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媒體評論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08-15 16:24:41 | 出版社: 上海三聯書店

文博鴻儒的藝術人生

中國藝術研究院藝術學博士後——陳明

  收藏家、文物鑒賞家、學者王世襄,號暢庵,福建省閩侯人,中國文博界巨擘,文物學家。他多才多藝,擅書法與詩詞,興趣廣泛,對傢具、漆器、古琴、竹刻、鴿哨等都有深入研究,並使這些“雕蟲小技”登上了“大雅之堂”,成為一門學問。王世襄一生勤於研究,著作等身,有《中國古代音樂書目》、《廣陵散》(説明部分)、《畫學彙編》、《清代匠作則例彙編·佛作·門神作》、《竹刻藝術》、《竹刻鑒賞》、《髹飾錄解説》、《明式傢具珍賞》、《中國古代漆器》、《明式傢具研究》、《北京鴿哨》、《竹刻》、《蟋蟀譜整合》、《説葫蘆》、《錦灰堆——王世襄自選集》等,其研究範圍之廣之深,令人驚嘆。

王世襄在文物研究上所做出的成就,令他人望其項背,但對於王世襄文物收藏的研究並不多見,而這與其所做的學術成就是不相符的。所幸,青年畫家榮宏君所著的《煙雲儷松居:王世襄珍藏文物聚散實錄》彌補了這一空白。榮宏君,山東菏澤人,文史大家史樹青先生的弟子。榮宏君愛好文物收藏,書畫之餘,對文物鑒賞也做研究,並收集了很多極具價值的檔案資料。《煙雲儷松居:王世襄珍藏文物聚散實錄》一書正是他對收集的第一手資料所研究的成果。 這本著作對王世襄不平凡的一生做了生動的描述,給讀者展現了一幅多彩而又曲折的人生畫卷。王世襄生於官宦家庭,從小的教養使他在學術和文物研究上奠定了堅實的基礎。1934年,王世襄入燕京大學,先讀醫學,後改攻國文,嘗作《鴿鈴賦》,儼然大家風範,令人叫絕,而其畢業論文70萬字的《中國畫論研究》更是顯示出他紮實的研究功底和學術眼光,如同任何其他藝術門類,對文物的研究也缺少不了對傳統文化的深刻理解。從這個角度來看,王世襄可謂樹世之風範。王世襄的性格中有一種樂觀的精神,無論是在“風雨人生”,還是在“悲情歲月”,王世襄都能以豁達開朗的心態對待一切苦難,各種打擊不但沒有擊垮他,反而使他有更多的時間在自己喜愛的天地裏暢遊。就像作者所説的:故宮開除王世襄,是王世襄的大不幸,也是王世襄的大幸,更是中國文化的大幸,……如果王世襄沒有被故宮除名,那麼世界上會多一個著名的故宮文博學家,可能就少了一個集各種民俗學問于一身的大學者。

作者對王世襄的研究建立在豐富的第一手資料之上,因此,他的論述既宏觀,也微觀。對於王世襄,很多人一直把他看作一個“玩家”、“大玩家”“老玩家”,這無疑失之於表面。而榮宏君在對王世襄的所有材料進行研究整理之後,做出如下評價:細細算下來,經過王世襄之手得以正名的中國器物,傳統工藝不可勝計,明清傢具、火繪葫蘆、竹刻、漆器、鴿鈴,乃至訓鷹、養狗、放鴿、養蟈蟈、鬥蛐蛐,這些曾被認為偏門的民俗與藝術,都借由王世襄的系統整理分析,得以昇堂入室,成為當代“顯學”。這樣的評價顯然是中肯的,實際上,對於王世襄所作出的貢獻,學界一直沒有給予應有的評價,而榮宏君的評介和論斷,無疑是對這一缺憾的補正。

本書的第四章佔據了全書的一多半篇幅,從1966年開始,一直到1986年結束,跨越了20年的時間。數量龐雜的各種檔案,也在作者以一個艱苦的整理中,得以重見天日。不誇張地説,這是一個史學家才具備的功夫,但作為畫家的榮宏君恰恰做到了。如果不是他的細心收集和艱苦整理,我想這些檔案的紛繁複雜造早就成為歷史鉤沉不知所終了。這些器物清單為我們展現了王世襄收藏之豐之廣,令人咂舌。從分類上看,物件有圖書、古玩、傢具、字畫、衣物等,種類豐富;從數量上看,每種藏品均有幾百件之多,幾乎可以成為一個小型的博物館。在圖書中,既有中國古代美術論著,也有世界美術論著;既有現代出版的著作,也有古代出版的著作,甚至還有難得一見的古代孤本。而古玩則更為豐富和珍貴,時間自宋至清,類型諸如銅爐、漆盒、如意、筆筒、瓷瓶、葫蘆、硯臺、折扇、木雕、玉石、瑪瑙、圖章、瓷器、錢幣等等,數量繁多。傢具同樣豐富,幾乎囊括了明式傢具的所有樣式,材質則以黃花梨木和紫檀木為主,僅從名目上看就令人應接不暇,這還不包括數把價值連城的古琴。字畫從五代到近代,山水、人物、花鳥,總數達到300幅之多。總而言之,王世襄的豐富收藏,勾畫出他對於收藏的癡迷和執著一生,而作者對于王世襄先生所藏物品的清點和整理,為研究王世襄提供了極為清晰、豐富的資料。

從學術研究的角度來看待這本書,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僅在於向讀者敘述了一個文物大家的藝術人生,而且還從一個藝術從業者的視角為我們展現了20世紀中國波瀾起伏的生動歷史,這是一種具有對藝術、對人生充滿感情的描述方式,而這種描述方式恰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學術研究的新角度,這種價值是其他同類著作所不具備的。實際上,作者還有一層更為深入的思考蘊涵在此書當中,那就是,對於當代文物保護缺失的擔憂。他在後記中寫道:記得在一年大雪過後的冬日,我曾從被拆除的原美術館後街22號旁走過,大雪覆蓋下白茫茫一片,試問:誰知道白雪下掩蓋的是什麼?是文明進步,還是愚昧無知?……文化是需要不斷進步和發展的,文化也必須不斷地進步和發展,但絕不能以割裂和毀滅傳統文化為代價。袒露這樣的心聲,顯然反映出作者強烈的文化責任感,這種責任感是中國傳統文化得以延續至今的一個重要原因。此外,祖先給我們留下了許多珍貴的文化遺産,如何將這些遺産保護好乃至發揚光大,也是每一個有責任感的人所必須面對的。如上等等,應該就是這本書帶給讀者的另一個啟示吧。

上一頁媒體評論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媒體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