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藝向項目海報
已經舉辦了12年的廣州設計周,今年11月將突破慣例,作出一項革新,首次推出特別項目“城市藝向”,其中包含一個當代藝術展,一場高峰論壇和一期大灣區藝術行。
在展覽前,我們專訪了項目團隊,試圖解析這個城市特別藝術項目的來龍去脈。其中張衛平是項目出品人,楊青是項目總策劃及策展人,宋琛是其中的公共項目負責人。
何健翔作品《墟構》
問:廣州設計周今年的改變讓大家都很意外,做了十多年設計,今年為什麼會突然做一個當代藝術展,大家都很好奇這個展覽是怎樣醞釀出來的?這個展覽和設計周之間是怎樣的關係?
張衛平:廣州設計周已經做了12年,作為中國最早的設計周之一,我們見證了中國設計從不被關注和不被重視,到如今成為一個非常值得期待的行業的過程。“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的轉型,我們是這個過程的親歷者和見證者。在過去的12年裏,廣州設計周作為一個行業平臺,我們除了舉行大量展事活動,還發起了很多前瞻性的話題探討,我們關注設計的價值創造和它的社會能量,同時也探討了設計在産業升級中的驅動力,設計除了服務於客戶,它最核心的部分,其實是觀念的創造。
侯瑩作品《涂圖》2
我們經常會將設計和藝術放在一起來談,新一代的設計師也普遍都很關注當代藝術的思想脈動,我們就想是否可以在當代藝術和設計之間建立一個交流的平臺,形成一個對話的機制,當然這個平臺不是一個行業和另外一個行業的閉環型的對話,而是在一個開放的和公共性很強的空間進行的社會交流。由於在廣州舉辦,我們還希望它具有這個城市的氣質。我們希望找到一位對兩個領域都非常熟悉,同時對廣州特別有情感的策展人,最終,我們找到了楊青。通過很多的交流,楊青和展覽團隊非常大膽地放棄了在設計周會場做一個展覽,而是把展覽放到一個市民非常容易抵達的公共空間,從一個展覽,我們還延展出了一場高峰論壇和一期大灣區藝術行。對我而言,這是一件讓人興奮的事情,藝術家和設計師能夠進行一些觀念的碰撞,設計師走進藝術家的工作室,在創作的現場進行交流。這讓我想起米蘭設計週期間的Totona地區,幾百個週邊活動相繼開展,整座城市就像節日一樣,廣州設計周的內場活動已經非常豐富,但在未來,設計和藝術是否可以走進城市生活中,我認為廣州有這樣的土壤。環繞廣州的珠三角具有強大的産業支撐,而廣州的自由和開放的城市精神,也會是非常重要的文化發生的基礎。雖然我看不清這個事情是否有巨大的商業價值,但我覺得一座城市需要有一些人去做喊一嗓子的事情,沒有人走出來説“我們一起做這樣一件事吧”,那我願意先出來喊出這一嗓子。
、
胡慶泰作品《室內及攜至室內演變》
問:這個特別項目叫“城市藝向”,從字面來理解,這個項目名稱有兩層意思,一個是你們希望將這一系列活動和城市發展的某種狀態聯繫在一起,另外一個就是通過展覽和活動表達出對某種趨勢和動向的判斷。這個主題具體的針對性是什麼?
張衛平:“城市藝向”是楊青提出的,我聽到這個名字就覺得非常好,很喜歡。為什麼我們將展覽放到太古匯這樣的公共空間,這完全沒有商業上的考量,和太古匯溝通後,我們也是一拍即合,都願意做一次嘗試。我們希望這一系列活動能夠和城市和市民建立一種精神性的連接,我始終認為一個城市要有自己的精神,要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城市藝向”這個主題以及相關活動,就是希望和大家精神層面上的思考以及對某些問題的追問建立一種關係,我希望設計周能夠給大家帶來觀念層面上的觸動,因為只有精神的共鳴和影響才更深遠,也更值得我們去持久地追求。
問:第三個問題我想提給楊青。過去這些年,你先是從事了多年媒體工作,然後做了不少公共藝術項目,這次在廣州設計週期間策劃這個展覽,你是怎樣構思這個展覽的,希望這個展覽在公共空間和市民之間建立怎樣的連接關係?
楊青:我在廣州生活了很多年,雖然部分工作轉到了北京,但我對於廣州這個城市的變化非常關注。無論是這個城市藝術生態的變化,還是廣州設計周希望謀變的願望,都非常吸引我參與其中。“城市藝向”的“向”字非常重要,我從這個字會想到“方向”和“行動力”,其中當然有鮮明的態度和主張,並且有切實的行動去進行價值的實現。我們將展覽“來處”放到一個城市公共空間,其實就是回應了這種對公共性的追求和表達。“來處”這個主題是從“家”的語境中抽離出來的一個觀念,廣州設計周的主要領域都圍繞“家”來展開,珠三角地區也是中國非常有市場影響力的家居産品的輸出地,當我們在設計和安排一個家庭空間時,在我們精神層面的家又是一種怎樣的狀況?日常生活中又和這個形而上的家之間是一種怎樣的互文關係?這是我非常感興趣的命題。
蔣志作品《情書之1》
在設計周做當代藝術展,很多人會想到是設計周在做一個跨界的嘗試,其實相反,我很警惕“跨界”這個詞,也無意去促成跨界的發生。我們做這個展覽不是想讓藝術家和設計師一起探討設計應該怎樣做,也不是要讓藝術家告訴設計師當前的中國當代藝術是怎樣的一種面貌,而是希望他們能夠在一個基本的觀念或者一些共同生命經驗中的遭遇和思索展開交流,這是一種形而上的觀念碰撞,是從現實境遇出發所進行的觀念實驗,我希望兩者之間是強激發的關係。
張衛平:廣州設計周之所以做這個當代藝術展,我們考慮的正是打破藝術和設計的邊界,當然這不意味著我們去嘗試和鼓動跨界,而是希望大家進行觀念上的交流,彼此之間不受限制地進行具有實驗精神的探討。
我希望“城市藝向”這個項目能夠帶給藝術和設計這兩個領域一些新的思考經驗,這些經驗能夠賦予我們一種新的視角,從而去審視自己過去所做的工作以及未來的計劃。
李景湖作品《白雲》2
問:落實到展覽《來處》上,在一個公共空間,同時有很強商業屬性的空間,你們希望這個展覽和來往的人群建立怎樣的一種關係?他們如何在這個地方和這個情景下遭遇藝術?
楊青:進入公共空間的藝術展覽,既要保持藝術的獨立性和純粹性,又要考慮面對對藝術本來並沒有準備的公共場域。所以從展覽的切入點上,我選擇了一個比較能讓所有人都有共鳴的源點,那就是從“家”伸延到每個人生命深處脈絡的探尋。作品也盡可能傾向於選擇普通人都能理解的情感表達,只是理解的深淺和多少因人而異。媒介上也強調了豐富性,以便給觀眾提供更多交流的“入口”。
梁碩作品
選擇在太古匯這樣一個空間,是小心的試探。我並不希望這個展覽在公共空間成為背景和裝飾,雖然它也不能強行生硬介入,但也仍然有它的內在邏輯。這可能也是我的“妄想”——在公共場所還想呈現藝術的微妙和細膩。是冒險,也是機會。整個過程付出的精力是在白盒子空間做展覽的幾倍,希望能有一點突破。
問:“城市藝向”會是一個持續的項目嗎?這個持續性其實非常重要,它是一閃而過,還是會持續在這個城市發生,這關係到這個項目是否能夠更深入地介入和有效地影響這個城市的公共生活。
馬秋莎作品《1980's skating》
張衛平:這個肯定是一個持續的項目,它會是每年設計周同期舉行的特別項目。我們會在“城市藝向”的框架下推出不同的主題,但我們的場地會在城市空間中移動,它可能是一個個實驗空間的聯合,也有可能是在城市不同區域的一間間公寓發生。其中有非常豐富的可能性,未來的想像空間也很大。我也希望“城市藝向”的開放想像,能夠點燃設計師對藝術的熱情,能夠激發一座城市的激情,碰撞出真正的思想火花。
問:介入到城市不同的公共空間,似乎是今年和未來的“城市藝向”的一個特點,事實上當前很多的展覽和大量的藝術行動都有公共表達的願望,但怎樣讓這個行動本身的公共性得到真實地發生,這個並不是所有人都做到了。“城市藝向”會怎樣應對這個問題?這個問題我想由宋琛來回應,她是負責這個項目的公共板塊。
葉淩瀚作品
宋琛:很多展覽雖然有公共表達的願望,期望介入到公共生活層面,但其實在藝術和公眾之間有很多斷層,公共交流很難真實地發生。楊青和我過去也從事過多年的媒體工作,我們非常關心藝術如何被理解,藝術如何被分享和傳播。
這次針對“城市藝向”這個設計周的特別項目,我們針對觀眾人群推出有針對性的“藝術導賞”和工作坊,還會從“來處”這個展覽主題延展出相關學術話題的討論,作為一個城市公共藝術項目,我們希望將它放在一個大灣區的背景下進行審視和討論,“城市藝向高峰論壇”就會從區域和城市的角度探討藝術生態的發展,“大灣區藝術行”則是一個行走中的藝術世界,我們會將觀眾帶離展覽現場,進入到一個藝術發生的真實現場。隨“城市藝向”同步推出的志願者招募活動反應熱烈,項目團隊著重讓藝術的語言在公共空間以一種平易近人的方式去傳遞與體驗,以期與公眾有更好的互動與交流。雖然與理想中的狀態肯定會有距離,但我們致力於去嘗試及努力。
孫宇個人項目“光明想”
“在藝術的現場”非常重要,藝術並不是多麼神秘的事情,它和我們每個人的生命經驗以及對這個世界的看法和觀唸有非常多日常的連接,這也正是這個項目在公共性表達中非常看重的一個方面,也是公共項目板塊的工作切入點。
張衛平:我們通過一系列的展覽和活動,就是希望和大家從一個物質的層面上抽離出來,去面對物質背後的問題和精神訴求。我經常會接觸到一些人,他們都在談消費升級,到底什麼是消費升級?是從一個郊區搬到市中心,是從一台中級車換成高級轎車嗎?我認為不是,那只是消費的內容發生了變化而已。消費升級很重要的一個層面應該是文化消費在我們的消費生活中的比重是不是提升了,無論是我們的生活,還是我們的設計,其實都要面對和回應這個問題。
為什麼我們提出“城市藝向”,就是希望在廣州這個物質生活非常富足的城市,傳遞出觀念的聲音和力度,雖然一直有人在堅持工作和發聲,它的聲音仍是微弱的,我們希望加入其中一起推動。我認為觀念的生産具有時空的穿透力,它是我們這個時代能夠留下來成為精神檔案的一部分東西。
張爽作品《透明體》2,2018
我非常渴望這個城市發生更多精神的交流,而不是將“食在廣州”視作一個城市最無與倫比的驕傲。這似乎並不值得我們持久地為它投入驕傲的熱情。
張衛平——從事設計營商工作超過20年,2006年創辦廣州國際設計周,至今已成功舉辦了十二屆。2011年創建設計師家居品牌——哲品。
楊青——曾長期任職于《VISION青年視覺》,現為知藝文化創辦人,始終致力於藝術進入公共領域的策劃、推廣與教育。2017-2018連續擔任香港旅遊發展局特邀“香港藝術月”導賞顧問,亦兼任2018畫廊周北京項目總監。
宋琛——歷任廣州K11前藝術總監,負責了廣州K11藝術項目整體的籌備及執行;在進入K11之前,是南方出版傳媒集團旗下《收藏/拍賣》總編輯及創辦人之一。
張小川作品
城市藝向2018項目介紹:
藝術展覽
主題:《來處》
展期:2018年11月26日-12月16號
開幕:2018年11月26日15:00
展覽地點:廣州太古匯L3南玻璃盒
策展人:楊青
參展藝術家(以姓氏拼音排序):何健翔、胡慶泰、胡尹萍、侯瑩、蔣志、李景湖、梁碩、馬秋莎、孫宇、葉淩瀚、張爽、張小川
展覽協調:李邐
公共項目:宋琛
展覽統籌:徐然
執行助理:高大理 吳楚 陳璐瑤
對於現實層面具體的“家”,我們都不陌生,它日常可見,似乎人人都可擁有。在廣州設計周每年推出的行業流行趨勢和最新材料發佈中,你不難通過這個豐富的平臺而打造一個最完美的家。而我們又知道,“家”並不僅僅由物理空間和物質産品構成,它可能是情感幽微處的棲息之地,也可能是生命脈絡中的大江大河,是人生體驗裏的幽微之境。從現實的家,到生命的歸宿,仿佛是一枚硬幣的兩面。《來處》參展的十二位藝術家,從情感、記憶、關係的角度出發,探討家與個人所産生的微妙和複雜的撞擊。藝術家對於“家”的認知和反應,如同一幅私人的精神地圖,既是對藝術創作的某種原始考證,也是一場不同尋常的對精神源頭的解讀。
首屆城市藝向高峰論壇
粵港澳大灣區正在成為全球最具活力的經濟、文化和創意的聚集地。大灣區的紅利正在逐步發酵,城市與城市之間,不同行業之間共同協作的需求也越來越迫切。以此為發軔,2018’廣州設計周發起由藝術展覽、高峰論壇及大灣區藝術行三大板塊構成的獨立藝術項目“城市藝向”,意在通過藝術、設計、生活三者之間的交流,打造廣州這座城市的想像力策源地。首屆城市藝向高峰論壇,將聚焦橫跨藝術和設計雙重領域的生態構建者們,邀請他們分享各自獨特的行業經驗,共同探討藝術與設計在産業轉型升級與協同創新發展中的融合之路。
論壇主題:藝術vs設計,大灣區生態體系的格局與構建
時 間:11月27日 10:30 論壇簽到
地 點:保利世貿博覽館 三樓6號館論壇區
論壇主持:宋琛(城市藝向公共項目負責人)
論壇嘉賓:
趙力(中央美術學院藝術與管理學院副院長 );
趙蓉(設計互聯副館長);
方敏兒(中國香港, 移動美術館總監);
楊青(城市藝向總策劃);
何健宇(中國澳門,藝術澳門創辦人) ;
張衛平(廣州設計周創辦人及城市藝向出品人)
大灣區藝術行
藝術是點燃生活靈感的觸媒,在行走中亦能不斷拓寬觀眾感知藝術的能力與認識的邊界。探尋藝術發生的第一現場,讓觀眾直觀了解藝術的精神質感,與藝術家面對面交流。通過沉浸式的藝術行走體驗,建立藝術鑒賞的方式與途徑,開闊美學與人文視野。在一站式的精彩紛呈的展覽、藝術家工作室與藝術專業人士交流的過程,既可以成為個人內在修養與品味的熏陶,也可以作為收藏藝術品的起點與借鑒。
時間:2018年12月12日-14日
地點:大灣區(廣深港)三地藝術機構及藝術家工作室
廣州:鏡花園、本來畫廊及錄影局、廣州畫廊、逵園藝術館、5art Space、三域·匯藝術空間
深圳:設計互聯、薛峰工作室、周力工作室、蜂巢當代藝術中心
香港:佩斯畫廊、Art Statements、Massimo De Carlo gallery、北京藝門(香港)、當代唐⼈藝術中⼼、白石畫廊、德薩畫廊、立木畫廊
出品人:張衛平
總策劃/策展人:楊青
主辦方:廣州設計周
承辦方:知藝文化 城博文化
展覽聯合主辦方:廣州太古匯
戰略合作夥伴:哲品
特別鳴謝:方所
展覽空間規劃:歐陽崑崙
視覺設計:Leaping Creative 立品設計
公共項目:宋琛
戰略合作新媒體:打邊爐DBL
感謝以下藝術機構提供協助:北京公社 博而勵畫廊 魔金石空間
展覽主題:《來處》
展期:2018年11月26日-12月16號
開幕:2018年11月26日15:00
展覽地點:廣州太古匯L3南玻璃盒
策展人:楊青
參展藝術家(以姓氏拼音排序):何健翔、胡慶泰、胡尹萍、侯瑩、蔣志、李景湖、梁碩、馬秋莎、孫宇、葉淩瀚、張爽、張小川
展覽協調:李邐
公共項目:宋琛
展覽統籌:徐然
執行助理:高大理 吳楚 陳璐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