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生活 > 旅行

小巷旅遊品杭州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3-07-15 14:11:47 | 文章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杭州南宋禦街夜景

春光乍現,欲暖還寒。二三月的杭州,每一天都充滿著期待和驚喜,西湖邊的柳樹發了新芽,太子灣的海棠吐露芬芳,蘇堤邊的鬱金香已掩不住艷麗,洶湧的踏青人潮再度湧來。

穿梭於人流中,賞花踏青是一種興致;躲開人潮、另辟蹊徑更有一番意境。來杭州旅遊的人,看慣了西湖、雷峰塔、蘇白兩堤,不妨沿著一些古樸的巷道走走。杭州有的是曲徑通幽的小巷,從車水馬龍的大道上轉進,歷史氣息撲面而來。南宋遺跡星星點點,名人足跡不一而足。有人説,一座好的城市,是要經得起遊客的尋常打量的。那麼,走進小巷,以普通人的眼光感知這個城市,以尋常人的視角來觸摸溫度,你能品出杭州濃濃的文化氣息和休閒味道。

作為南宋古都,杭州最原汁原味的南宋生活在中山路上,也就是那條“禦街”。石板路自然往南延伸,兩邊歐式建築大方典雅。人工開鑿的水渠,流水或急或緩,有了這一點綴,街就有了靈氣。走累了,坐在水池邊歇歇腳,撥弄撥弄水裏的小花小草,看著進出商店的老老少少,哪還會有這麼一條閒適雅致的商業街呢?

街上有風景,更有文化,最值得看的是中山中路112—114號,考古專家在這裡發現了南宋禦街、元大街、明清大街的斷面。於是,遺址上鋪上了玻璃罩,蓋起了南宋禦街博物館,你只要趴在玻璃上往下看,就能看到古人走過的道路。

南宋的影響太深遠了,杭州古都文化研究會會長林正秋曾經出過《南宋都城臨安研究》一書,他説,杭州的小街小巷,三分之一還是南宋留下來的。而這些街巷最集中的就是二十三坊。

二十三坊如今是杭州城裏最有市井味道的地方。走過喧鬧的鼓樓,往巷子深處走,老杭州人的生活百態全都在這裡出現,這邊踩著大腳盆洗被單的,那廂拍打著被子曬太陽的,還有倒馬桶、理頭髮、家長裏短吆喝的,在日頭裏溫柔了歲月,驚艷了時光。

在杭州舞文弄墨的文人太多了,白天他們或許到西湖邊吟詩作畫,晚上則回到小巷,度過尋常歲月。如龔自珍,曾居清泰門附近的馬婆巷,已亥雜詩中有“馬婆巷外立斜陽”的句子;“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的宋代女詩人朱淑真,則住在大瓦巷;紅頂商人胡雪岩的故居在元寶巷,還有白皮膚黃頭髮的司徒雷登,在耶穌堂弄度過童年時代,還親手種下兩棵大樹,一直挺拔到如今。

還有些小巷,也許沒有那麼多名人墨跡,但一樣古典而悠遠。比如運河邊的橋西直街和小河直街,曾經住著的都是杭州底層最貧窮最艱苦的那撥人,跟船,做小買賣,在運河水的滋養下,他們的日子一天天挨下去,也成了杭州傳奇。

走過拱宸橋,來到橋西直街,原有的住家大都搬了,這裡成了很多中醫藥老字號的新店址,如方回春堂、天祿堂等,看著高大院墻,聞著沁人藥香,呼吸好像就會放緩、變慢。不是節假日的時候,這裡也不熱鬧,走過青石板路,你還能聽到自己“篤篤篤”的腳步聲,看著運河水,你可以聆聽自己腳步的節奏,也可以疏解一下內心的張皇。

往南走一些,是另一片老街區小河直街。雕花木柱、花格窗、木樓梯等老建築的元素都還在,看著親切。老街坊的吆喝更是必不可少,串個門,過個身,往裏走走,餐飲店很多。最最簡單樸素的,就是一碗板凳面、大排面、豬肝面、肉絲面,價格實在,量又足,捧上一碗熱騰騰的麵條,有一種闊別多年的感覺。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