。遺憾的是,當時的琴聲無法保留至現代,我們只能通過想像推演:那時用的是羊腸弦,演出場所是不甚宏大的小場景,對聲音的要求是唯美的、輕盈的。至於大音量、穿透力強等現代訴求,大約不是古琴始創時的初衷,一些保留或傳承下來的巴洛克風格的小提琴演奏也印證了當時的音樂輕快柔美的特徵。不僅琴如此,弓子也與現代不一樣,弓桿呈弧形遠離弓毛,持弓更加靠上,運弓距離短了,弓根閒置了,這種弓子和持弓法顯然不是為宏大和穿透力設計的。因此,鄭荃老師認為,古琴的聲音不是原裝的,而是歷代琴師不斷修整與調適的結果。
現代的提琴製作師,滿足的是現代人對提琴的要求,旨在宏大的交響樂隊的聲響中具有穿透力,在大型音樂廳空間具備宏大傳遠的聲效功能。於是將琴的設計與製作定位在琴體上全方位充分而理想的振動。這樣的制琴理念所製作出的提琴,演奏家盛中國老師稱其為現代琴,其佼佼者便是現代藝術提琴或名琴。但聲音是有壽命的,隨著歲月流逝,木質老化腐化,琴板處於逐漸輕薄化的不可逆的過程之中,過了某一時間節點,那曾經的理想聲音將不復存在,或將僅具有鍵盤樂器類的可期壽命。
十多年前,在朋友的引薦下,結識了趙岐生老師,幾次拜訪了他的工作室,並購得一把趙老師的精心之作,那是一把聲音平衡、音色清徹溫暖、工藝精緻且極漂亮的桔色提琴。當時,趙老師便反覆闡述了做未來好聲音提琴的理念。近日,拜讀了趙老師所著《提琴製作聲音拾零》一書,書中對未來琴的理念與製作進行了系統的論述與介紹。他倡導並付諸實踐的是,抑制琴板的部分振動,將最好的理想聲音的成熟與呈現留給歷史,由演奏家、修復者,以至歲月來共同完成。當斯琴、瓜琴在無情的歲月中終有一天只能陳放在博物館恒溫恒濕的櫃子裏的時候,我們現在的藝術提琴甚或名琴,是否有能力重現那曾經的輝煌演奏?是否會提前衰老而成為年輕的古董?思考至此,憂患於此,趙老師提出了做未來琴的理念,並在木材選料、琴形設計、弧度設計、琴板厚度分佈等相關方面進行了深入的研究與實驗。數十年來,已完成了一百餘把未來琴的設計與製作。然而,從經濟效益上看,這不是一個優質的市場策劃,購琴者多希望購琴的當日便獲得名琴般的理想之聲。而對這些聲音略略收斂,敏感度略略不足,理想的充分振動受到人為抑制的未來之琴,很難成為市場的熱銷品種。
制琴師與藝術家一樣,其生命價值不在於索取,而在於奉獻,可期于奉獻給當下,更可貴于奉獻給未來!趙岐生老師年屆七十有八,早已過了不惑與耳順之年,他不改初衷,不為名利所動,仍在未來琴的探索與製作中傾注著心血,那裏寄託著他畢生追尋的關於提琴聲音的理想之夢,超越了世俗功利價值而進入了近乎宗教的超然層面。他每天仍在自信的辛勤勞作。“從心所欲,不逾矩“,現在已在,未來必不會遙遠。他以大格局的工匠精神和人文情懷,書寫並踐行著理想。如今,很多人理解並接受了他的理念,也有人疑慮于未來時的無法確證,而他,心無旁鶩,在對於聲音近乎癡迷的追索中,仍默默前行……
吳厚斌(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呼倫貝爾美術家協會名譽主席)
二O二一年元旦 草于三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