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中國網

第九回中日交流聯合展

第九回中日交流聯合展

時間:   2014-09-29 14:58:36    |   來源:    藝術中國
展訊 >

袁武 《大昭寺的清晨 》67.5cmx79cm

由中國北京畫院,日本南畫院共同主辦的第九回——中日美術交流聯合展,將於2014年9月26日至10月8日在北京畫院美術館舉辦。

中國與日本友好往來的歷史,有史可載者可上溯至唐代。其中既有政府組織的,也有民間自發組織的。交流的內容有經濟方面的,也有文化方面的。通過這些交流,兩國人民互通有無,取長補短,共同提升了經濟文化水準,有益於人民生活水準的提高,是值得長期發揚下去的優良傳統。

中日繪畫交流在宋代尤其興盛,宋代許多畫家的作品在日本非常受歡迎。這從交流類別上來看,似乎只屬於繪畫科。但本質上其實是兩國文化在某些方面具有共同基因和審美傾向。這種根植于文化土壤中的共同性甚至比其他類別的交流更深入人心,是中國和日本能夠長期友好交往的重要原動力。從畫科本身來講,中日美術交流對於兩國繪畫的發展也有十分值得借鑒的意義。

日本南畫形成于17世紀江戶時代中期,淵源於中國文人畫,尤其受啟發于明代的南宗繪畫,因而直接被稱為“南畫”,其意為“文人畫”,是日本江戶時代最有代表性的繪畫樣式。南畫作為日本的文人畫,同樣表現出對山水、花鳥、人物等領域的關注和熱愛,在語言形式上亦專注于水墨。南畫發展到20世紀以後,雖然它不再像之前那樣具有佼佼的藝術地位,但仍然是靜靜流淌的一條繪畫支流,並且取得了許多新成就。從“第九回中日美術交流聯合展”的作品來看,日本南畫家表現出對水墨一如繼往的執著。畫家在自己所熟悉的繪畫題材中努力使水墨自身的表達能力提升到一定的境界。從他們的作品裏可以體會到他們在吸收光影知識的基礎上努力實現對“墨分五彩”的追求,而不僅僅局限于筆墨形式的創新。在這一層追求中,畫家需要從材質和美學意境方面不斷探索。在材質方面,日本十分講究筆、墨、紙、硯的品質,這對南畫發展提供了很好的物質保障。在美學意境方面,南畫表現出一種寧靜、清幽、淡雅,卻並不孤寂的意味,有一種懷舊的感覺。這些都是值得中國水墨畫參考的。

中國的參展畫家雖然不如日本畫家多,但作品卻表現出更為豐富的形態。實際上,它們像一扇窗口一樣展示了中國目前的繪畫狀況。中國畫家更傾向於通過繪畫去表現一種性靈,表現禽獸的性靈、山川的性靈、花草樹木的性靈、人物的性靈。尤其是年輕畫家,他們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努力尋找新的語言形式,以表達年輕人對世界的新感知。他們掌握了較紮實的造型基礎,又努力發揮筆和墨的雙重功能,同時挖掘色彩的表現力,從而使當代繪畫在保持傳統美學特色上呈現出多姿多彩的面貌,與日本南畫相得益彰。

中日兩國友好的文化交流是中日友好的根基,兩國的美術交流使對促進兩國人民互相了解,互相尊敬有重要意義,兩國藝術家非常珍惜這種交流機會,雙方都願意為中日友好來貢獻自己的力量。

展覽作品

李小可《雪霽》69×69cm
盧平 《春》95cm×95cm
南海岩 《塵》 142cm×181cm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