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中國網

古棕:談談我對魯本斯素描的認識

古棕:談談我對魯本斯素描的認識

時間: 2013-11-21 16:57:32 | 來源: 藝術中國

在燦爛豐富的歐洲古典繪畫史上,彼得·保羅·魯本斯的人物油畫是不能不提到的藝術大師級作品。畫人體需要有很好的素描功底,其中包括透視學、人體解剖學等綜合知識,魯本斯是巴洛克繪畫大師,畫了很多有關宗教和宮廷題材的油畫創作,裏面有非常鮮活、感人,富於誇張奔放的人物形象。這些作品的實現與他紮實的人物素描功底是分不開的。今天我們把彼得·保羅·魯本斯的淡彩和素描集冊再次介紹給中國廣大的美術愛好者,是想説明這些歷史上的優秀中外文化遺産非常值得我們大家繼續研究和學習。

魯本斯的繪畫大致分為三個時期,第一個時期在亞當·凡·諾爾特(Adam Van Noort)工作室、奧托·凡·芳(Otto Van Veen)工作室習畫。魯本斯做了八年的藝術學徒,終於在1598年二十一歲時獲得安特衛普的藝術家稱號,進入工藝家協會即聖路加公會(Guild of St.Luke)被認可為畫師級人物,不過他並不屬於神童型的天才,他仍舊繼續自我充實,雖然我們從他的早期素描中可以見到他穩健的筆觸,但就藝術事業而言,他是屬於大器晚成型的人物。很少有天才畫家像他這樣長期致力於階段性的紮實的基本功訓練。第二個時期,魯本斯在不滿二十三歲時啟程前往義大利繼續進行深造,他于1600年抵達威尼斯,飽覽了大師的作品,如魚得水。魯本斯非常仰慕提香(Titian)的作品。提香的華麗色彩,強有力的流利線條,造型安排以及想像力,給予他很深的印象。魯本斯最初造訪佛羅倫薩的古跡,諸如聖羅倫索教堂的米開朗基羅不朽巨作,以及一些佛羅倫薩的大師級畫家的作品,其中最知名的一位是魯道維可·西哥裏(Ludovico Cigoli)而西哥裏的了不起就在於他能師法米開朗基羅與義大利過去十年所流行的矯飾主義(Mannerism)而不受局限,他直接訴諸情感的表達手法,為後來的巴洛克風格提供了預示元素。魯本斯非常用心地研究過西哥裏為教堂所繪作品。第三個時期魯本斯集前輩藝術大成而創出巴洛克新風格,天主教在“反改革”時期所進行的熱心變革,最初還是相當反對藝術活動的,教皇保羅四世並不贊成米開朗基羅在教堂壁上創作的巨幅裸體畫,而下令艾爾·格列柯(EI Greco)在整個天花板上改畫出具有嚴肅風格的作品。但是逐漸地,天主教堂的美學觀點變得已不那麼嚴格了,原來被認為是異教徒的美學遺風,也漸漸進入了教堂的裝飾畫中來,其目的不只是要興耀上帝,也是為了以之教育信徒大眾,因為又重新拯救了中世紀工匠藝術家的靈感,他們以圖畫及雕塑來敘述道德故事,藝術家們認為,對宗教主題的描述應該能讓信徒容易了解,並在適當的寫實範圍中不失崇高之美。魯本斯的企圖,也像其他同時代的年輕藝術家一樣,並不是在發現一種觀察事物的嶄新方法,而是去尋找運用前輩藝術家已發明的新手法。顯然,他必須先從這些前輩大師身上學習一切有關造型、色彩與技巧。他的偉大有一部分原因就在於,他有無窮的能力去綜合各代或現代的各種影響,使之轉化成為一種屬於他自己的新見解,而他見解的神奇就在於他對生命與活動所具有的生動感知。1603年魯本斯即為熱內亞的基督教會神壇完成了一幅完美無瑕的作品,雖然該作品的描繪手法看得出是來自許多大師的影響,不過卻已融會為魯本斯自己的風格。

我們知道古典油畫和素描造型能力是分不開的,魯本斯能有這樣的油畫技巧當然也是與他的素描功底緊密相連的。通常我們在製作油畫之前是要認真細緻地完成好一幅素描底稿,這也許是獨立的小稿,也許就是油畫的底稿,可以用油畫涂棕色來畫(要用松節油,這樣幹得快一些),也可以用木炭條來華,總之素描能力對油畫技法至關重要,下面我來對魯本斯各個時期的素描作品加以分析,與同行們交流。

在魯本斯早期的素描作品中,可以見到紮實的基本功以及像音樂旋律般的光影變化,讓觀眾的視覺是美的享受,如圖a、圖b,我們在圖a中可以看到完美的構圖,緊密的結構關係,準確結實的骨骼肌肉表現手法,另外更重要的是修養。在畫面中,既不空洞無變化,又不繁複亂變化,而是一種有序有疏密有節奏有緊有松有前有後美妙有旋律的變化。圖b中人物關係更繁雜些,而魯本斯充分利用光的變化來調節情緒,使右下角明亮些,左上角昏暗些,這樣避免了三女神平均分配光線,使得右一女神明亮些,左一和中間的女神昏暗些,三女神的光線有了變化,有了神秘感。再到每個女神的人體刻畫上也非常精美,這是一件很不容易做到的事。他們臉部、頭髮包括乳房的細節都要服從人體主軀幹的安排,不可鬧局部獨立,不服從整體的安排,所以魯本斯的人體素描相當地了不起,是那麼地優雅有節奏有旋律,很潤很美!正是因為魯本斯有這麼好的素描造詣、構圖能力,靈活運用繪畫語言達到像音樂一樣的境界,為以後的大型創作(多人物多情節)鋪墊好了基礎,他是天才的繪畫大師。

魯本斯很早二十一歲就被認可為畫師級人物,可以獨立承接創作任務,這期間他畫了不少帶有創作性的素描作品,如圖c,這是一幅有關宗教題材的創作素描作品,在前面的內容裏,我説過在歐洲古典油畫創作中,素描稿是要求絕對地完整和細緻,而魯本斯的這幅創作素描稿足以證明這一點。每個人物的手和腳包括頭髮衣褶都是明確交代的,一點也不含糊,只是在光線的運用上或在明暗處理上體現出主次關係。在這幅作品中,耶穌是核心,是主角,那些弟子和僕人們忙著清洗打理耶穌的身體,他們是次角,所以耶穌在核心位置黑白對比分明、強烈,主題突出,而弟子和僕人們不是在畫面的暗處就是邊上,有的只露出來部分身體,這都會削弱他們的形象,使得耶穌形象更加突出,更加明確。當然,在畫面的處理上要考慮到疏密和節奏,畫面的人物形象佔了畫面的三分之一,畫面的暗部佔了畫面的三分之二,這些都符合黃金分割關係,使人們看起這幅畫面來比較舒服,而且帶有戲劇性的張力。

每個藝術家都會對大自然有無限的愛,因為他們生活在大自然中間,每次經過看過自然美景都會流連忘返地享受它們,魯本斯也是一樣,非常關注他身邊的自然美景。如圖d、圖e,這是兩幅有關自然風景的素描作品,畫這兩幅作品時是1618年,魯本斯有四十一歲,這是很成熟的階段,他的繪畫技巧,繪畫水準都是鼎盛時期,可想而知,這兩幅素描作品應該是絕佳之品。魯本斯想通過這兩幅作品展示出自己對這個美好世界的愛,對朋友的愛,對家人的愛。魯本斯總是盡其所能去旅行他的合約委託,他與朋友及贊助人的關係總是快樂和諧的。圖d是描繪樹木的風景素描畫,一看就是魯本斯筆下的作品,第一,構圖優美飽滿;第二,有層次有空間,他不是哪都畫,而是經過安排有的地方畫,有的地方不畫;第三,它有韻律的美,真是像部音樂作品,有的地方突出,有的地方次之,再有的地方又突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變化無窮。從描繪躺倒的樹榦和站立的樹榦開始,向遠方伸展而去,樹枝畫多少是依據畫面的需要才畫多少,既不堵,也不空,恰到好處,而且根部突出,左邊中景強調了一下,右邊中景放鬆,中遠景又強調了一下,再遠的地方幾乎不畫了,就勾了幾支樹榦。真是一幅絕佳之品,是部浪漫曲,很優美很輕鬆的。

圖e也是描繪河邊樹木的風景素描畫,這幅畫場面沒有圖d場面大,但是依然優美有韻律有變化,畫面的中心是刻畫樹榦的根部,很複雜,很吸引人,樹根部的陰影與近景的亮樹枝産生了強烈的對比,而左邊輕輕幾筆就勾勒出亮水面、灰暗的遠山,左邊則是中間強烈對比後的延伸,暗部減弱了許多,畫畫佈局是左邊上暗下亮,右邊下暗上亮,有錯落對比,上部的樹枝也不是哪都畫,而是根據節奏關係、構圖關係,有的地方畫有的地方不畫,這也是一幅了不起的素描作品。

1630年3月,魯本斯在西班牙與英格蘭停留了一年零七個月之後,終於可以返回家鄉了。當魯本斯自英格蘭回到安特衛普後,立即恢復他中斷的繪畫工作,自1626年夏天,魯本斯的妻子去世之後,他一直沒有結婚,沉浸在繁忙的外交事務和藝術創作中。如今他再度在自己的家中安頓下來,也感覺到需要一個妻子,有些朋友還催他一定要選擇一名貴族家庭出身的女人,才能符合他的身份,不過他卻表示對貴族家庭出身的女人不感興趣,而決定要娶一位來自中産階級家庭的年輕妻子,結果他以五十三歲高齡與一名十六歲的妙齡女孩結婚了。這在17世紀似乎並不是很適當的結合,他的第二任妻子海倫·芙爾曼(Helene Fourment)是他老朋友的最小一個女兒,還是他第一任妻子伊莎蓓拉的侄女,在她十歲時很可能還曾做過他的模特兒。

他們是在1630年12月6日結婚的,海倫可以説是魯本斯人生最後十年的幸福與靈感所在,我們要分析介紹的圖f正是魯本斯第二位妻子海倫·芙爾曼的素描肖像。圖f這幅素描肖像作品真是可謂帶著感情帶著嫺熟技巧畫出的素描肖像中的尚品。那麼地端莊秀美,佈局合理優雅,層次分明,有變化。在臉部和手部略施淡彩,形體塑造得非常洗練。左邊手舉起,右邊手帶著手套,沒有用很多的光影就把頭部手部襯托出來了。最重要的是魯本斯對模特對象臉部手部形體轉折部分觀察得非常細緻和生動,哪明晰哪模糊以及在哪變寬或變細,要使明與暗結合起來,有時像煙雲一般沒有邊線。這種細緻和生動的展示是魯本斯五十三歲爐火純青的藝術把握,當然魯本斯畫海倫肖像好多次,第一次可能是在他們結婚的時候,這與他二十一年前給伊莎蓓拉畫肖像相比較,他雖然同樣專注地描繪著新娘年輕的面容以及其雅致的衣服,但是他在畫海倫·芙爾曼的時候,心裏顯然是不同的。這已不是風格的問題,伊莎蓓拉的肖像是直接的描述,輪廓堅定而精確,海倫的畫像則是在肌理與造型間傳達光線,色調柔和。他在畫伊莎蓓拉時有如凝結了永恒的時光,而在畫海倫時則似乎是在享受短暫的人生,有如曇花一現一般。

魯本斯不愧是多才多藝的藝術家,他在人生的最後一年還畫了一幅自畫像。此幅肖像作品描繪得既大膽又具個性。他把自己畫得比實際年齡要老,話中的他鬍鬚已稀疏,寬邊帽下的捲曲頭髮可能是假發。他的表情有點委瑣而厭世,似乎對人生失去了熱情和勇氣,不過他的眼神依舊透露出睿智的光芒,讓人覺得沒有任何事情可以逃得過他的眼光,魯本斯于1640年5月30日死於關節炎,享年六十三歲。

藝術史上尚找不到一個藝術家像魯本斯那樣,影響深遠又具有權威性,他成功的藝術生涯,幾乎近於完美的境地。他那傑出的人生,不管在哪一個階段都未曾出現過休止狀態,即使在臨終之前,他還仍然一直在試驗與探索藝術工作。

繪畫是個思想上認識與手頭上有功夫結合的産物,我們每個從事藝術勞動的人至多能活一百餘歲,誰也不能把那熟能生巧的手和腦帶到下一個人身上去,只能靠自己的苦練和學習。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