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中國網

淺空飄浮:關於繪畫的七種狀態

淺空飄浮:關於繪畫的七種狀態

時間:   2022-10-30 08:46:48    |   來源:    藝術中國
展訊 >

展覽海報

淺空飄浮:關於繪畫的七種狀態

出品人:陳逸鳴

策展人:鄭聞

主辦:金臣亦飛鳴美術館

藝術家:毛焰、于艾君、方凱、葛輝、張瑛、賀勳、于航

地址:上海市閔行區甬虹路88號

日期:2022.11.12 - 2023.01.12

在一個“演算法”試圖統攝一切的時代,我們該如何重新去定義繪畫?由金臣亦飛鳴美術館主辦,陳逸鳴任出品人,藝術評論家鄭聞策劃的展覽《淺空飄浮:關於繪畫的七種狀態》,特別邀請毛焰、于艾君、方凱、葛輝、張瑛、賀勳、于航這幾位重要畫家,以七種大相徑庭但獨具特點的繪畫方式,共同探討繪畫、生命、形象、感知等話題。本次展覽將展出毛焰作品中從未亮相上海的巨幅力作,也會推出多位中青年藝術家極具衝擊力的震撼作品,可看做是當下中國新繪畫力量的一次強勢呈現。展覽將於2022年11月12日開幕,展至2023年1月12日。

椅子上的托馬斯,2009,布面油畫, 毛焰,330 x 200 cm

毛焰在《五月的繪畫筆記》中寫到:“繪畫中的形象一個完美無缺的沉默者,毋庸置疑需要説話?需要傾聽?需要吶喊?絕對不!”早在15000年前亞歐大陸西端拉斯科洞窟內的岩石上,那些在搖弋的火光中呼之欲出的大型動物紅黑色的輪廓形體,就紀錄下史前人類關於形象與圖像、真實與象徵之間的造型遊戲。歐洲文藝復興以來,人——以及人的形象,開始佔據藝術史當之無愧的核心位置——無論是達·芬奇的曠世傑作蒙娜麗莎,15—16世紀希羅尼穆斯·博斯筆下的“人間樂園”和沉淪的怪物,老勃魯蓋爾畫中嬉鬧的農民,或者是17世紀委拉斯凱茲筆下的王公貴族。

做蘋果裏的一條蟲,做你檔案館裏的一個閃影,2021,白帆布上手工刺繡、鐵環、木方,于艾君,尺寸可變,其中布面刺繡156 × 248.5 cm

不同的人類代際都是特定歷史階段的産物。毛焰、于艾君、方凱、葛輝、張瑛、賀勳、于航分別出生於60、70、80年代的中國。雖然他們有著不同的歷史印記與經驗記憶,但此刻的他們,既面臨著相同的時代境遇,也都擁有國際化的繪畫語言。40年來,經濟全球化的迅猛發展與中國的崛起,為新一代國人與藝術家,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教育資源、技術條件與國際視野。從這七位藝術家的作品中可以看出,繪畫進一步從20世紀政治性的、狹義“現實主義”的、工具性的僵化系統與單一方法中抽離出來,提示了一種自在的、主體的、游離的、擺脫庸俗與套路的,在所有被過度消費的領域之外“淺空漂浮”的存在方式。

幸運星8B,2022,布面油畫,張瑛,65 x 80 cm

正如毛焰繪畫所代表的深刻性在於,他借用繪畫形象的皮膚與輪廓(包括轉瞬即逝的表情、恍惚的面容、無意識的出神狀態等),創造了不止是精微的造型與空間氛圍,還深刻摹畫出人類意識凝聚與彌散的過程與狀態,達成了繪畫在從物質到精神之間的一種“攝魂”力量與“飄浮”的狀態。

太陽,2020,布面油畫,賀勳,50 x 40 cm

葛輝畫中人物融化扭曲的肢體如戲耍般相互纏繞、張瑛筆下的無名肖像自幽暗的背景中向觀者投出異樣的凝視,這些對於“赤裸生命”與“異在”生存方式的展示。都給了觀者超越語言和文字的震撼回應。我們從而重新審視並認識形象,重新定義形象以及形象背後“人”的狀態。

早晨的陽光很刺眼,2020,紙本丙烯,葛輝,110 x 80 cm

在於航具有狄奧尼索斯精神的奔放繪畫中,與亨利·柏格森對於直覺、生命衝動以及時間綿延的肯定遙相呼應。于艾君作為一位跨界多種繪畫媒介以及文字創作的畫家,大膽突破了有關架上繪畫的刻板程式和繪畫介質,創造了融刺繡與自由涂繪為一體的驚艷的風格,完成了個人創作的再次蛻變。

無題,2022,布面丙烯,于航, 200 x 140 cm

方凱的作品則勾勒出反圖像反景觀的個體化傾向與情感張力。他通過感性的筆觸和緩慢的時間積累,在形象與風景中製造出一種觸手可及的疏離感。賀勳的實踐亦同時涉及繪畫、文本和策展,他“關注農耕文明、神巫信仰和文學習慣在日常事物中的象徵作用,著重于發現被忽視或被壓抑的語言、民俗事項、圖騰制度對當代生活的影響。”

正側面骷髏,2019-2020,布面油畫,方凱,50 x 70 cm

淺空飄浮:關於繪畫的七種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