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前言:今日藝術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10-08 09:22:33 | 出版社: 時代文藝出版社

藝術,“現今”是為了填滿美術館墻壁而存在的裝潢品,而且這種需求還在持續快速地膨脹。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流行時尚在瞬間成為趨勢,同時也讓無數設計師得以嶄露頭角。一如當時,現在全世界開始熱衷藝術,也因此使得許多年輕藝術家能夠站上舞臺。

其中,走在最前端的藝術家一路呈現的就是“當下”。只不過,美術館增設的速度與觀眾的需求變化卻未必同步。藝術家對美術館的期待如下:

從現世、俗世的喧囂中,從煩瑣的人際關係或金錢的不安中逃脫。

在瀰漫著微微霉味的優雅的圖書館中與歷史神交。

無論藝術家是發瘋,或是死於藥物、被刺身亡,又或是懷才不遇、身陷女色或者生活不幸,他們都依然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在美術館中得到淋漓盡致地展示。

觀眾則希望能夠追尋藝術家們的足跡,並體驗他們走過的苦惱而漫長的人生旅程。然而,美術館增設的速度與西洋名畫的增長數量卻逐漸失去平衡。美術館企圖改變觀賞者的嗜好,開始摸索自我存在的價值,並期待得到社會的認同。通過工作坊或解説員引導等藝術啟蒙規劃,美術館改變了鑒賞規則,嘗試在其中尋找生存之道。

與此同時,新進藝術家與藝術運動被捏造、獲得認同,持續被推進虛偽的藝術殿堂也是事實。

藝術家們在不斷摸索、四處奔走、認真思考,他們貫徹正義的探尋從未止步。自20世紀90年代起,藝術家們的生活方式、創作動機、社會存在意義,以及客戶品味的變化,創造出了一個全新的藝術界。

在種種糾葛中産生了新的規則。藝術史家、美術館員、評論家等人的工作內容發生了變化,過時的部分遭到了淘汰。同樣地,參與市場交易的畫廊經營者、顧問以及拍賣公司的業務也發生了改變,誕生了諸如製作人、活動主辦者、投資者等新角色。只不過我們卻全然沒有掌握“當下”激烈的變化。

在對現狀的變化渾然不覺的情況下,我們是否還是屈居角落,用兩百年前的觀點曲解藝術,卻用羨慕的目光遙望紐約或歐洲藝術界的先進藝術脈絡?錯!不對!我用截然不同的觀點不斷想像、思考、並創造藝術。重點只有一個,那就是“從事可能深入西方藝術歷史的創作與活動”。唯有如此,才有可能改寫西方ART(藝術)的規則。值此變革時期,斬斷“當下”的結構,淬煉出我們可用的觀點,可以説是亞洲藝術界由衷的願望。


 

我的作品擁有日本的靈魂,但創作的資本卻百分之百來自外國。凡爾賽的展覽來自法國畫商,購買者三成是美國人,其他的購買者也都是經濟界的霸主,也就是社會教條的創造者。

小花羅列的可愛小臉上,流的是美國的血液。若要純粹的日本製作,那我的作品可能做不出來。比如説價格,一開始就是美國資本主義在最前端的空戰中定出來的。

所謂金融海嘯,在我看來,那才是一場最大的“假比賽”。人類在這場大格局中任憑擺布,內心空虛,而美國就是一個只有靠戰爭才能實現民主主義的國家。

日本是個傀儡國家,如果不打破連國家是什麼都説不出來的現狀,一心只想逃避,那日本人就真的做不出可以跟全世界人類互動的藝術。戰後的日本藝術,局限在用自己生活半徑三米內的興趣和事件為題材來創造藝術或故事的狀態。突破這個限制的方法要靠自己去想。而我,正在挑戰這個難度。

現如今産生了一個讓我們不得不思考國家是什麼的問題。我們必須在國界、國家、爭奪的要素中,找出突破生活半徑三米的切入點。

我想説的是,完全缺乏國家意識的現代日本人實在太過於天真,大多數人都只是對國際觀感到惶恐,儘管手忙腳亂也無濟於事,我想,在不久的將來,我們將不得不重新構建國家格局。

換句話説,日本對國際斡旋、國家格局、事件的真相等的觀點,全都終結在次文化的脈絡中。可是在沒有戰爭的和平世界裏,實在很難感受到國家的主要格局。人民我行我素地向著各自的方向生活。

這或許是理所當然的吧!因為這樣的和平正是人類追求的而且必定會到來的未來。日本正處於這樣的未來,只是這個未來卻並非是靠自己創造贏來的,而是作為美國的附屬,撿從天上掉下來的現成便宜。這一點可能被忽視,這個過失才是最大的問題所在。前幾天,我在飛機上看了《盜夢空間》(Inception)這部電影,即使這是個複雜得幾乎可怕的故事,卻依然能夠賣個大價錢。這讓我驚訝于現代人強大的理解力,更讓我確認了一個事實,那就是能夠拍出這種作品的,只有美國這個國家。

想成為藝術家的人們,站出來吧!

所以,想成為藝術家的人們,站出來吧!顛覆過去對藝術的想法吧,讓我們逆向思維,重新確立世界觀,著眼于全球。為了達成這個目標,我們要重新審視西方的藝術歷史,明確地找出疑點,進而發現我們的優勢。

只有通過積極的互動才能改變狀況,端坐在安全的地方高談闊論,什麼都無法改變。想要改變,只有採取行動,只有實踐!

本書所談的戰鬥論,不是那種不談經驗與訓練,光靠語言去理解的理論,如果只是紙上談兵終究一點用處也沒有,真正實踐的時候是伴隨著極大的精神痛苦的。例如,前幾天我們公司的法律顧問告訴我種種有關日本司法考試的事。要想通過司法考試,必須一天學習十六個小時,集中學習兩到三年,才能參加資格考試。


 

一天十六個小時,持續三年,而且必須要集中學習。這跟我們藝術家的狀態如出一轍。唯一的不同在於,我們藝術家一輩子都得活在這十六個小時裏。

但同樣的,有一個應用層面相當廣的一萬個小時法則。也就是説,將一萬個小時設定為達成目標必須訓練的絕對K點。不管是樂器的演奏、開車還是運動都一樣。

這樣的訓練就等同於我們藝術界的“司法考試”,偏偏日本美術大學裏的笨蛋們,要麼拼命地把精力用在無所事事的詭辯探索上,要麼莫名其妙地凈擺架子。即使是笨蛋也罷,如果給自己一萬個小時來研究一個理論課題,試著去做做看,相信一定可以看到另一個次元。

ART與金錢不同於紙上談兵,就實踐的部分而言,或許這根本不是精神脆弱的日本藝術家所能負荷的。不管把概念説得多麼天花亂墜,無法實踐,就沒有意義。

如果你想成為藝術家,那我在這裡説我想説的話,做我想做的事情,應該可以引發一些變革。

能夠被稱為藝術家活躍於世界舞臺的日本人,大概只有十人左右。這十個人是不是有什麼共同特點?換句話説,以作家或想成為作家的人為例,在數萬人中,為什麼只有一小撮人可以成功?你不覺得很不可思議嗎?我在本書中,針對為什麼只有十個人可以嶄露頭角,給出了很明確的回答。能夠仔細看完這本書的人應該至少有四個人吧?這四個人當中,可能會出現想打敗我的人,屆時我將全力迎戰。

寫這本書是因為我有雄心壯志,因為我希望可以一口氣把兩百位日本藝術家送到世界的藝術市場上。這麼一來,世界會變,我也能因此改變藝術的規則。

人總有一天會死,所以活著的時候必須盡可能地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死亡總是近在咫尺,但我也背負責任,因此,我要採取行動。不為任何人,只為死後長存。

本書收集了我對藝術熱切的想法和給年輕藝術學生的建議。相信這本書一定可以為想要改變現狀的人帶來戰鬥的精神食糧。

下一頁文前部分上一頁序言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文前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