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試讀—後記1:超越時代的思考實驗

藝術中國 | 時間:2017-02-10 21:20:50 | 文章來源:藝術中國

讀書>

 基於週游日本各地著名建築的構想,身為建築作家的我與編輯兼插畫家宮澤洋先生一起,在日經BP出版社發行的建築專業雜誌《日經建築》上開了一個名為“建築巡禮”的系列連載。迄今為止,以這個連載為基礎已經出了4本書——《現代建築巡禮·西日本編》《現代建築巡禮·東日本編》《後現代主義建築巡禮》和《菊竹清訓巡禮》。

在最早的“現代建築編”中,我們主要列舉了從戰後復興期到高度經濟成長期這段時期內建成的建築;在接下來出版的“後現代主義建築編”中則列舉了之後20年間(1975年-1995年)建成的建築。因為這一系列都是按照時代來劃分的,再往下講的話,就到現在了。“那麼往後該寫些什麼呢?”我倆商量的結果,就是回溯過去。《日本遺産巡禮》就是從這個構想出發,到各地取材訪問之後,匯總而成的成果。

建築的醍醐味

其實我們的內心也有些忐忑不安。我們都有報道現代建築的經驗,但一涉及到古代建築,既不是建築史專業出身,又缺乏相關知識的兩個人,到底能不能順利完成這個寫作任務呢?

一旦著手採訪,才發現這個過程是如此有趣。我們基本上是按照古代、中世、近世和近代的順序規劃行程的,通過在短時間內欣賞大量的古跡,我們逐漸了解到隨著時代的變遷,日本建築中有哪些設計發生了變化,又有哪些一直維持著原狀。所謂建築的醍醐味,就在其中。

不過,本書中提到的不少觀點都與建築史中經過研究、並被廣泛認可的解釋並不一致。原本在寫作時,我就傾向於提出一些“非主流”的看法。這點還請讀者朋友們注意。

話説回來,通過假説將古代的神社與現代建築聯繫在一起——例如把著名的茶室與代謝派建築相提並論——難道不是很有意思嗎?借助想像的翅膀,我充分享受到了欣賞建築的樂趣,所以樂此不疲(當然,一切的想像必然以尊重學術成果為前提)。

寫到這裡我不禁回想起20世紀50年代在日本建築界掀起的一場關於傳統的爭論。圍繞著“現代建築應該參考彌生時代還是繩文時代”之類的主題,當時著名的建築師丹下健三和白井晟一展開了交鋒。之所以能引起巨大的反響,正是因為這種超越時代的思考實驗——以過去的建築為基準評判現代建築,同時也反過來以現代建築為根本來考量古代建築。對於當事人而言,想必是一場非常過癮的頭腦風暴。

可以説,這本書就是繼承了這種有趣的鑒賞方式。如果能與讀者朋友産生共鳴,那就再好不過了。

反覆尋訪才能發現的東西

為了完成這本書,我們四處奔波,實地取材,最終合計呈現出了60處建築。這些建築大體上可以分為兩種類型。

第一種是像法隆寺、東大寺、清水寺和日光東照宮這樣遊人如織的著名觀光景點;第二種就是凈土寺凈土堂、如庵、桂離宮這類一般不會出現在熱門旅遊線路中,但是得到過建築大師們高度評價的作品。

第一種類型的建築,我已經不是頭一次去了。其中有些還是早在修學旅行中就遊覽過的景點。上小學的時候去過日光東照宮,讀初中和高中的時候分別去過京都和奈良,把法隆寺、東大寺和清水寺等地轉了個遍。

要説到當時的觀後感,基本上已經沒啥印象了,説不上是好還是差。畢竟也都是三十多年前的事了,小孩子也記不了許多。但既然已經“到此一遊”,要不是為了寫作本書,很可能這輩子也不會去第二次。

關於這次“巡禮”的感受,簡而言之,就是每一座建築都非常“耐看”。積累至今的現代建築觀感和建築學以外的知識幫助我發現了這些建築的優點和特點。

不過這也並不意味著修學旅行沒有任何效果。當時看的時候,肯定會有一些專屬於年輕人的獨特體驗。長大成人之後重遊故地,看待建築的眼光變得不一樣了,也就發現了更多有趣之處。也就是説,個人的教養越深厚,可欣賞的角度就越多元。通過反覆尋訪所得到的不同體驗,證明了建築是能夠見證自身成長的一個對象。

所以我希望閱讀本書的朋友也能夠從第二次、第三次的建築鑒賞之旅中獲得樂趣,培養這種鑒賞方法也是寫作目的之一。而尋訪第二種建築,即專業者會感興趣的那些建築,對我而言幾乎是全新的旅程。

在取材過程中,初次見面的新鮮感和驚奇感每每令我興奮不已。更別提進入寫作階段後,光是通讀著名建築師和建築史家針對各個建築的高談闊論,就又頗費了一番功夫。對於建築的不同解讀,也帶有歷史的痕跡。

這些資料是我的寫作基礎,但在行文中我儘量避免重復前人的觀點。

在參觀這類建築時,可能會遇到需要提前提交申請或者交通不便等種種麻煩,但我可以保證,絕對不虛此行。

那麼,趕快出發吧,一起踏上尋訪日本遺産之旅!

2014年11月

磯達雄

《重新發現日本》

精彩試讀——後記2:品位提升的表現與網路時代的新樂趣

精彩試讀—後記1:超越時代的思考實驗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