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海報
展覽時間:2020年12月13日至2021年3月12日
展覽地點:濟南市美術館
策展人:陽爍、王碩
參展藝術家:陳抱陽、耿雪、Hidden Group (劉兆鑫,陳熙,宮一寧)、Justine Emard、林科、Kuki&BlenderBot、Martin Creed、Ryan Kuo、隋建國、Stine Deja、王志鵬、薛雷、徐戈
1950年,阿蘭·圖靈(Alan·Turing)在他的經典論文《電腦與智慧》提出一個測試:你獨自呆在房間裏,用電腦與另一個房間的兩名對象進行交流。你必鬚根據對方的回答來區分,哪一個是人類,哪一個是電腦。兩年後,圖靈進一步完善了他的測試:如果讓一台電腦作為測試者,如果超過30%的裁判誤以為在和自己説話的是人而非電腦,那麼這台電腦就通過了測試。
首屆濟南國際雙年展青策項目“圖靈的愛人:人類情感與機器情感”以“人工智慧之父”阿蘭·圖靈(Alan Turing)的真實人生經歷為明線,試圖呈現他與兒時唯一的朋友克裏斯托弗從“相愛—失去—思念—寄情于機器”的過程。克裏斯托弗在一個暑假之後意外去世,圖靈長大後將他親手製作的“圖靈機”命名為克裏斯托弗。圖靈窮盡一生似乎都在想要證明:機器終有一天會思考,到時他的愛也就有了回應。
在這個故事外殼之下,展覽真正想要討論的是“人類情感和機器情感”這一主題。選擇從情感層面入手是因為,儘管人類在理性層面的遊戲中總是輸給機器,但人類似乎很有把握在感性層面上統領和控制機器。人類創造了情感機器人的目的是為了讓它能夠識別、理解和模擬人類情感,所以它所擁有的所謂“情感”始終在人類情感的輻射之下。在此背景之下,本次展覽試圖討論以下問題:
• 什麼是人類情感?
• 當人類將情感投射于機器時,機器如何模擬人類情感?
• 機器是否可能打破人類中心主義之下的情感定義,表現出不同於人類情感邏輯的機器情感?
本次展覽由青年策展人陽爍和王碩共同策劃,展出了13位中外藝術家的14件作品。參展的藝術家包括(按首字母排序):陳抱陽、耿雪、Hidden Group (劉兆鑫,陳熙,宮一寧)、Justine Emard、林科、Kuki&BlenderBot、Martin Creed、Ryan Kuo、隋建國、Stine Deja、王志鵬、薛雷、徐戈。
隋建國《雲中花園-折枝之一》 光敏樹脂3D列印及鋼管結構 2020年
隋建國展出的是今年的新作《雲中花園-折枝之一》。“折枝”呼應了傳統中國畫卷中的零枝碎葉,用以指代零碎的數據。許多零枝碎葉構建成了花瓣,許多花瓣構建成了一株花,而許多株花構建成了花園。零碎的數據不斷累積構成了數據雲,而人類的記憶也是一種積攢于數據雲中的零碎的時間與零碎的空間。或許觀眾可以在這片雲中花園中尋找到過去記憶的形態。
馬丁•克裏德(英國)《Work No. 1701》2013年 Martin Creed. All Rights Reserved, DACS 2020 Courtesy the artist and Hauser & Wirth
最值得關注的是英國藝術家、“透納獎”的獲得者Martin Creed展出的影像作品《Work No. 1701》。4分多鐘的鏡頭裏出現了甩著手往前邁步的胖女孩,單腳跳、顛累了要歇一歇的高瘦男人,踩著密碼踏步擺手但上下臺階時會不由自主順拐的白髮奶奶……以下是藝術家的自述:“生活就像舞蹈一樣。你住在你的身體裏,只要你活著,身體就會運動。在生活與工作當中,你總是在使用你的身體,例如改善你的身體動作或嘗試改善它們的動作,以産生更大的效果。利用你自己的身體。我認為人們接受自己和自己的局限性這件事是非常困難的。人們的運動方式是他們生活方式的一種表現。人們以自己的方式穿過街道、穿越世界。要是你能把它寫成一首又唱又跳的歌就更好了。”策展人認為這件作品完美詮釋了情感,簡單重復的鏡頭語言或許可以代表一種機器的邏輯,歡快的朋克搖滾樂的無限迴圈則代表了一種逐級遞進的、積極樂觀的人類情感與精神。
Kuki&BlenderBot(美國)《機器人之戰(潘多拉機器人vs Facebook機器人)》AI聊天直播 2020年
本次展覽還展出了近期在網路上被熱議的、通過圖靈測試最多次數的機器人Kuki(由Pandorabots公司研發)和Blenderbot(由Facebook公司研發)的大型線上相親現場。Kuki明顯表現出了更高的智商和情商,而BlenderBot則被網友冠以了“媽寶男”“直男癌”等稱號。此外,還有法國藝術家Justine Emard的《Soul Shift》(2018)、紐約藝術家Ryan Kuo的《Faith》(2019)、旅德藝術家薛雷的作品《情感》(2020)等作品都是在國內首次展出。
Hidden Group ( 劉兆鑫,陳熙,宮一寧)《The Stranger》裝置,影像 2018年
展覽結構分為四章。前三章分別從“秘密的愛”“失去”“回憶”的角度來闡釋人類情感的複雜和微妙,並嘗試討論當人類把情感投射在機器上時,機器的反饋到底會回應人類的期待,還是偏離人類的期待?第四章“你好,克裏斯托弗”則試圖討論擺脫了人類中心主義情感定義的“機器情感”是怎樣的。
耿雪《米開朗基羅的情詩》影像 2015年
陽爍和王碩均為北京大學藝術學理論博士,現分別工作于中國藝術研究院和北京航空航太大學,他們對於“人工智慧情感”的話題進行了超過2年的關注。近期由他們撰寫的論文《人類情感與機器情感:人工智慧領域的情感研究》即將由中央美術學院發行的《美術館》第3期刊出。根據他們的研究,目前科學界普遍認為人工智慧模擬人類情感的表達或是識別人類情感表達並不被認為是“擁有情感”,而只有當其干預和影響其行為的組織時可以被認為是真正“擁有情感”。給機器人灌輸人類情感的指令並不能被認為他擁有了情感,只有賦予機器人主體情感調節機制才被認為是一種真正産生機器情感(artificial emotion)的嘗試(Damiano et al.,2015)。除了“人類情感”之外,或許機器也會慢慢具備産生“機器情感”的機制的可能。博特略和科埃略(Botelho and Coelho)就曾機器情感作出定義:“我們關注在人工智慧主體中表現過程的架構,它們的同情感與人類主體所扮演的角色一樣。通過類比,我們將這種過程稱為‘機器情感’”。
賈斯汀·伊瑪德(法國)《靈魂轉移》影像 2018年
機器是否一定需要人類情感的投射才能表現出情感?機器是否可以擁有自己的情感邏輯,而這個情感邏輯可能完全有別於我們一貫的情感認知?在未來,機器很有可能會放棄模擬,通過主動地在它主宰的網路世界抓取數據來建立它的情感體系。也許,我們很快就要進入人類情感和機器情感共存的時代了。
林科《螢幕快照 2016-04-17 下午11.46.20》攝影, 裝置, 收藏級微噴列印 2016年(展覽現場圖片)
“圖靈的愛人”展覽將於2020年12月13日至2021年3月12日在濟南市美術館面向公眾免費開放。此次展覽是濟南國際雙年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濟南國際雙年展由山東省文化和旅遊廳、濟南市人民政府主辦,山東美術館、濟南市文化和旅遊局承辦,濟南市美術館協辦,山東美術館作為主展區吸引了全球17個國家約110位藝術家參展,7個青年策展項目則將集中在濟南市美術館呈現。
瑞恩·郭(美國) 《Faith Mac》應用程式 2019年
斯泰恩·德婭(英國&丹麥) 《外鄉人》3D動畫 2018年
王志鵬《Flow void》聲音影像 2017年
徐戈 《Puzzle》賽博格裝置 2013年
薛雷《情感》語音影像交互裝置 201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