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中國網

《墨鑒此身》——80後“水墨”探索展

《墨鑒此身》——80後“水墨”探索展

時間:   2015-08-26 22:42:22    |   來源:    藝術中國
展訊 >

學術主持: 尹丹

策展人:王雅迪

展覽時間: 2015-09-05~2015-09-07

開幕時間: 2015-09-05 15:00

展覽地點: 798卓越藝術空間 (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路4號798藝術區D-10) 

參展人員: 陳子豐、李俊逸、彭博、黃麒元、單鼎凱、譚斐、鹿野騁、(按出生年份排列)

主辦單位:北京過雲樓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展覽前言:

在中國,水墨畫大概是所有繪畫門類中最具話題性的。一來它所依附的媒材與其他畫種相比的確具有顯著的特殊性;二來其“民族身份”的沉重性又往往與現代性等話題糾結在一起。無論是“中西調和”、“新國畫”、“實驗水墨”、“現代水墨”、“都市水墨”,還是近來頗受爭議的“新水墨”,都是在這樣的語境下出現的現象。

依我看,如今的水墨創作不再是一個“革命”的時代,也不再是一個開宗立派的時代,因為百年來的狂飆式藝術革命已經基本耗盡了這種可能性。這也是“新水墨”的名詞發明者之所以對其語義語焉不詳的根本原因。但是否後來者就只能不斷“炒冷飯”?當然不是。我們總是從觀念、理念的層面對藝術史進行歷史主義式的梳理,卻忘記了藝術史最終要還原到個體創作,甚至還原到更為微觀層面的個體趣味與身體感知。本次展覽有陳子豐、鹿野騁、李俊逸、單鼎凱、彭博、黃麒元、譚斐幾位藝術家參加,他們的作品有共性,卻無法掩蓋其彰顯自身特質的慾望。如陳子豐畫作中有一種機械美學和詼諧感,他處理明暗的方式非常有個人特色,有意的變形又加強了畫面的平面性;鹿野騁的畫面“滿”而層次分明,物象刻畫入微卻仍強化了水墨獨特的交融感,其主題體現出他本人對昆蟲的迷戀;李俊逸的作品天真而稚拙,勾勒及暈染卻頗有幾分逸氣,帶有強烈的女性氣質和現代主義式的“退卻性”;黃麒元則熱衷於在作品中以密集、的淡墨線營造“面”的效果,他對畫面的形式感及構成感頗下功夫,有時以小面積的色彩來加強其對比關係……

今天的水墨往往是“觀念在先”,我們總是在各種意義、使命中去苦思冥想水墨的未來之路,卻忘記了藝術的身體性和感官基礎。年輕一代的藝術家們,往往不願再重復古人的套路,他們往往在“傳統”的庇護下尋求水墨語言的“轉譯”並彰顯自身的個性。歌德曾説詩歌要“在特殊中去呈現一般”,即在特殊性與個體中去呈現藝術的規律。創作也是如此,最理想的方式是以藝術家的個性和自己所掌握的特殊視覺資源為基礎,而不是苦思冥想一個觀念再為其“圖説”。在此我們看到的正是如此,除了呈現自身個性外,這七位藝術家也熱衷於運用自己熱衷的視覺資源。如單鼎凱作品中的“墨狗”及異樣的天空,鏡頭視角下的街景空間以及雙聯及三聯的呈現形式;譚斐作品中形質肥美、圓潤的形象及朦朧化的傾述方式,部分作品中有意強調的淋漓交融之感;彭博的作品有一種濃郁的憂傷感,這憂傷來自於情愛、追憶,抑或一種莫名的焦慮,這種感受因那些略帶靈異感的圖像而無疑得到了加強。

水墨為鏡(鑒),以呈現藝術家“此在”、“自身”。

尹丹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