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家陳欣 第零空間藝術總監王海英看過陳欣的作品説:“在我眼中,陳欣是一位鮮有的‘守望者’,孤獨而執著,倔強而超然,守護著心靈的純凈、藝術的永恒,一步一步,築建著屬於自己的輝煌。”陳欣的畫面仿佛具有特殊的魔力,讓觀眾沉浸其中而難以自拔。在陳欣的絕大部分作品中,我們很難識別具體的形象。有時依稀能夠看出有廢棄的建築,模糊的風景,變形的人體,但這些形象本身都不重要。陳欣創作時可能會有具體的動機,甚至有清晰的形象,但這些動機和形象只是作為顛覆的對象暫時出現。陳欣將人們日常經驗中的所有形象全都打碎,然後在一片廢墟上尋找他的形象,一種用他的感覺建立起來的形式,一種只能用節奏和韻律來詮釋的形式。陳欣用他的繪畫在探尋一種精神形式,構建他的心靈圖像。 記憶系列2只有在打碎物質形象之後,才能重建精神形象。正因為如此,陳欣由具象走向了抽象。但是,陳欣的繪畫並不是單純的抽象。在抽象的構造之下,埋藏著具象的廢墟。陳欣的繪畫,讓我們想起榮格的集體無意識理論。意識具有幽深的縱深結構,表面的自我意識之下掩埋著深不可測的集體無意識。陳欣的繪畫也有這種縱深結構。但是,與榮格的集體無意識理論不同,陳欣的繪畫底層潛伏的是意識,表層顯露的是無意識。陳欣力圖在意識之上建構他的無意識,而不是相反。對於他的這種建構過程來説,最重要的環節就是摧毀。只有摧毀意識之後,無意識才有機會得以流露。我們從其作品中感受到的那種厚重和神秘,正是源於他特殊的重建過程。 畫家陳欣,美術批評家劉驍純及第零空間藝術總監王海英(從右到左)與展覽工作人員合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