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中國網

行方便——當代刻者 李逸之

行方便——當代刻者 李逸之

時間:   2017-03-24 13:20:56    |   來源:    藝術中國
展訊 >


展覽海報

展覽時間: 2017年3月25日-5月2日

展覽地點:一蓮藝術空間,北京市朝陽區西壩河路臨2號院9號 觹堂文化智庫

展覽開放時間:2017年3月25日-5月2日 11:00 -18:00(週一閉館)

開幕時間:2017年3月25日 15:00

展覽時間: 2017年3月25日-5月2日

展覽地點:一蓮藝術空間,北京市朝陽區西壩河路臨2號院9號 觹堂文化智庫

展覽開放時間:2017年3月25日-5月2日 11:00 -18:00(週一閉館)

開幕時間:2017年3月25日 15:00

 

佛之野韻

文/ 一蓮藝術空間 趙軼歐

3月25日,著名篆刻藝術家李逸之先生的個展“行方便——當代刻者李逸之”將在觽堂文化智庫一蓮藝術空間開幕,展覽將集中展出李逸之先生積多年之力所刻之印章和20年藏區田野考察過程中所收集之擦擦,歡迎各位喜愛篆刻藝術和佛教藝術的愛好者屆時蒞臨。李逸之先生,長于新疆。塞外之地,綺麗而又狂放,少年的野性在這裡恣意飄蕩,無有阻礙,以至於初中時回到內地後,李逸之仍不改其“野”,在每個人都循規蹈矩、如履薄冰的時候,迷上了石刻,從此不歸,如被挾裹在藝術激流中的癡迷客,狂奔而去,無怨無悔,終成大家。也許正是由於心中那股不滅野性的召喚,李逸之後來又踏上了雪域高原的探秘之旅,這一探就是20年,穿行于藏西的古格遺跡之中,吸收著藏族先民樸素而又純凈的美學創造。在這裡,李逸之發現了古格擦擦,一種獨具自身風格、不同於西藏其他地區的擦擦。他是如此鍾情于這種藝術,以至於以一個非學術專家的身份,寫就一本填補了學術空白的《西藏古格擦擦藝術》。就這樣,自身對石刻藝術的癡迷和西藏佛教藝術的影響,共同造就了今天的篆刻藝術家李逸之。在眾多的石刻藝術形式中,選擇印章作為自己的表達形式,也許是出於命運的偶然,但是李逸之顯然沒有將自己局限在印章這個刻板的概念裏。他所刻之印,汲取了版畫的一些精粹技巧,再輔以局部的洛可可式繁複圖樣,融合部分舞臺劇場效果,創造出一種中西雜糅,富有視覺衝擊力和宗教內涵的新型印章,有趣而又深刻。

這次展覽,將李逸之的印章分為四個部分,分別為“古格系列”、“雪團打雪”、“剔骨系列”和“行方便系列”。

古格系列,遵循藏傳佛教題材,以藏西的藝術形式反映佛教主題,所刻皆為神佛和虔誠的修行者。在風格上,大體遵循了藏區的藝術表現手法,但增加了現代藝術的元素,人物表現更加立體,細節更加繁複,也兼具抽象之感,是為古法之補充。

雪團打雪,頗具哲學意味。任何佛教流派的核心教義都只有一個,即“緣起性空”。世界的本質是虛無,是空,人之所見所感,皆賴事物間之“緣”,緣起則法存,緣盡則法滅。這樣的世界觀,空靈超脫,若以有形的藝術來表達,頗具難度。李逸之的雪團打雪,以印象和概念為主,于抽象之中表現事物間之緣:葉中小佛,佛性本有,無處不在;寂忿同修,一體兩面,源出同尊;觀音自拍,今眾自戀,佛可自崇乎?這些圖像所表達出的辨證思考,體現出一個藝術家對於佛教哲學和當下世界荒誕性的深刻認知。

剔骨系列,深受藏傳佛教中忿怒像傳統的影響,神佛之形態,皆以骨架表現,是為“剔骨”。藏傳佛教,不似漢傳的寂靜與和煦,而是常有剛猛暴烈之態,以壓服外道,護持佛教。在這些忿怒相中,屍陀林是一種最為獨特的表現手法。發現于敦煌的《要行捨身經》勸人于死後分割血肉,佈施屍陀林(葬屍場)中,以屍肉飼眾。在佛教故事中也有“屍毗王以身施鴿”及“摩訶薩埵投身飼虎”的典故,宣揚的是“菩薩佈施,不惜生命”的思想,也向俗眾展示人的最終結果不過是一堆白骨,啟悟人們放棄對恒常的執著,找尋智慧,尋求解脫大樂。

李逸之的剔骨系列,以屍陀林為啟發,將一些本有肉身的神佛形象“剔”為骨架,衝擊力較屍陀林更強,剛猛荒誕之中,人于佛性中求取無執,尋找本我的追求表現地淋漓盡致。行方便系列也許是最能反映李逸之“野”性的創作。藏傳佛教的大部分教派都認為,人的心性本凈,佛性本有,只因浸染于俗世而為塵垢所蒙。修佛之所求,即在去除塵垢,恢復清靜無明之本心。行方便系列的人物形象有各色俗眾,也有神佛,皆神態自然,于廣闊天地之中行方便之事,率性隨意。這種自由自在的灑脫,無阻無礙,無牽無挂,無顧無忌,是人在最自然的狀態下的本真自我,這樣的自我恰如人類甚少涉足的曠野,有著一種近乎于野性的自由魅力。佛所宣講的人之佛性,從某種程度上來説,正是這樣一種解放了自我、不懼外界的自由。這種自由正由於其野性與天然,襯托出俗眾之茍且、晦曲和荒誕。印中人物在行方便之時,背景各異,有俗世之繁囂,也有宗教之靜謐,但皆不影響主題人物的暢快釋放,正所謂任爾東西南北,我自逍遙方便。

除了以上4個部分的印刻之外,展覽還將展出李逸之在藏西收集的古格擦擦,于考古和藝術方面皆具特色,值得細細品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