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名稱:風物——繪畫邀請展
策展人:胡昌煢
參展藝術家:丁天缺,閆振鐸,陳丹青,楊飛雲,李士進,芃芃,朱春林,常磊,李文東,康樂,楊金宇,楊俐,胡昌煢,韓博,許永城,柴寧,仝紫雲,尤勇
展覽開幕:2021.05.01,15:00
展覽時間:2021.05.01-06.20
展覽地點:ICI LABAS藝棧 (北京市朝陽區 798東街藝術區#D10 )
2021年我們在ICI LABAS藝棧以“風物”為題舉辦聯展,展出18位畫家以風景、靜物為主題的三十余件作品,展現與人類一起經歷過時間的自然風物,它們或短、或更長的生命。在時間的度過中,這些畫作本身亦成為具有“生命”的物。借由詩句“莫為浮雲遮望眼,風物長宜放眼量”,願我們能在時下不被眼前層層浮雲遮住遠眺的視野,對一切見識和事物放開眼界去衡量。
丁天缺《歲朝》58x48cm 1991
這個藝術家的色彩很純凈,就像沒有任何外界所干擾過,不管人再苦,他的內心世界是透明的,這是最大的特色,只看到他一生的摯愛和對藝術的熱情。
——澎湃新聞·藝術評論
閆振鐸《櫻桃》61x76-2002
看閆振鐸的繪畫,無論風格怎麼變,他每一個階段的東西,都能讓人看進去,反覆的品讀。
——尚揚
陳丹青《畫冊與真跡》101×228cm-布面油畫-2014年
若以為陳丹青的山水畫與書帖系列回歸了中國傳統,即便在淺表的層面,也是誤會。他還是“不作為”,只是在寫生,亦步亦趨,轉述原作,他描繪魏晉書法的手工感與氣質感,和他描繪巴洛克經典的手工感與氣質感,是同一件事。
但陳丹青的不作為,改變了經典的屬性。單一的經典,離開美術史,原作的語境近於失效。並置之間,不同的經典沉默而對話,語義曖昧而言之鑿鑿。所有寄身畫冊的經典具有印刷物的性格,邀請讀者假想繪畫的“零度”。
——韋羲
楊飛雲-2003年《阿壩州格爾登寺》27x41cm-四川
我認為藝術處理的前提是追求本質。對於色彩、結構、節奏、秩序等等,歸根結底得有心思、有良心地誠懇地去面對自然,畫自己所看到的、感動的東西。
——楊飛雲
李士進《陶罐》26×36cm-2015
我想通過繪畫表達出:樸素之中也會閃著光芒,平和之中總是透著堅韌,寧靜含蓄之中常常蘊藏著力量,謙卑之中也可顯現出高貴。
——李士進
芃芃《水仙頭》53×46cm 布面油畫 2000年
她筆下出現的心意痕跡,也是質感,總體上保持著肯定中的鬆動,所以就既不含糊又不死板。於是她的畫中氣度總是質樸大方。
——鐘涵《芃芃畫談》
朱春林《花語》45.5×38cm-布面油畫-2020年
面對這個並不美好的現實世界,我們需要藝術的智慧和洞察力,用輕盈來消解沉重。
——朱春林
常磊《二王》120×60cm--2006年
常磊在其作品中特別注重生活的恒常性的描繪,而這種描繪灌注了他對自然的一種態度,即以特殊而進入一般。
李文東《道具室2》170×90cm 布面油畫 2020年
我的畫都是以寫生的方式完成,寫生可以直面對象,這減少了對想像力的要求,增加了對對象體驗的需要。
——李文東
康樂《敬意》50×60cm-布面油畫-2020年
深信萬物自有意義,其恢宏與精微,沒有個體可以輕言領會,我所能做的,只有細心體察。
——康樂
楊金宇《城之光》34×46cm 布面油畫 2020年
我的記憶一直停留在我剛剛離開家時的感覺裏:溫暖的覆蓋著金黃色的光,宛如童話世界我創作的動力也源於此!
——楊金宇
楊俐《魚缸》40x50cm 2020(1)
《小魚缸》裏的魚是院裏池塘裏幹池子時撈來的幾隻小金魚,我看著這幾條小魚很可愛,便畫下來了。
——楊俐
胡昌煢《山河夢》45×37cm布面坦-培拉-2016年
古老的同時是新鮮的。
我相信繪畫的演變如同地球的、人類的演變一樣,是源自於一種基礎之上的、隨著時間不斷翻新著的事物,被時間、氣候侵蝕過的事物,它此刻的“新鮮”已經不再是它被造之初的樣子了。
——胡昌煢
韓博《幹花》木板坦培拉-60x50cm-2020
質樸、拙厚、有力的筆觸,深刻、善意的描繪人間痛癢。
——韓博
許永城《夜》120x100cm-2017
許永城他不是再現性地去捕捉其生活中所目擊的一個個真實現場,而是以光影為油畫藝術元素而進行的主觀化想像與再造。——尚輝
柴寧《山谷中的家》100×100cm-布面油畫-2015年
柴寧在平涂成的色團中,如做泥塑般地反覆尋找,畫面空間因概括而平整,自然會得到泥塑般的實在、凝重感,她也因此獲取了濃郁、燦爛的畫面品質。
——劉文炯
仝紫雲《仙人掌》30×24cm-布面油畫-2018-2021年
仝紫雲的作品看似是為寫生而起, 但實際上在繪畫過程中加入了他本身的主觀意志,而不是單純的對景色物件做紀錄。
——叢濤
尤勇《花瓶》91×65cm 布面油畫 2017年
尤勇近乎全能,肖像、人體、風景、靜物、大尺寸、小件、布面、木板,他都畫。
他有央美嚴格訓練的積習,也有隨意而畫的率性,我偏愛他的小尺寸寫生。
——陳丹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