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引子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09-07 09:57:42 | 出版社: 江蘇文藝出版社

1930年,三十五歲的徐悲鴻繼任國立中央大學藝術專修科美術教授。

4月,徐悲鴻發表《悲鴻自述》,詳述了他的個人經歷,“悲鴻生性拙劣,而愛畫入骨髓,奔走四方,略窺門徑……”徐悲鴻以為自此以後,人生不再有大的變化,因此在文章中,他極力把自己做一個階段性的總結:“吾樂吾道,憂患奚恤,不憚詞費,追記如左。”但人生的軌跡,恐怕並不能為他自己所左右。

這一年的秋天,一個叫孫多慈的少女闖入了他的眼簾。

“慈學畫三月,智慧絕倫,敏妙之才,吾所罕見。”僅僅兩個月後,徐悲鴻就對這位十八歲的安慶姑娘,發出了異乎尋常的讚賞。

當然不僅僅是讚賞,還有許多無盡的愛戀。這之後,徐悲鴻一直陷入不能自拔的感情糾葛之中。“燕子磯頭嘆水逝,秦淮艷跡已消沉。荒寒剩有臺城路,水月雙清萬古情。”冬夜,寒風在南京街頭肆虐,徐悲鴻獨自坐在畫室裏,燈火幽暗,心緒浮沉,一首《苦戀孫多慈》,由他心靈深處汩汩流出。

一段師生奇戀,在中央大學,在南京,在美術界,在全國,傳得沸沸颺颺。

“夜來芳訊與愁殘,直守黃昏到夜闌;絕色俄疑成一夢,應當海市

蜃樓看。”八年之後,在香港,這段亂世之戀依然沒有結果,寥寥二十八個字的《懷孫多慈》,將大師心中的愁苦,一傾而出。

“浙東緊急,當然慈甚可惡,但因緣既絕,從此蕭郎是路人,只好不想到她算了。”徐悲鴻説。

“慈之問題,只好從此了結(彼實在困難,我了解之至)。早識浮生若夢而自難醒,彼則失眠,故能常醒。”徐悲鴻又説。

“弟尚幸留其作品不少,便用慰藉此後半生矣!”徐悲鴻還説。

多少相思,多少愁苦,多少無奈……

孫多慈,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奇女子,居然能讓一代美術大師如此揪心?

要介紹孫多慈,就必須從徐悲鴻所説“面貌似為吾前生身之冤仇”的孫多慈父親孫傳瑗説起。

上一頁孫多慈自畫像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孫多慈與徐悲鴻愛情畫傳》 總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