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中國網

在場的藝術:包林油畫展《狀態2008-2010》

在場的藝術:包林油畫展《狀態2008-2010》

時間: 2011-01-24 11:17:48 | 來源: 藝術中國

包林油畫展《狀態2008-2010》于2011年1月15日起在杭州西子湖畔的西湖博覽會博物館展出,展期兩周。

包林原任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副院長,現為清華美院繪畫係教授和博士生導師。作為學院當代藝術的代表之一,其作品以直覺體驗的方式,描繪當下生存場域中的事物與普通人的存在,表現不同層面的人的生命狀態,畫風清新而具精神活力。

包林1986年被公派到法國留學,從事西方藝術哲學的研究和繪畫創作,獲得巴黎第一大學博士學位。作為畫家,他一直在古典寫實與現代寫意這二兩種相悖的語言形式中往返。他的油畫靜物造型堅實,刻劃細緻,吸收夏爾丹靜物的古典技法,而油畫風景則多用鮮明色彩和幾何性語言,多少受後印象主義藝術的影響。這種往返探索使他能夠深入了解西方繪畫語言發展的內在邏輯,為他回國後從事當代藝術教育和繪畫創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回國後,包林一方面探索不同媒材的繪畫特性,另一方面他的關注點開始集中在自身所處的場域和事件。他認為藝術的當代性在本質上具有自省和反思的特點,是一種當下“在場”的現實主義介入。他對現實的理解是“我們能用感覺觸摸到的一切”,包括周圍的客觀事物、媒體、圖像、物品等,藝術家有責任對此做出反應和判斷,主張“寫生”的概念應該由此擴展。例如他以“事件”為系列的一組油畫,以灰色為基調描繪側翻的列車、裝卸貨物的吊車、巨大裂口的水泥路面、硬著地的飛機、擠壓變形的小汽車等,這些作品具有他的水墨畫中單純的色彩和模糊虛幻的表達特徵。這些物品事件讓人覺得似曾相識,也讓人記憶它們,並自發去理解它們存在的意義。

近幾年包林創作了一批風景油畫。他觀察自己栽植的向日葵的生長過程,發現其並非人們所説的總是“向著太陽”,葵的宏大敘事乃人為杜撰,與事實不符。他畫葵,借用中國花鳥畫中折枝花的構圖,截取幾枝或獨枝向日葵的葉片或葵花加以表現,葵下垂呈殘態,背景用藍色或紅色與黃色,花葉或顯飄灑,或呈凋零。作者回避葵花欣欣向陽的老套,重在表現葵的生存與陽光的普照無內在關聯。他的另一些風景油畫則是他在京郊工作室周邊的日常景觀,包林將其理解為自身存在的場域,記錄它們的變化,大都為水墨式的即興書寫。包林的油畫和丙烯人物則表達“場域”中的人的存在狀態。例如《自戀》,表現一年輕女郎跪地彎腰臉部貼在影印機上進行自我複製,著力表現當代人的自戀情結。他所表現的人物大都自在自為,與觀者或藝術家自身沒有任何因果聯繫,只是一個個在特定時空中的生命體,不為觀看安排意蘊。他認為生命狀態的呈現充滿著偶然性,也即不確定性,繪畫描繪的只是他們生命中某一個偶然的頃刻,這是他一直想表達的東西。就繪畫語言和觀念之間的關係而言,包林認為:“在經歷了前衛的現代主義藝術和跨界的後現代藝術之後,我的一隻眼得投向馬奈之前的西方繪畫原典,另一隻眼則會投向中國文人畫的寫意和氣韻生動,但我的立足點在當下,正因為當下的存在多顯渺小和脆弱,所以我才選擇了速寫性的和表現性的語言方式,讓個體的生命彰顯當下在場的那些基本價值”。從中央工藝美術學院老一輩藝術家如龐薰琹、張仃,吳冠中等老師那裏受到現代主義藝術的啟蒙,留法數載又獲得福柯、巴特和鮑德里亞等思想家的養分,包林在繪畫實踐與理論思考兩方面始終保持著堅韌與自信,他不斷地進行著實驗與開拓,並相信林風眠、吳冠中等老一代藝術家開闢的中西藝術融合之路會在中國崛起的過程中越來越寬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