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中國網

馬可魯的繪畫 階段時期二

馬可魯的繪畫 階段時期二

時間:   2016-11-28 16:01:43    |   來源:    藝術中國
展訊 >


 

策展人:王笳力

開幕酒會:2016年11月30日(週三)8:00pm-10:00pm

展覽時間:2016年12月1日-12月30日

展覽地點:璘寶軒,上海市中山東二路外灘22號303室

策展人:王笳力

開幕酒會:2016年11月30日(週三)8:00pm-10:00pm

展覽時間:2016年12月1日-12月30日

展覽地點:璘寶軒,上海市中山東二路外灘22號303室

 


抽象2015-1985 畫布油畫 200X270cm 2015年

 

2016年11月30日,外灘22號璘寶軒畫廊隆重推出“馬可魯的繪畫” 階段時期二(2012-2015),這是馬可魯繪畫階段一展覽的延續,第一階段展示了馬可魯70年代“無名畫會”時期的風景作品,以及一些創作于1975-2010年間重要的早期抽象代表作。在第二階段主要展現馬可魯于2012-2015年的創作,作品形式較之早期繪畫,更傾于主觀化、純粹化,從內容到理念均呈現出新的面貌和風格。

追溯中國抽象藝術的發展,馬可魯並沒有像其他藝術先行者一樣,止步于印象主義、野獸派、表現主義,強烈的文化自覺和民族自信,讓他的創作隨著時代的發展,走出了自己的抽象藝術道路。可以説,馬可魯是中國抽象藝術史上非常特殊的一個個案。觀看馬可魯任何時期的創作,我們都能從中一窺其創作理念及個體狀態,而情感要素和生命要素始終是其作品主體。由於長期研習水墨書法,馬可魯在抽象藝術探索過程中,將中國水墨的“書寫性”與西方抽象的“繪畫性”融會貫通,並從中尋得一種“有機發展”,既不是對自然表像的模擬,也不是對水墨色彩偶發性、隨機性的“製造”。馬可魯有一種獨特思考自然和處理自然的方式,這裡的“自然”更像是一個有機的延伸,而非一種本來狀態。由此,馬可魯逐漸步入對抽象藝術更深刻、理性的闡述。

在馬可魯的《黑色心跳》系列中,實際上已經給出了一個答案,抽象藝術家面對傳統美學(水墨書法、東方哲思)的當代性詮釋,或者説如何對抗以傳統的感性思維描寫“自然狀態”,最終還原一種物質性的自然,繪畫對象的自然。畫面中隨意、突兀、緊密的黑色筆觸呈現形而上的簡單化,黑點看似粗暴、紊亂、不均勻地排列,其實早被納入到“製作”和理性的計算之中,意在記錄心跳的韻律和節奏感,以及出乎意料的異質和情感干擾,所導致的局部混亂和無序。萬事萬物都有自身的節奏,節奏就是生命線。該作基本宣告了馬可魯試圖借用書寫式的涂寫顛覆作畫的企圖,還原身體命脈——心律,或者説是節奏。

對照馬可魯近作《抽象2015-1985》和1985年作品《得大篇》,馬可魯再次向觀眾展現出強大的思辨本能,這種本能一直貫穿其四十多年的創作歷程,思辨意味著看法、警示、覺悟,作為一個批判型知識分子,馬可魯的繪畫帶著嚴肅、穩健、激蕩的態度,色塊筆觸象徵力量在凝聚,在運作。當馬可魯不再一味自我否定,就不再過多糾纏于畫面本身,甚至繪畫這一形式本身。如果説《得大篇》是老莊哲學“大道至簡”的物化形式和文本敘事,那麼《抽象2015-1985》更像是釋重後的解脫,而藝術的創造與激情,讓馬可魯愈發自信、通暢、靈動。

 


無題 畫布油畫 270X200cm 2015年

 

馬可魯的繪畫

在中國當代藝術史上,活躍在20世紀60年代到80年代初期的“無名畫會”是中國第一個在野的藝術團體。它的活動軌跡要比“星星畫會”更早,而且它的産生並沒有受到西方現代文化和藝術思潮的直接影響。“無名畫會”的一批藝術家們,執著追求“純藝術”的觀念,他們擁有徹底反學院主義和反體制的態度。藝術家們在自己的藝術創作中使用了與當時主流的革命現實主義繪畫完全不同的藝術語言,作品中出現了一些非常自由與主觀化的用色及構圖。在某種意義上,無名畫會是60年代初到70年代之間中國最早出現的前衛藝術團體,在當時嚴酷的政治環境中,具備了一種獨立與反叛的精神。“有名為天地之始,無名為天地之母”來解釋“無名畫會”名字的起源。”

脫胎于“無名畫會”的馬可魯同時也是中國抽象藝術的元老之一,1982年初他與張偉、朱金石、秦玉芬、趙剛和唐平剛等人組成了一個新的繪畫小組,開始探索比較純粹的抽象藝術。這是對“無名畫會"的超越,是形式主義藝術合乎邏輯的進步。這群年輕人經常在位於小西天新明衚同的張偉家中探討和創作東方式的抽象繪畫,後來顧德新、王魯炎和馮國棟加入該小組,並多次在小西天新明衚同和團結湖的張偉家中舉辦半公開的小型畫展。1982-1987年他們不間斷地努力,這些藝術家組成了中國最早的抽象藝術觀念的團體。

1983年已經開始抽象畫實驗的馬可魯不再滿足於表現的抽象,想達到更簡單的自我表現,想決絕地跟自然切斷聯繫。他開始嘗試借鑒中國傳統藝術元素開拓中國式樣抽象作品。在他的創作中試圖將中國傳統的水墨寫意繪畫與西方抽象繪畫融為一體。早在80年代,馬可魯就有抽象水墨的實驗,並常年堅持花數小時練習書法,王羲之的《蘭亭集序》與陸柬之書《陸機文賦》都令他讚嘆不已。這些具有傳統意味的書法與水墨手稿滲透與影響著他日後的油畫創作,並逐漸形成具有東方意味的抽象視覺語言。

馬可魯的這種創作形式涉及20世紀藝術的一個基本議題,即現代繪畫中的線條及其書法性。英國史學家赫伯特•裏德在《現代繪畫簡史》一書中正式提出了“書法性繪畫”概念。書寫性、線條的節奏、線性的圖像結構、偶發的墨跡以及畫面留白,這些書法的指標逐漸成為東西方共同的新語言形式。但不同於西方單純地將線條和圖形超越物象輪廓線或塊面交界線的單一功能轉變為開始具有相對獨立的自我表現的載體。中國的抽象藝術表現出基於中國文化語境的個體存在感,既彰顯出不拘泥于規矩或法度的活力,又呈現與中國藝術美學的內核,集含蓄內斂自然的意象、自由隨意的動感及隱晦而悟性于一體的詩意語言。在朱青生先生在他的書中説道:“凡是真正懂得這種審美觀念和藝術方法的人都能從其中體會到書法中講究的文氣和氣韻,這種被寄託了個人精神與情懷的筆墨,是在西方抽象藝術體系中無法追溯的獨特語言。”(朱青生《第三抽象論稿》)所以在中國傳統基礎上發展的中國抽象藝術,所追求的是一種精神化的抽象,形式已經變得不重要了,它不同於西方抽象表現主義和極少抽象注重不以造型為目的單純筆畫或簡單物象去寄託人的感覺和精神,它側重的關鍵之處於一筆中涵蓋了人的精神承載,這種專屬中國式的抽象藝術,與中國古代講求的“筆墨”完全重合,即在消除筆畫和色塊作為形式所具有的表面、外在的力度之後,在筆畫(筆)和色塊(墨)本身內部融入和放進作者的個人修養以及作者對當下生存狀態的感悟,馬可魯在追求這種境界過程中努力的將書法的特徵在畫面上讓位於繪畫性的視覺張力。他追求畫面的單純性,盡可能發現簡化的潛能,讓線條和筆觸消失于無形,從而呈現出率真的意向。這是對審美理想的表現富於形象性、思辨性和哲理性的論述。它是有無相生,虛實相形,詩思諧和的生動圖景。

 

關於璘寶軒

璘寶軒LinBART創立於上海,是推動中國當代藝術發展新晉重要力量。璘,意蘊為玉溫潤的光彩;這也是璘寶軒創立的初衷:為具有東方哲學思潮背景的當代藝術提供平臺,並進行多樣性的探討。

畫廊位於擁有淵源文化百年曆史的黃浦江旁外灘22號,原太古洋行。通過與國內著名當代藝術家以及重要策展人、評論家合作舉辦高水準的藝術展覽,璘寶軒努力推廣當代藝術併發展當代藝術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