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中國網

剩餘的時間 | 房間6號

剩餘的時間 | 房間6號

時間:   2018-10-23 16:40:30    |   來源:    藝術中國
展訊 >


展覽海報

展覽名稱:剩餘的時間 | 房間6號

展覽時間:2018年10月27日 - 2018年11月24日

        (12:00-18:00, 週二至週日)

開幕時間:2018年10月27日, 16:00(學術對談 17:00開始)

藝術家:丹尼·戈爾| 朱迪斯·霍普夫 | 比約恩·梅爾胡斯 | 希拉·法勒 | 朱利安·羅斯菲德 | 克萊門斯·馮·魏德邁 | 鄧德寬| 胡滔 | 蔣力 | 唐潮 | 王海清 | 佩恩恩

對談嘉賓:吳冠軍,姜宇輝

策展人:馬文

無名故事會: 2018年10月28日,16:00

展覽地址: 歌德學院“灰盒子”空間(北京798藝術區創意廣場)

展覽"剩餘的時間 | 房間6號",從阿甘本的著作《剩餘的時間-解讀羅馬書》借用了標題,他通過對羅馬書的第一句話10個詞的分析,闡釋了時間是三維的,而不是線性的,讓人馬上聯想到時間的空間性。

同樣從羅馬書中獲得了啟示的馬丁路德,通過對聖經的翻譯,促成了現代德語的形成。一般認為歌德學院只是一個德語學習的機構,而在中國它的含義有著明顯的不同,從1988到2004年它是唯一允許存在的外來文化機構。可以説在過去的30年裏,它成為了很多人試圖了解多元文化,追求精神自由的庇護所。很明顯藝術與自身的辯論,藝術與現實的對抗,總是伴隨著失敗,分歧,風險.....

歌德灰盒子的空間語境在於,它位處曾是1951年由東德參與設計的軍事工業廠區,建築物具有典型的包豪斯風格,空間改造設計是由Albert Speer + Partner完成,這也是一個悖論的混合體。

時間和空間的虛構是影像作品的重要的材料,影像可以把過去變為一種”拯救性記憶",它通過捕捉每一個瞬間,刺破了線性時間,把過去重新召喚到當下,使之充滿救贖的可能性。剩餘的時間意味著救贖的不在場,它無法被拯救,可是又隨時會到來。每一個當下都是潛在事件的發生點,發生隨時會到來,時間隨時會終結。過去並不是進步主義敘事中的一個低級階段,它從來都是和當下相關。

這個展覽不想成為遵循某一論點的展覽,而是去發散,去追問在未來或者説在剩餘的時間中,在異質空間的不斷生産中,不同語境下的文化交流,在殘酷的現實中,在廢墟裏和荒漠中,還有什麼可能性?

而殘留者,就是和時間構成脫節,倒錯關係的人,就是展覽作品的作者,片中的人物,及觀者。他們通過與時代的疏離,去捕捉一個還沒有過的當下,去追問到底什麼殘留了下來。

灰盒子展覽空間如同一個小型電影院,12部影像作品分別被投射出來,這個空間被隨時替換成不同的12個場景,它切開了一個通往另一個世界的窗口,通往作品中的起居室,監獄,浴室,廚房, "偽"房間.....

展覽由三部分組成,共同展現對“時間的結構,空間的身份,事件的顯現,行動的策略,還沒有過的當下”等問題的思考。

第一部分選擇了6個工作生活在德國的藝術家, 包括Dani Gal | Judith Hopf | Bjørn Melhus | Hila Peleg | Julian Rosefeldt | Clemens von Wedemeyer。他們的作品從不同的時間線,不同的空間身份,他們各自的故事與歷史交織在一起, 形成了一個多解讀性的網狀結構。空間的身份被切割成不同層面,瞬間的真實與虛構與空間和場所的複雜性被編織到一起。

第二部分,通過網路,招募了6個不超過30歲的中國藝術家鄧德寬| 胡滔 | 蔣力 | 唐潮 |王海清 | 佩恩恩,他們的作品同樣與房間相關,在過去的30年中,中國社會實體空間與虛擬空間的劇烈變遷成為了每個人的生活非常重要的部分。藝術家們通過打開不同的時間線,在當下的生存方式中刺入個體經驗,以一種獨特的方式懸置了規則。

第三部分,在2018年10月27號的開幕式之後,邀請兩位學者吳冠軍教授,姜宇輝教授與策展人馬文進行對談,對剩餘的時間及身體與空間關係等進行解讀。2108年10月28號邀請6個不同身份的居民,即興的講述他們和房間的故事,上演“大腦電影Cinema of Brain”。

藝術家及作品介紹

遠遠看去 As from Afar,丹尼·戈爾 ©️Dani Gal

丹尼·戈爾生於1975年,耶路撒冷,生活和工作于柏林。他學習于耶路撒冷的貝扎勒藝術設計學院;法蘭克福美術學院;庫伯聯盟學院。他的電影和作品被廣泛展出,包括在:第54屆威尼斯雙年展( 2011),伊斯坦布爾雙年展( 2011),紐約新博物館( 2012),瑞士聖加倫美術館( 2013),紐約猶太博物館( 2014),柏林電影節論壇展( 2014),蘇黎世美術館( 2015),維也納美術館( 2015),第14屆卡塞爾文獻展 ( 2017)。

莉莉的筆記型電腦 Lily's Laptop 朱迪思·霍普夫 ©️Judith Hopf

朱迪思·霍普夫,1969年出生於德國卡爾斯魯厄,目前工作生活于柏林。2008年起,擔任德國法蘭克福美術學院自由藝術教授。她于1990-1992年在德國不萊梅美術學院學習雕塑和繪畫,1993-1997年在柏林藝術大學學習自由藝術,1997年作為大師生畢業。朱迪思·霍普夫的作品展出於第8屆古巴雙年展(2003),第13屆卡塞爾文獻展(2012),倫敦泰特美術館,卡爾斯魯厄媒體藝術中心,芝加哥當代藝術博物館等。她曾在柏林KW藝術中心,洛杉磯Hammer博物館,丹麥哥本哈根國家畫廊等舉辦個展。

浴室 Das Badezimmer 比約恩·梅爾胡斯 ©️Bjørn Melhus

比約恩·梅爾胡斯生於1966年,工作生活在德國柏林。1990-1997在德國布倫瑞克美術學院學習,主修電影/錄影。2003年起,擔任德國卡塞爾美術學院媒體藝術教授。他的作品展出於紐約惠特尼博物館,第8屆伊斯坦布爾雙年展,第53屆和第54屆威尼斯雙年展(1999/2011),利物浦FACT基金會,倫敦蛇形畫廊,漢諾威斯彭格爾博物館,卡爾斯魯厄媒體藝術中心,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巴黎蓬皮杜藝術中心等。

標識空間 Sign Space 希拉·法勒 ©️Hila Peleg

希拉·法勒,1976年出生於以色列特拉維夫,是工作在柏林的策展人和電影製作人。希拉·法勒是歐洲當代藝術雙年展Manifesta 7(特倫蒂諾 - 南蒂羅爾,2008)的聯合策展人,及第10屆上海雙年展(2014)影像單元的策展人。 她的作品“反對藝術的犯罪”(2007)在全球許多影像節中放映。 她也是柏林世界文化之家兩年一度的柏林紀錄片論壇的創始人和藝術總監,及2017年第14屆卡塞爾文獻展的策展人。

驚愕之人 Stunned Man 朱利安·羅斯菲德 ©️Julian Rosefeldt

朱利安·羅斯菲德,1965年出生於慕尼黑,工作生活于柏林。2011年起,羅斯菲德擔任德國慕尼黑美術學院擔任媒體藝術教授。他的作品在國際博物館和電影節上展出:近期在哥本哈根尼古拉藝術博物館( 2017)和上海昊美術館( 2017)舉行了大型個展。他廣為人知的電影裝置“宣言”( 2015)在世界各地眾多個展中展示,例如奧克蘭美術館( 2018)、布拉格國家美術館( 2017)、紐約軍械庫大廳( 2016 / 2017)、柏林漢堡火車站現代藝術博物館( 2016)等。近期群展包括“好萊塢和其他神話”,特拉維夫藝術博物館;“德國8——德國藝術在中國”,北京今日美術館( 2017)等。他的作品收藏于包括柏林國家畫廊、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柏林漢堡火車站現代藝術博物館等。

大買賣&大買賣的製作 BIG BUSINESS & THE MAKING OF BIG BUSINESS 克萊門斯·馮·魏德邁 ©️Clemens von Wedemeyer

克萊門斯·馮·魏德邁,1974年出生於德國哥廷根,目前工作生活于柏林,並在德國萊比錫美術學院擔任媒體藝術教授。這位藝術家和電影製作人曾在比勒菲爾德高等專科學校和萊比錫美術學院學習攝影和媒體藝術,並於2005年作為阿斯特麗德·克萊恩的大師生畢業。克萊門斯·馮·魏德邁參加了第四屆柏林雙年展(2006),2007年明斯特雕塑十年展,第13屆卡塞爾文獻展(2012)等群展。 他曾在紐約MoMA PS1,布魯塞爾ARGOS藝術與媒體中心,芝加哥當代藝術博物館,漢堡美術館等舉辦個展。

魯提曼 Tillmans Lu 鄧德寬 ©️Deng Dekuan

鄧德寬,1990年生於山東,工作生活于濟南,2016年畢業于美國塔夫茨大學。現任教于山東工藝美術學院。作品展出於格羅斯曼畫廊(2016),波士頓美術館(2016),山東美術館(2018),第二屆北京國際短片聯展(2018)等。

沉沒 Quit 胡滔 ©️Hu Tao

胡滔,1993年生於重慶,工作生活于重慶,2016年畢業于四川美術學院。作品展出於羅中立美術館(2018)、 南韓仁川Incheon Art Platform(2017),重慶LP藝術空間,重慶新媒體藝術中心等。

時間旅館 Time Hostel 蔣力 ©️Jiang Li

蔣力,1990年出生於中國江蘇,工作生活于米蘭/南通。2012-2018年畢業于義大利米蘭佈雷拉國立美術學院。作品和自出版物先後於上海21世紀民生美術館,東京藝術書展,紐約藝術書展,博洛尼亞藝術博覽會,上海E空間等展出。

需要回應的是皮膚 What needs to be answered is skin 唐潮 ©️Tang Chao

唐潮,1990年出生於湖南,工作生活于上海。2014年畢業于中國美術學院實驗影像工作室。近期展出於集美阿爾勒攝影節,第5屆華宇青年獎,Vangaurd畫廊,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上午藝術空間等。

她正消失,就像黃昏中的一間屋子She is disappearing, like a room in dusk 王海清 ©️Wang Haiqing

王海清,1994年出生於福建,生活工作于廈門,2017年畢業于廈門大學藝術學院多媒體與綜合材料專業。作品展出於第三屆北京攝影雙年展(2018)、集美阿爾勒國際攝影節(2017)、南京藝術學院美術館(2016)等。

賴克投資 LIKE INVESTMENT,佩恩恩 ©️Payne Zhu

佩恩恩,1990年生於上海, 工作生活于上海,畢業于上海對外經貿大學。作品展出於杜塞爾多夫尤利婭斯托舍克基金會,北京德國文化中心歌德學院,首爾Sonje藝術中心,上海明當代美術館,萊比錫當代藝術館,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等。


活動 I 對談:剩餘的時間

週六, 27.10.2018 ,17:00 - 18:30

北京歌德學院 (798)

北京德國文化中心·歌德學院(中國),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路2號798藝術區創意廣場

語言: 中文 免費入場

策劃&主持:馬文

嘉賓:吳冠軍,姜宇輝

策展人馬文受邀為北京歌德學院798藝術區的“灰盒子”空間策劃了展覽“剩餘的時間 | 房間6號 ”,于2018年10月27日至11月24日展出。這個展覽從“剩餘的時間”去發散,共同展現對“時間的結構,空間的身份,事件的顯現,行動的策略,還沒有過的當下”等問題的思考。

10月27日下午5點,展覽開幕式後,歌德學院將邀請兩位學者吳冠軍教授,姜宇輝教授與策展人馬文進行對談,分別從各自的學術背景和視角,對策展思路,與“剩餘的時間”有關的概念,以及身體與空間關係等進行解讀,這將不是一次關於哲學概念的論證會,而是對當下生存境況中,不同時空關係中的個體經驗做出發散式的回應。

吳冠軍,華東師範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並兼任《華東師範大學學報》英文版執行主編、上海紐約大學雙聘教授。澳大利亞墨納士大學哲學博士。著作《激活你的日常:吃喝玩樂的哲學視野》入選《南方都市報》2017年度十大好書,最新著作為《後人類紀的共同生活:正在到來的愛情、消費與人工智慧》。

姜宇輝,巴黎高等師範學院碩士,復旦大學哲學博士。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外國哲學教研室主任。上海市“曙光學者”。法國哲學研究會理事。主要研究方向為當代法國哲學與藝術哲學。專著有《德勒茲身體美學研究》與《畫與真:梅洛-龐蒂與中國山水畫境》。譯著有《千高原》與《普魯斯特與符號》。 

馬文,藝術家/建築師/策展人,任教于廈門大學藝術學院。德國慕尼黑美術學院宗教空間與藝術空間的造型專業碩士。作品參展及策展于德國“Youth Art in the church space St.Lukas”,“BMW ART PROJECT in FIZ”,Pasinger Fabrik文化藝術中心,中國南藝美術館,集美阿爾勒攝影節等。


活動 II 對談:無名故事會

週日, 28.10.2018 ,16:00 - 18:00

北京歌德學院 (798)

北京德國文化中心·歌德學院(中國),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路2號798藝術區創意廣場

語言: 中文 

免費入場

策劃&主持:馬文

嘉賓:未知

策展人馬文受邀為北京歌德學院798藝術區的“灰盒子”空間策劃了展覽“剩餘的時間 | 房間6號 ”,于2018年10月27日至11月24日展出。作為展覽的單元之一,2018年10月28日下午4:00,策展人邀請6個不同身份的居民,即興的講述他們的經歷和記憶,他們和房間的故事,如同上演“大腦電影”。

一則德國俗諺説:“遠行人必有故事可講。”不同的人們通過不同的故事線來建構自己的身份。哪些經歷和事件被述説,被記憶,被省略,被遺忘,被忽視,它不一定是事實,但它是一個故事。今天通過各種媒體,講故事的人距離我們遙遠,而在記憶裏聽故事的人總是和講故事的人相約為伴,在同一個時空裏。


展覽名稱:剩餘的時間 | 房間6號

展覽時間:2018年10月27日 - 2018年11月24日

        (12:00-18:00, 週二至週日)

開幕時間:2018年10月27日, 16:00(學術對談 17:00開始)

藝術家:丹尼·戈爾| 朱迪斯·霍普夫 | 比約恩·梅爾胡斯 | 希拉·法勒 | 朱利安·羅斯菲德 | 克萊門斯·馮·魏德邁 | 鄧德寬| 胡滔 | 蔣力 | 唐潮 | 王海清 | 佩恩恩

對談嘉賓:吳冠軍,姜宇輝

策展人:馬文

無名故事會: 2018年10月28日,16:00

展覽地址: 歌德學院“灰盒子”空間(北京798藝術區創意廣場)


剩餘的時間 | 房間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