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30日至6月1日,任曙林《八十年代中學生》攝影展將在北京798映藝術中心/映畫廊舉行。
《八十年代中學生》拍攝于1979—1989年間,跨越了上世紀的整個80年代。彼時的任曙林25歲,正站在青春的尾巴上,他走入了北京的中學校園,一拍就是10年。留下了八十年代中學生一段青春的影像記錄,一個理想主義時代最後的背影。
20年後,經歷了兩年的甄選和準備,此次展覽呈現了160張任曙林拍攝的中學生的舊影。這些經過無酸列印工藝而成的照片,穿越時空的塵埃,再次呈現在我們面前。而像陳丹青、顧長衛、鮑昆、顧錚、巴力、舒陽……這些從那個青春歲月走過的一代,對於《八十年代中學生》尤其懷有特殊的情感,更為其撰寫了評語。
“歲月乃歸存于照片——人與歲月,還有比青春年少的那一段更其短暫惚恍而滋味無窮麼?問及任曙林何以選擇了一群中學生,他説,其實人生的一切,在那時,在校園,已然萌發,並且決定了”(陳丹青)。
八十年代已經永逝,而任曙林的照片讓我們重新看到了自己。——“我們雖然無法改變鏡頭中的世界,但我們卻可以將自己投射其中,那是我們發出的看不見的光。這光,也照亮我們自己”(李楠)。
策展人:那日松
展覽時間:2011年4月30日至6月1日
開幕酒會:2011年4月30日下午3點
展覽地點:798映藝術中心/映畫廊
任曙林簡介:
“四月影會”重要成員。
1954年出生於北京。
畢業于北京廣播學院攝影係。
1976年開始攝影,師從狄源滄先生。
七十年代的作品:《先進生産者》。
八十年代的作品:《1980年的北京高考》、《八十年代中學生》。
九十年代的作品:《礦區勞動者》、《山區女孩二十年》。
2000年以後的作品:《氣息》、《兩個女人》、《雲南風景》等。
2009年2010年連續兩年獲得《像素》雜誌“年度攝影家”稱號。
2010年獲得平遙國際攝影節優秀攝影師獎。
這是一組溫柔而敏感的攝影,以至不像攝影,而是悄然的凝視,凝成永逝的八十年代。
問及任曙林何以選擇了一群中學生,他説,其實人生的一切,在那時,在校園,已然萌發,並且決定了……
——陳丹青
任曙林這一時期的作品流露著一種樸素自然的審美情趣,特別是其中的黑白照片,畫面上許多細節構成了一種獨特的,視覺故事,使這些照片充滿感染力,愈久彌新。
——顧長衛
在任曙林潛心拍照中學生的時候,中國攝影界正浸淫在尋花問柳的詩意攝影和追求宏大主題的經典攝影氛圍中,沒有人能夠將鏡頭沉靜精確地瞄準住一段社會生活的斷面和一個並不顯赫的非主流族群上,來經營一個細緻耐看的攝影故事專題。也正因為如此,任曙林幸運地成為中國新時期紀實攝影的開拓者之一。《中學生》一定會進入中國視覺歷史的影廊。
——鮑昆
作為一部具有紀實攝影性質的作品,《中學生》是最早的不為情節、高潮、瞬間這樣的攝影套數所束縛的作品之一。這麼一種可稱之為詩性紀實的攝影樣式,至今仍然只是一種理想。 《中學生》的意義,正是在這樣一種通過心靈展示細節的過程中,觸摸到了一種歷史的真實,所以才可能在二十多年以後,給人帶來值得反覆咀嚼的意味。我相信,這些八十年代的,中學生就像是沙漠玫瑰,不管歷經多少年,只要有心靈的水源滋潤,就一直會像花兒一樣開放……
——林路
這一代人在1980年代的終點,完成了自己青春期的歷程。《八十年代中學生》猶如往昔柔風細雨的春光中兀自開放的鮮花,未期酷暑嚴寒隨後的漸漸襲來。這是關涉成長的一道時光切片,不但是關涉一代人的成長,也是關涉一個國家曾經的成長經歷。
——舒陽
《中學生》視像化的兌現了這段歷史背後所出現過的動態特徵。它所呈現的狀態和形態,既成為唯一,也成為只作用於視覺藝術外的影像的歷史學。
——巴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