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a Mendieta,《無題:輪廓系列》,1978年,超八毫米菲林轉至高清數位媒介(彩色、無聲),3分14秒,由Lelong & Co.畫廊提供,©The Estate of Ana Mendieta Collection, LLC
位於香港西九文化區的嶄新視覺文化博物館M+呈獻“境遇──五個人”展覽,當中精選展出的作品,出自多位以不同媒材創作的國際女性藝術家之手。這次展覽為M+展亭的第九個展覽,由2019年6月7日至 10月20日舉行,展出馮美華(香港,生於1952年)、李昢(南韓籍,生於1964年)、Ana Mendieta(美國籍,生於古巴,1948至1985年)及Charlotte Posenenske(德國籍,1930至1985年)的重要作品,還特別委約Lara Almarcegui(西班牙籍,生於1972年)創作新作。此展覽會聚一批風格不同、背景迥異的藝術家,探索“境”的概念並提出各自的見解──不論是無形還是有形之境,是想像還是真實之境。
這個展覽的藝術家來自不同文化和世代,展出作品包括雕塑、裝置和流動影像,橫跨1960年代至今。這些豐富多元的作品都是源於與地方和環境的對話,並從不同歷史時刻和角度出發,促使觀眾探索自己身處之地,尋覓人生在世的歸屬感。
“境遇──五個人”由M+視覺藝術主策展人姚嘉善策劃,可視之為M+展亭和即將竣工的M+大樓之間一場不拘一格的對話。展覽以博物館這一重要蛻變階段為出發點,響應館址施工現場環境的轉變。尤其可見於Lara Almarcegui受委約而創作的作品,她以科學方式詮釋和述説現正進行的建築工程。
展覽亦包括Ana Mendieta和馮美華這兩位行為藝術和錄影藝術先驅的流動影像作品。Mendieta名為《輪廓》的錄影系列甚具影響力,展覽將精選其中幾部播映,包括早期以墨西哥亞古爾古代墓葬遺跡為場景的《迷宮的輪廓》(1974年),以及Mendieta在逝世前幾年于家鄉古巴製作的短片。這些令人動容的作品記錄了藝術家的行為展演,見證了她把身體壓印在塵土、沙和泥濘上留下印痕,再以水、煙和火轉化這些物料的過程。馮美華的《她説為何是我》(1989年)同樣以身體接觸的經驗來探索場域,影片展示一位蒙眼女子在香港街頭漫遊的影像,而她這個“再發現”的過程中,又穿插交織一些黑白檔案片段,當中可見不同年齡和背景的女性同樣信步穿行于這個城市。
展覽也將展出德國極簡主義藝術家Charlotte Posenenske的雕塑,其《方管》系列的作品形如通風管道,部件可以以不同方式組合。其組件是以熱浸鍍鋅鋼和硬厚紙板為材料,並以工業方式製作,可根據建築空間和策展人的想法,在每個展覽中以不同面貌與形態呈現。同於此展覽中展出的另一組雕塑,是逾三十件由李昢創作的雕塑模型。李昢是她那一代南韓視覺藝術家中的佼佼者,這些來自真實或虛構建築物的模型,是對建築烏托邦概念的響應;而她另外一件以鋼、金屬片和鏡面為材料的懸挂式雕塑,製作精巧,也反映同樣的意念。
M+博物館館長華安雅形容此展覽是體現博物館抱負的重要一步:“我們非常榮幸能在這次展覽集合一批如此多元化的國際知名藝術家,她們來自亞洲、歐洲和北美。此舉印證了我們致力建立一間國際化視覺文化博物館的決心。本館正經歷重要的蛻變階段,並在繼續穩步成長,我們趁著此展覽提供的良機,為M+蒐羅更多當代女性藝術家的作品,以充實這方面的館藏。”
M+博物館視覺藝術主策展人姚嘉善強調展現藝術多樣性之重要:“這群藝術家來自世界各地,我們希望藉此表明,M+是一間不受到藝術界線和地域囿限的博物館,而且致力呈現各種藝術觀點。我們每個人都會受週遭環境影響,但藝術家與場域和地方的對話,卻是獨一無二的。藝術家的創作動力源自他們渴望尋找自己在世界上的位置,以及在社會中的角色,並探索當中意義。這些藝術觀點百花齊放、多姿多采,而把它們呈現於世人眼前,就是M+的重要使命。”
展覽詳情
“境遇──五個人”由M+視覺藝術主策展人姚嘉善策劃,視覺藝術助理策展人鄭懿行、策展助理林鈴和實習生王敬瑜協力籌備。
平面設計:Fellow(新加坡)
日期:2019年6月7日至10月20日
開放時間:早上11時至下午6時,星期三至星期日,以及公眾假期
地點︰西九文化區藝術公園M+展亭
入場費:免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