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的社會學

展訊>

藝術中國 | 時間:2014-07-15 11:19:03 | 文章來源:藝術中國


臧坤坤作品

策展人:朱朱

藝術家:李青、胡慶泰、倪有魚、程然、楊心廣、臧坤坤

日期:2014年08月16日-09月21日∣記者會08月16日(六)2pm

地點:誠品畫廊∣台北市松高路11號5樓

開放時間:週二~週日11:00-19:00(週一休館)


程然作品

誠品畫廊於今年夏天推出「兩岸青年藝術家在誠品」第二年度的展覽計畫。繼高森信男策畫的「拾荒花園」(台北)之後,由朱朱策畫的「自我的社會學」(北京)將於8月16日開幕,展出至9月21日。

作為2011年CCAA中國當代藝術獎評論獎得主,朱朱以他詩人細膩的心思體會當代藝術的內涵,並以宏觀的視野洞察蘊含於其中的文化意義。透過「自我的社會學」一展,朱朱呈現中國大陸年輕藝術家異於上一代藝術家的觀點與潛力,展出藝術家有李青、胡慶泰、倪有魚、程然、楊心廣與臧坤坤。


李青作品

「失卻了烏托邦的精神訴求,大陸,正在變成一座座孤島的拼圖。」朱朱在策展論述中如此開場,他提出:「過去的社會學中,藝術家扮演著反抗性集體陣營的一員,目標是那個明確的對立面:極權現實。在如今這個年代裡,個人已經緊緊裹挾在權力與資本的巨大網路中,非此即彼的立場被取消了,『憤怒』讓位於『空虛』,『痛苦』讓位於『無聊』,介入的激情伴隨著排演的虛幻,反抗是瑣屑的、即興的,同時帶有自嘲的回聲。作為離散的個體,藝術家處理的不再是龐大的、整體的政治目標,而是從自我的生長環境裡分泌出的微觀母題。」

展出藝術家中,李青利用城市拆遷留下來的廢舊窗框,通過手繪造成內外景觀的疊影,在似是而非的圖像悖論之中,延續他對消費主義景觀的表達。胡慶泰試圖通過消滅自己的個性而成就自己的創作,他採用來自別人的想法,加以實現而成為他的作品。以錄影為主要創作形式的程然,透過優美而簡約的影像,突顯處於變化不定環境中的瞬間體驗,試圖回應關於生命本體的思慮。楊心廣的作品是一則則關於當代處境的隱喻,例如他以機器在石頭上刻出蛀蟲蛀蝕般痕跡的作品《蟲子》,即隱喻了工業化所帶來的改變。同樣著迷於物件,倪有魚在物件本身的價值意義之上,賦予了新的省思線索,例如他憑藉個人感覺刻下刻度的「尺」系列,即突顯了主觀與客觀之間的差異性,同時也令人聯想到文化價值標準的不確定感。臧坤坤的繪畫則有種冷靜的調性,其「棕色」系列所描繪的公共健身器材具有刑具的形狀與質感,附著於其上的紅色斑痕既可以被解讀為銹跡,也是暗示了血跡和暴力,隱含著關於權力結構的詮釋與想像。

簡 介

 

相關展訊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