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死而生

展訊>

藝術中國 | 時間:2012-04-01 09:07:43 | 文章來源:藝術中國

 

開幕時間:5pm, 04 13 2012

展覽時間: 04 13 2012 ~ 06 03 2012

展覽地點: 阿拉裏奧畫廊 北京1號展廳

畫廊地址:中國北京市,朝陽區安外北苑, 北湖渠酒廠國際藝術園A1002

參展藝術家:陳秋林、程然、圭多•范•德•維沃、蔣鵬奕、瑪利亞•諾丁、塞格多爾•古德楊森、烏拉• 梵 •布蘭登伯格

 

阿拉裏奧畫廊北京藝術空間將於2012年4月13日下午5點隆重推出今年首個影像群展《Memento Mori 向死而生》。本次展覽將呈現來自中國、冰島、德國、荷蘭與瑞典的7位藝術家共8件影像作品。

‘Memento Mori’這一拉丁詞語作為本次展覽的主題,原意為“謹記死亡”。在西方,有關死亡的藝術創作可追溯至藝術史的起源,且其中大部分作品都帶有濃郁的宗教色彩。而這些關於死亡的藝術都意欲表達現世生活的虛無縹緲與轉瞬即逝,頌揚後世的安寧和美好。如同蘇格拉底的箴言“死是靈魂與肉體的分離”,這些作品通常將生存與死亡進行二元對立。死亡,更多的是被看作生命的彼岸,即生命過程的最後終結;而與將生命的意義寄託于後世的西方文化不同,中國的孔子認為“未知生,焉知死”,教誨人們要樂天知命,生則重生,死則安死。然而,這一忘卻或忽略了“死亡”的觀念卻易於將生命淪為一場沒有厚度的存在。直到20世紀初偉大的哲學家海德格爾提出了“向死而生”( Being-toward-Death ) 的概念,才為“存在”這一主題賦予了更寬廣的理解維度。

“向死而生”即“向死亡的存在”,揭示了人生並非是從“活著”走向“死亡”的線性發展過程。死亡始終是以生命的一種存在狀態一直、並確定性地棲居於我們的生命之中。死亡,作為無法逾越的宿命之確定性與不知何時將死的不確定性始終持續性地並行于我們生命的每一個瞬間。因此,這個意義上的死亡不再是發生於生命的一樁客觀事件,也不再是生命的完結,而是與其相共生的一種持續性狀態。人類正是因為有了對死亡的確知,才能洞悉到此時此刻與當下的真實意義。因此,“向死而生”所啟示的正是一種將死亡寓于生命,與死亡共舞的觀念,這將使“存在”在時間的地平線上獲取真正的解放與自由。

本次展覽的8件影像作品均圍繞著“生命、存在、死亡”這一主題進行展開。展覽既瀰漫著北歐冷峻的美學氣息,也凝聚著中國年輕一代影像藝術家的哲思。陳秋林(b.1975,中國)的作品《桃花》以紀錄和行為表演的方式展現了在經歷了08年四川大地震之後的災區景象與襲卷一切的喪失感;程然(b.1981, 中國)的影片《幽靈(哈姆萊特)》使用即興現代舞的方式重新演繹了古典悲劇《哈姆萊特》的經典章節—“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問題”;蔣鵬奕(b.1977,中國)的作品《一頓 》拍攝于法國南特的一片人跡罕至的森林。影片呈現週遭的環境與物象,以及孤獨者各種情緒的交織。一瞬之間,物我無別。在荷蘭藝術家Guido Van der Werve (b.1977,荷蘭) 的影片《第12號:主題變奏》中,壯觀的大自然景象與觀景人形單影隻的背影形成鮮明對比。這一作品描繪了人類面對不可征服的大自然奮力逃脫生命的有限性,然而卻又無往不在禁錮與枷鎖之中。冰島藝術家Sigurður Guðjonsson(b.1976,冰島) 的作品《臨終時刻》展現了一位拓荒者深入到無盡冰川中的一片荒廢之地,影片模棱兩可地展現了一片末世景象,而這些可怕怪誕的景象又與我們當下的生活保持著某些聯繫,不斷地敲打著我們感知。在Ulla Von Brandenburge(b. 1974,德國)的作品《合唱》中,古典輓歌中的混聲合唱作為背景音樂貫穿全片,讓人聯想到托馬斯•曼的《布登勃洛克一家》。四位演員扮演一家人平靜地生活,但是家庭的和諧卻被一位危險的年輕流浪者所打破,但同時也為他們帶來了新的機會。Maria Nordin(b.1980,瑞典)的動畫作品《兩秒鐘的痛苦》與《微笑面具的背後》取材于阿爾莫多瓦的《我的母親》。人物微笑著的面孔變得斑駁,喜悅的表情變為痛苦。懸浮熒幕的定格鏡頭、這些瞬間的繪畫以及動畫效果使得共同的時間被以不同的方式展開。

七位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藝術家對於人類生存的本質和境況的探尋使此次展覽瀰漫著冷峻與疏離的美學氣息,而這些又無一不彰顯著他們與生俱來的個人氣質和稟賦。

 

1  2  3  4  5  


簡 介

 

相關展訊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