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由心生”——新水墨藝術展

首頁> 展訊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4-08-10 19:13:42 | 文章來源: 藝術中國

展覽海報

展覽名稱:像由心生——新水墨藝術展

參展藝術家:黨震、涂少輝、劉琦、馬駿、杜小同、李百鳴、范琛、胡世鵬

策 展 人:朱小鈞、李超

開幕時間:2014年8月16日下午16:00

展覽時間:2014年8月16日——9月16日

展覽地點:北京團城藝術館

主辦單位:北京團城藝術館

承辦單位:北京躍海新宇文化投資管理有限公司

           北京大道融元文化發展有限公司

           北京恩祥文化發展有限公司

8月16日,“像由心生—新水墨藝術展”將亮相北京團城藝術館,這是該館2014年正式對外開放以來的首次青年藝術家聯展。黨震、涂少輝、劉琦、馬駿、杜小同、李百鳴、范琛、胡世鵬8位藝術家的近40件新作將首次公開亮相。

“像由心生”由成語“相由心生”演化而來,意在指出藝術家所繪之像皆來自於繪者之心,由藝術家內心生發出來。策展人朱小鈞介紹説:“這八位藝術家風格不同,各有風範,但他們的繪畫精神是一致的:讓傳統成為當代的資源。”據介紹,位於北海公園南門的團城,距今已有800多年的歷史,是我國著名的古代園林文化遺址,世界上最早的皇城禦苑。城內古樹參天,古建林立,擁有瀆山大玉海和白玉佛等重要文物。

黨震作品《汶河系列之二》,49x70cm,紙本設色,2014

黨震:心性自由

黨震的人物畫採用超現實風格的敘事性、場景性畫面,作品映射出時代變遷進程中社會的複雜心理,構成了令人思考的多重視覺景象。以《灰色寓言》為題的系列作品,呈現出當代都市生活裏戲劇性的“情景重組”,放大的表情、姿勢瞬間凝固,反映的是 亦“真”亦“幻”的景象,那些具有精神真實性的“驚悸”和“孤獨”,也在“幻”“真”之間流露出自我救贖的精神渴望。

黨震具有山東人特有的質樸與豪爽,他熱愛生活,注重細節,總在試圖照顧每一個人的感受。認識黨震的人,經常被他的微笑感染。其實,對黨震了解越多,就越能發現,黨震的微笑不僅僅是一種表情,是對他人的體恤和尊重,也是他所呈現的教養和襟懷,是一種更為舒展的自由主義態度。黨震其實深諳中國的忠恕之道和西方的紳士精神,這些,需要開闊的氣度、豐富的智識,需要對社會和人生深切的體察和理解,對自由價值的信念。黨震的創作與教學互為關聯,將“知行合一”踐行到底。

涂少輝作品《雲蒸霞蔚系列之一》,157cm×41cm,-絹本,2014年

涂少輝:一劃

如果我們討論“是”與“非”的關係,似乎就顯得深奧,透出終極,涂少輝卻在這個問題上苦下功夫。當下的新工筆,很多藝術家在圖形組合上尋找可能,涂少輝則瞄準了圖形的根本,從祥雲到孔雀,他們的根本都來源於同一個紋理,這個紋理,就是他眼中的“似是而非”,歸結到根本,是老子在道德經中的觀點“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少輝其實無意探究工筆的技術優劣,他想表達的是在當下的文化情境中,圖形本身如何被人的情感和技術操縱,作品的內容傳達如何被藝術的方法論理性逆轉。在新工筆市場風雲疊起的當下,工筆技術的交鋒已經超過了這個藝術門類本身,成為藝術家揚名立萬的有效武器,成為擁有市場價值的偉大工具。涂少輝嘗試跳出這個窠臼,在新工筆的百家爭鳴中打出自己的大旗,他最終指向的,是最根本的那“一劃”。

劉琦作品《苦竹林》,180x48cm,紙本設色,2014

劉琦 :現代的古人

劉琦在繪畫中尋找傳統與現代的契合點,他從中國南北朝時期“曹家樣”引進印度佛教造像中薄衣貼體、褶紋稠密的“鍵陀螺樣式”風格,再往前追溯,從希臘末期到波斯,及至古埃及墓壁畫與浮雕的造型元素,全部融會貫通為他自己的面貌,他在畫面中“留白”的衣褶紋路,對象扁平的透視關係,再加上地道的中國畫顏料,都是對傳統的致敬。同時,他也追求繪畫偏向凝重、純粹、刺激的瞬間感受力,塑造出出兼有童稚和荒誕意味的動人形象。

劉琦心性簡淡,素喜清歡。他的興趣在古代佛教造像、他是在平心靜氣,全心全意地進行收藏,而他在這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沉浸和喜悅,在我看來是更有意思的事,他經常游離走神、雲淡風輕的樣子,很多時候會讓人覺得他是個生錯時代的古人。而正是這種氣質,是傳統的氣韻和精神的現代發揚。

馬駿作品《本味系列之一》,75x49cm,紙本設色,2014

馬駿:大隱于市

馬駿的作品多描繪的是“賢士”、“高士”、“羅漢”等,這些歸隱山水間的修行者,活得如同閒雲野鶴。馬駿其實也是將現實情懷藏匿于傳統造型之間:他所繪人物眉眼細長、神情坦然、時而長袍著身、時而坦胸露膀,著屐而行,帶有一種閒散舒適的古意。近年來馬駿的作品風格變化較大,筆墨由繁複走向簡約純粹,畫面語言則更加凝練概括。

馬駿其實也是藝術家中的收藏家代表,他對魏晉造像的研究幾近癡迷。我想,沉醉於歷史之中,可以看到韆鞦成敗的經歷,也能養成淡泊平和的史觀,這些,都為馬駿的創作提供了豐富的滋養,它們使得藝術家在回望過去遙望未來的時候,內心獲得了中國傳統的巨大支援。

杜小同作品《北方》,215×50cm,水墨宣紙,2014年

杜小同:呼吸的美學

小同的作品,源自對中國“天人合一”哲學的自覺。他的畫面看似簡單,我們卻能體會到那是個層層關聯的精密組織,水與墨,呼與吸,心與靈,都有關係,這種關係以寸、以秒、以毫為單位,嚴密而精準,你看不清楚、想不明白,卻可以絲絲入扣地感覺到。

小同畫了很多人潛入水中的畫面,他構圖極簡,但卻調整和控制著所有的佈局,緩與疾,輕與重,開闔與沉浮,在大片的水域中,人物衝向一個不可預定的目標。在小同的畫前,我們知道水墨的控制可以收放自如,放縱到極限,同時也收斂到極限,收放之間,衍生出一種平和、沉靜、沒有野心的杜氏美學。小同的將紛繁與簡單就這麼交織在一起,如此宏大,又幾近無聲,站在畫前,小同給了我們平靜的力量。

李百鳴作品《故園往事之素心遠》,97x69cm,紙本水墨,2014

李百鳴:片刻的寂靜

對於“故園”,我們總有一種五味雜陳的情感。那些老去的家園,承載著歷史的光榮與衰敗,承載著刀光劍影,也承載著醬醋油鹽。李百鳴的畫,顯現的正是這些背後的故事,這些冷寂的故園,歷經滄桑,破敗厚重,佇立在皚皚白雪中,如時間一般靜默。在李百鳴眼中,這是個黑白影像的故鄉。這故鄉曾顯赫一時,又被歷史的車輪碾過,寂靜的面對被整個世界淡忘的眼光。

在中國的歷史中,心懷故園,唸唸不忘者多有傳奇。伯夷叔齊不食周粟;魏晉的名士周顗感懷“風景不殊,舉目有江山之異”;李煜長嘆“故國不堪回首明月中”……對於故園的緬懷,伴隨著朝代更替,變成前朝夢憶,吟唱不歇。“眼看他起高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萬般絢爛,終歸平淡。李百鳴畫的不僅是故園往事,也是韆鞦感慨。李百鳴的故園,是對時間和自然的覺悟。在他的作品面前,我們能體悟到蕭瑟冷寂和安靜平和,在咫尺作品中,投寄我們對故園往事的懷念和想像,哪怕只有片刻,也倍感溫暖。

范琛作品《靜流》,35x69cm,紙本設色,2014

范琛:山水心印

范琛試圖用色彩建築一種新山水。他的色塊佈局有序,濃淡分明,畫面輕逸、明朗,承接了傳統山水的典雅與磅薄,但在視覺體驗上卻具有鮮明的個人化圖式。移步畫間,能感受到山水無言的沉靜與神性,能體味作者充沛的情感與創作力。

與范琛交往不多,但每次都被他機敏的回應打動。在范琛眼裏,山水的創作不是一種畫法,而是他的情感與智識,是他的生活方式。在當下,重新塑造山水,是范琛面對自然與城市的體悟。我們在他的畫前,感受到大山堂堂的靜穆平和,在豐富的色塊變幻中,投寄這個時代可望、可行、可遊、可居的自然理想。董其昌説,若我們懂得水墨的力量,畫中山水與真實的山水,其實不可相通。范琛畫的,其實不是山水,是他的心印和生活本身。

胡世鵬作品《晼晚之一》,34x34cm,紙本水墨,2014

胡世鵬:黑白潛沉

胡世鵬生活在貴州,黔地的山水風物,使他的創作始終充盈著淡淡的氤氳之氣。 毫無疑問世鵬受過專業的訓練,他的創作態度認真而簡單,畫眼裏和心中的圖景。世鵬也是個簡單而安靜的人,他信奉“靜以修身,簡以養德”,“心寧則智生,智生則事成”,在貴州,沒有一線城市眾多的活動干擾,世鵬在創作中了解了靜的意義。

在創作中,世鵬選擇最根本的黑白兩色,用簡潔的色彩、單純的構圖和柔和的筆觸,畫出貴州的山水氣象。在一個喧嘩的時代,世鵬選擇了與內心相處。和這個疾速向上的新水墨時代相比,在以成功和財富為標桿的市場體系中他可能被邊緣了,但是他所帶來的是更重要的價值:尊重內心,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藝術表達,在世事紛擾前,求得一份潛沉 。

簡 介

 

相關展訊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