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生活 > 旅行

切身感受“黑色旅遊”地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3-08-09 10:03:18 | 文章來源: chinaluxus.com

歐洲篇

波蘭奧斯維辛集中營

奧斯維辛是波蘭南部的一個小鎮,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納粹德國在這裡建立了最大的集中營,這個小鎮因此聞名於世。有“死亡工廠”之稱的奧斯維辛集中營內共有3個主要營地和39個小型的營地,分佈在整個波蘭南部西裏西亞地區。集中營內部壁壘森嚴,四週電網密布,設有哨所看臺、絞刑架、毒氣殺人浴室和焚屍爐,由奧斯維辛一號、奧斯維辛二號(比克瑙,英文:Birkenau)、奧斯維辛三號(莫諾維茨,英文:Monowitz)組成,是希特勒種族滅絕政策的執行地。在戰後的紐倫堡審判中,奧斯維辛集中營的指揮官魯道夫·胡斯供認,多達300萬人死於該集中營。奧斯維辛集中營國家博物館已經將該數字修訂為110萬。

1947年7月2日,波蘭政府把奧斯維辛集中營改為殉難者紀念館,展出納粹在集中營犯下種種罪行的物證和圖片。包括從囚徒身上掠奪的財物,以及囚徒們在集中營進行地下鬥爭的各種實物和資料。只有奧斯維辛一號和奧斯維辛二號(比克瑙)的部分保留了下來供遊人免費參觀,其中許多殺人證據被納粹銷毀,人們根據當年的原貌又重建起來。

197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奧斯維辛集中營列入世界文化遺産名錄,以警示世界“要和平,不要戰爭”。為了見證這段歷史,每年有數十萬來自世界各國的各界人士前往奧斯威辛集中營遺址參觀,憑吊那些被德國納粹分子迫害致死的無辜者。

德國,不只一處“黑色旅遊”地

柏林墻: 柏林墻與朝鮮半島上的“三八線”一樣,均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産物,又都為水泥所築,可稱得上是歐亞大陸上的兩條“姊妹墻”。柏林墻是東德政府根據人民議院1961年8月12日通過的法令,于8月12~13日夜間修築。目的是制止東德居民包括熟練技工大量流入西德。原為鐵蒺藜圍成的路障,後改築成兩米高、頂上拉著帶刺鐵絲網的混凝土墻。在正式的交叉路口和沿線的觀察塔樓上設置警衛。1970年,雖然東西德之間關係有所改善,東德政府還是把柏林墻加高到3米以阻止居民逃向西方。到1980年,圍墻、電網和堡壘總長達1369千米。除築墻外還嚴格限制西柏林與東德之間的人口流動。後根據東、西德政府1971年12月20日簽署的協議,限制略有放寬。1989年下半年,東歐各國政局劇變。民主德國在向德國西部移民浪潮的衝擊下,于同年11月9日,將存在28年零3個月的柏林墻推倒,促進了德國的統一。

布痕瓦爾德集中營: 德國“黑色旅遊”的起點與德國學校的歷史教育有關。布痕瓦爾德集中營就是這樣一個歷史教育基地。它建在魏瑪北部的埃特山坡上。全長3公里的圍墻上還有通著380伏電壓的鐵絲網,再加上22個瞭望塔。圍繞在“主營”周邊的是為數不少的附屬“分營”。儘管保留下來的建築只是當年極小的一部分,但用了一整天時間記者也無法全部參觀完。上世紀50年代末,德國政府正式將集中營原址作為“黑色旅遊”點開放。導遊介紹説,每年都有數十萬青少年來此參觀。有的青少年和老師在此居住幾天甚至幾個星期,認真了解納粹的歷史。

   上一頁   1   2   3   4   5   下一頁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