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中國網

格痕化景·豐美陽山當代藝術四人聯展

格痕化景·豐美陽山當代藝術四人聯展

時間:   2019-10-11 15:28:18    |   來源:    藝術中國
展訊 >

展覽現場

開幕時間:2019年9月21日16:00

展覽時間:2019年9月21日-12月20日

開幕地點:無錫市陽山鎮田園東方蜜桃村

主辦機構:園田美術館

學術支援:清華大學美術學院

參展藝術家:包  林   陸志堅  朱明弢  施曉傑

策展人:莫  芷

前言

自然永遠是東方畫家最鍾情的內容,這不僅由於中國繪畫史中綿延的山水主題與論著,詩詞、傳奇故事、道家樸素自然主義又為其增添了魅力,更因為“自然”永遠是世界的第一性質,是我們一開始實踐於世界,與之最初相遇的原型。

現在,一年一度的陽山豐收節又結出碩果纍纍,既是人的辛勤勞作,也是自然的恩準饋贈。陽山之景通過四位畫家折射而出,展覽定題為格痕化景,取意體察繪畫之“痕”,轉化外物之景。它指向並回應藝術史中一個重要的話題,即繪畫作為最古老的藝術形式之一,它的今日價值是什麼。毫無疑問,西方現代主義的巨大革命果實,至今仍滋養著藝術世界,即:藝術,尤其是繪畫,不是追求肖似的存在,相反它是通過畫家看世界的存在。繪畫呈現的是畫家的心靈,儘管這心靈有的頗為細膩具體,有的抽象、表現或是追求超越。因此對畫面真實而具體的觀察就顯得頗為重要了,因為畫作是畫家生産之物,是表明畫家在此,表明“他曾目睹,他曾來過,他曾表達”的重要物證,於是“格痕”成了關鍵,研究繪畫如何轉化,如何發生,而不是對畫之“痕”的冰冷記錄。

包林    《正常的生物之一》    布面丙烯    2019    110x150cm

陸志堅    《綠色游泳圈》   布面丙烯     2019    67x77cm    

施曉傑    《失衡系列之五》   棉紙色粉畫     2019    40x43cm

朱明弢    《只擁有一棵樹亦或沉迷那片森林,我想知道你的選擇……》   布面丙烯     2019    50x60cm

關於痕跡的討論,最多集中于“筆墨”。一個最大的誤會是把中國歷史上關於筆墨的討論,看作是對藝術實踐的叮囑,好像藝術的發生從來都是:想法——執行——産出的邏輯,事實上,在東方文人的眼中,繪畫在物質上最終劃歸為筆墨,這既不是波洛克“無意識滴撒”的結局;也不是後世研究稱為“意象”支配下的,好像是“心象”唆使、意志驅動的結果,類似綜合符號學那樣的解讀之物;而實際上,它是畫者與水墨鬥爭協同下的最終結果。藝術創作的初始動機,一定會在畫與寫的過程中不斷與材料發生對抗,作畫者也並非要求獲得勝利,反而是一種勢均力敵的折中才是更上乘的。沈宗騫就説,學畫者最難恰好,“早講性靈”(太重觀念),還是“不問筆墨道理”(不重思辨),就都是偏了。對於筆墨痕跡的研究,是對這些藝術中真實戰鬥的戰況記錄,對這些心靈不斷衝破拘束之抗爭的寫真,“格痕”的意義不在於立言立論,而是與觀者共同分享,充分理解與接納,並達成約定的過程。

陸志堅    《紅色石頭》   布面丙烯綜合材料     2019    60x80cm

施曉傑    《失衡系列之四》   棉紙本色粉畫     2019    40x43cm

包林    《正常的生物之二》    布面丙烯    2019    110x150cm

朱明弢    《灰灰湮滅》   布面丙烯     2019    50x60cm

東方繪畫系統延續的是一個和西方藝術史完全不同的路徑,它的預設是,沒有至高無上的唯一準則、老師,而只有案例。因此一個畫家可以基於變動的基礎去追溯他的師承,往往可以跨越百年去認同他未曾謀面的畫家和他的畫法,更能集百家之所長。這種精神的延續從來都在模糊古與今的界限,因此“格痕”的結果一定是“化景”,即不借諸於圖像學、圖像志一類的考據方式,直接窺探到畫家們所建造的形形色色、大大小小、不同版本的“世界”。從繪畫作品到論述,也大多充斥著個人的感想,然而也應該是感想。看似漫不經心涂寫、無有前後論證、遞進關係的繪畫與文字,並非在詮釋藝術是什麼,更大程度上,它們在持續地反映著作者的格調、品味、教養和境界。畫論要求讀者“不求甚解”,而作畫、賞畫、品畫、談畫亦是如此,和西方追求邏輯的知識體系不同,東方的畫家們很少發問,更缺少像“人人都可以是藝術家”這樣置於公共立場的質疑,中國的繪畫與畫論不斷構造著反思與再實踐的特殊語境——通過將繪畫和日常生活踐行信念、乃至人格性情聯繫在一起。倪瓚“聊寫胸中逸氣;”郭若虛“人品既高以氣韻不得不高”;黃庭堅“非高人逸才不能辦”;這也就是説我們既要認識這件作品,更要認識其人,了解其情志心境的深層邏輯。在此,繪畫成了一個個變幻多端的謎面,它的真相是不可説,也無法説破的,索性通過個人的視野去加以折射,因此觀者所要做的,是不斷去參透這些破題者的方式,通過學習、模倣,再用自己的方式去觸及藝術的本真所在。

施曉傑    《失衡系列之三》   棉紙本色粉畫     2019    40x43cm    

朱明弢    《一棵樹在尋找它的森林》   布面丙烯     2019    100x80cm

陸志堅    《浮生若夢》   布面丙烯綜合材料     2019    67x77cm

施曉傑    《失衡系列之二》   棉紙本色粉畫     2019    40x43cm

包林   《生物間的戰爭》    布面丙烯    2019   330x150cm

展覽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切入陽山之美的入口,開啟了人與自然的多種交匯與體驗,鮮紅飽滿的果實挑逗著人的味覺,曠遠的山林田野擴張著人的視野感知……也顯現出畫家真誠地將心靈交付繪畫的勤懇工作,以及人們在看畫與談論畫的舉手投足間的分享果實、分享藝術的生活熱情。自然的存在為人帶來了空間體感與實踐尺度,耕種、寫生、作畫、展覽、無一不是自然與人的交匯,而人也通過繪畫、書寫和交談,為自然帶來了時間與存在的意義,否則亙古漫漫,無人銘記,亦毫無差別。

施曉傑    《失衡系列之一》    棉紙本色粉畫     2019    123x41cm    

包林   《 正常的生物之三》    布面丙烯    2019   110x150cm

朱明弢   《一隻鳥在尋找一個籠子系列之二》   布面丙烯     2019    60x80cm

參展藝術家

包林 Baolin

1982年畢業于中央工藝美術學院並留校任教

1986年赴法國公費留學,就讀巴黎第一大學獲碩士及博士學位,並研修于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院及巴黎國立高等裝飾藝術學院

1995年回國任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副教授,北京市人民政府專家顧問

2000年至2004年任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研究所所長、教授

2005年至2008年任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副院長、繪畫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

2009至今為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繪畫係教授、博士生導師

陸志堅 LU ZHIJIAN

壯族

1969年生於北京祖籍廣西南寧

1992年畢業于中央工藝美術學院

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北京市美術家協會會員

施曉傑 Shixiaojie

華東交通大學當代藝術與景觀設計研究院研究員

瑞典諾貝爾藝術中心特聘畫家

1971年出生於中國浙江省溫州市

畢業于華東師範大學美術學

中國美術學院油畫研究生班

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院油畫創作工作室

2016年受聘于中國人民大學畫院色粉畫高硏班導師

2017年受聘華東交通大學藝術學院當代藝術與景觀設計研究院研究員,成立當代色粉畫工作室中國民主促進會會員

朱明弢 ZHU MINGTAO

1969年出生於江西南昌

1994年畢業于江西師範大學美術系

2000年畢業于中國美術學院油畫係研究生課程班

2010年清華大學訪問學者

華東交通大學藝術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

華東交通大學當代藝術與交通景觀設計研究院執行院長

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國際商業美術設計師協會專家委員會江西地區委員會委員

江西省油畫藝委會委員

現居北京和南昌

格痕化景·豐美陽山當代藝術四人聯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