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時間:2019年8月4日-9月15日
展覽地點:華僑城盒子美術館
參展藝術家:梁紹基、梁銓
策展人:許晟
“益”源自二人的生活與創作狀態:梁紹基先生的蠶在春日吐絲,蠶絲柔軟而悠長,卻暗藏著春雷般的蓬勃生機;梁銓先生最喜歡在夏天作畫,氣候炎熱,作品中卻有木香乘清風延綿,撫慰著躁動。雷與木,都有自然最本真之美,藏于微妙而切實之處,在二人的藝術中也是如此。雷隱于柔順,木漸于陽剛。二者在易理中交匯時,會出現一個卦象,就是“益”卦。“益”中的雷與木如君子相逢,兩相助益。益者,攸往大川,益於天下之道。以中正之道益天下,似乎能夠概括兩人對藝術的追求。
梁銓,筆記之二,色、墨、茶,宣紙拼貼,2007,29.6×43cm
梁銓,蠶房-向梁紹基致敬,雙聯畫,色、墨,宣紙拼貼,2019,120×90cm
梁銓,馬勒手稿·色,墨,宣紙拼貼,2018,60x45.5cm
梁銓,泰吾士河岸·色,墨,宣紙拼貼,2002,22cm×16.4cm
導演費穆(1906-1951)曾有《略談“空氣”》(1934)一文,強調“真的人”,“現實的人”。這種對人性的尊重與呼喚,在今天世界範圍內的藝術中,也是十分珍貴的。費穆的 “生死恨”以及“小城之春”兩部電影,並未以任何可描述的戲劇衝突,來表現當時的歷史之厚重,而是用“空氣”的方式,將瞬息萬變的危機與希望表達得淋漓盡致。正如斯坦尼斯拉伕斯基後來所説:“如果説歷史劇的路線把我們引向外表的現實主義,那麼,直覺和情感的路線卻把我們引向內心的現實主義。”毫無疑問,真正的現實主義,首先也是人文主義的,因為人文主義已經不是任何“主義”,而是藝術之基本。
梁紹基,補天,影像裝置 5'43'' ,2011
梁紹基,沉雷,裝置,52×42cm×9 pieces(布展尺寸可變),2019
梁紹基,時間與永恒,裝置,400×77×65cm (in 2 pieces) ,104×77×65cm,136×43×45cm,1993-2018
這一層含義,對於今天世界範圍內的當代藝術來説十分重要。如何表現“空氣”,並以更高的智慧,以尊重內心的真實與情感為契機,尋找不同民族,階級,身份,以及不同利益群體的人之間的衝突之本質,並尋求彌合,而非利用這些衝突,進行利己的,戲劇化的表演,是費穆留給藝術家和研究者們的,既“跨界”又“無界”之啟發。
梁銓先生與梁紹基先生的作品放在一起,是具有這種“空氣”的。“益”來自《周易》,但同時,也是來自這種空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