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中國網

以心為經——和美術館六人展

以心為經——和美術館六人展

時間:   2015-10-08 11:29:21    |   來源:    藝術中國
展訊 >

展覽海報

展覽時間:2015.09.25至10.25

展覽地點:和美術館

藝 術 家:歷寶江 唐志榮 李偉明 張琴玉 李俊傑 和永生

以“心經”為主題,無疑是對藝術這種表達方式的挑戰。《心經》“色不異空,空不異色”的觀點是佛教在思維方式層面與中國哲學融合的産物。藝術卻繞開了哲學的思辨而直陳“色”本身,衣食之憂、名利之誘、不解之情、生死之惑……。藝術家們超越了色與空的框架,現象學式地讓生活實際自行鋪開,展現出極富個性的表達。

歷寶江將《心經》的內容抄在印有銅錢文案的宣紙上,是對色與空之張力的隱喻,與張琴玉雋秀飄逸而旨在超越的書法作品《心經》形成對比。他的裝置作品《瓷之殤》是修補後的幾個陶瓷碗,修補的部分線條柔和,土黃色調,使瓷碗因為有傷痕而顯得更加鮮亮,修瓷也是修心,與他的兩幅版畫作品《頹廢的美麗》相互輝映。唐志榮的油畫作品《廢墟—星空》系列延續了上一期的風格,密集的破碎感裏散發著夜空的魅惑,但色彩區分更為細膩,抽象含義也更為深刻,大音希聲,大象無形。李俊傑的裝置作品《日課》是用米粒在宣紙上擺出的“日”字圖形,簡單質樸,生動透徹,將生活藝術化,也將藝術生活化,這是一部人類日日在念的最平凡也最長久的“心經”。

李偉明的《何時何地一》構圖簡單,白色的部分像天空,灰中帶白的部分像大地。冷色調營造出直透人心的孤高氣氛,意境深邃遼遠,伸向了極遠處而具備穩穩的理性。色彩單調,物象抽象,有“蒹葭蒼蒼”般的況味;《何時何地二》中規規矩矩的書架被一縷淩亂的白色混沌物所解構,這是他一貫的筆法,很有衝擊力。他的解構既是面對秩序時的不安,也是對打破常規的嘗試。他的另兩幅油畫作品畫的都是手,不遺餘力,態度明瞭,這雙手遒勁有力、輪廓鮮明,背景抽離而顯得荒誕孤獨,它一邊創造一邊記錄,一邊建構一邊毀滅,像生活與藝術之間解不開的紐結。

和永生展出了四件水墨、攝影與行為作品。水墨表現的不再是風景,而是人物。在不同的背景圖式下,簡單的人形變幻不定,每一種姿勢都像是在子宮中準備誕生,不適應,找不到出路,但必須誕生。其展出攝影圖片20幅,有6個不同的主題。城市中猙獰的石獅子是對工業化與城市化的反思;在無人的公路上的擺出的性暗示姿勢,以及車廂狹窄的桌面上用葡萄皮兒擺出的“你已進入全程監控”字樣,讓人反思公共空間與私人空間的界限;敦煌火車站的佛像前用葡萄反著擺出的“心經”二字還原了信仰本身的神聖與神秘;玉米地裏被男性二寸照遮住的女性面部透視了人的情感生活的撲朔迷離;逼仄的天空將人壓入層層遞進的階梯是對今人一味追求而不知止的生存方式的思考;對兩性特徵的超現實與大寫意式錶現如隨意潑灑的水墨,充滿對自然之美無差別的讚嘆。

他展出的行為作品有《一抔山》和《心•經》。《一抔山》是利用居所後的一座農民種菜的自然山坡製作的一個社會旅遊景點,由九大景點構成,如八語幼兒園、養生會所、宋裝、巴黎聖母院等,折射了當今社會的亂象叢生與身處其中的五味雜陳。他赤身將“一抔山”三個字用毛筆工工整整地寫在自己的後背,並將寫有景點介紹的木柱依次插入山坡上相應的位置,將自己埋入泥土再破土而出,整個行為自然連貫,大約半個小時,展現了天人合一的原始情境和來自大地復歸大地的生命歷程。《心•經》則是將一張張在水缸裏浸濕的寫有《心經》內容的宣紙逐層覆蓋于面部,直到瀕臨窒息,彰顯了人的艱於呼吸的困境與突圍的可能。

《心經》能救助我們嗎?這是個問題。人人是和尚,日日在唸經,或許,我們念出的永遠是道路,而非答案。

展覽作品

歷寶江《頹敗中的美麗之二》,30x38cm,凹版
歷寶江《瓷之殤》,裝置作品,2015
唐志榮《廢墟—星空1》,50x40cm,布面油畫,2015
唐志榮:《廢墟—星空2》,50x40cm,布面油畫,2015
李俊傑《日課》,裝置作品,2015
張琴玉《心經》,書法作品,2015
李偉明《何時何地一》,1.5x3m, 布面丙烯, 2014
李偉明《何時何地二》,1.5x1.5m,布面油畫,2014
和永生《她生氣了》,攝影作品,2015
和永生《一抔山》,行為作品,2015
和永生《心_經》,行為作品,2015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