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屆《聖經》愛--主題藝術展

展訊>

藝術中國 | 時間:2010-12-14 17:11:30 | 文章來源:藝術中國


高峨《千古文章》

主 辦:北京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

北京基督教青年會(YMCA)

承 辦:北京基督教青年會(YMCA)白雪美術研究會

協 辦:北京市西城區廣外書畫協會、和畫廊

策 展 人:羅 敏、

時 間:2010年12月21日-12月26日

地 點:北京798藝術區中二街D03-4

開幕酒會:2010年12月21日下午三時

藝術家:楊曉鐘、周長華、劉慶利、榮景生、金柏林、郭子芳、

章文彬、徐國華、羅 敏、朱建昭、榮 鎔、王 虎、

潘毅群、章文彬、朱建生、魏紅岩、葛寶蘿、白 崢、

步國利、高 峨、管大志、郭仲海、賀春立、黃建國、

李志昌、劉曼華、呂浩材、羅 敏、臺雙垣、佟漢霖、

王建軍、王 嵐、武 毅、王 雄、楊卉如、于國維、

曾紅梅、張金剛、張 坤、趙和新、朱建華、朱建昭

媒體支援:中國藝術新聞網 www.arfinews.com.cn

中國藝術文化網 www.chinaacn.com

和藝術網 www.artohe.com、《HeArt》雜誌


劉曼華《青蘋果》

《聖經》不僅是一部宗教經典,也是一部世俗的珍貴歷史文獻,是人類文學寶庫中的一顆明珠,是出現在遙遠古代的、色澤絢麗的、人物形象生動的文藝作品。如同其他類似書籍一樣,《聖經》中的故事反映了人類的社會心理演變進程,無論他們的種族、語言和文化背景如何,它反映的是人類渴望與追求真理願望的一種形式。

千百年來,《聖經》一直被認為是古希伯萊人在神的授意下寫就的獨創性著作。但是,隨著在考古工作中楔形文字不斷被破解成功,歷史學家認識到,《聖經》的起源可追溯到美索不達來亞的歷史。也就是説,《聖經》中的許多細節,甚至許多完整故事都或多或少地來源於閃米特人的豐富多彩的神話和傳説的寶庫。經驗豐富的歷史學家們都知道:神話和傳説常常是詩化了的歷史。換句話説:在神話和傳説中常常包含著歷史的真實。

自從《聖經》問世之後,《聖經》中的許多故事就一直吸引著歷代的藝術家,而且不同時代的藝術家在描繪聖經故事的時候往往攙雜進去了大量的自我想像,以及那個時代人們許多生活的場景和對事物的看法。也有一些藝術家,雖然描繪的是《聖經》中的故事,而他們真實的目的常常只是借用《聖經》中的故事或人物來反映自己當時的心態。通過這些美麗的作品,使我們又從另外一個方面看到了人類社會發展的部分歷史,而且是視覺化的歷史。`


王雄《淡淡的雲》

早期基督教因藝術作品涉嫌“偶像崇拜”而不予提倡,甚至反對。即使這樣,它也沒有與藝術絕緣。西元2--4世紀,基督教遭受羅馬帝國政府的迫害,教會被迫轉入地下,從地下墓窟中保留下來的壁畫中可以知道,早期基督教並不絕對排斥宗教繪畫(對雕塑的態度則嚴厲得多)。這些墓窟壁畫,如十字架、魚、餅、籃子、鴿子、橄欖枝等與基督教教義有關的圖案以及與《聖經》故事內容有關的簡單繪畫就是現存最早的基督教藝術作品。

西元4世紀初,基督教在羅馬帝國逐漸取得了合法地位,教會由地下轉到了地上,為了發展的需要,營造更大更吸引人的崇拜場所,更主要地是使更多沒有文化的信徒能在直覺感官上理解在書中無法讀懂的內容,這項歷史使命自然就落在了基督教藝術 ---- 壁畫與鑲嵌畫的肩上。

從8--9世紀之後,至14世紀,文藝復興的旋風橫掃西歐,藝術家們陸續衝破教會的控制,徹底拋棄了呆板的藝術程式,把審美職能與宗教職能相提並論,甚至放在了宗教職能之上,用現實主義的和平、寧靜的人物形象來表現理性信仰和虔誠。在這一偉大的轉化中,義大利畫家喬托是第一位探索創新的勇士。到15世紀,佛羅倫薩畫家馬薩喬在喬托開啟的現實主義的道路上又邁進了一步。他主張“愈接近自然便愈完美”,不但注意透視學、解剖學的原理及色彩的適用,而且強調把宗教題材世俗化,為15、16世紀的義大利繪畫開闢了新途徑。達.芬奇、米開朗基羅、拉裴爾等人的輝煌成就把文藝復興推到了極盛時期。


徐國華《羅密歐與朱麗葉》

自16、17世紀隨著西歐社會進入了資本主義時期,工商業的全面發展,藝術不再專門為教會服務了,它已逐漸走入社會,成為了商品。出現了一批巴羅克風格的藝術家,如:魯本斯、倫勃朗,特別是倫勃朗,他把下層社會的人物形象畫進了《聖經》題材的作品中,展示了他的強烈的人本主義精神,甚至連馬克思都稱讚説:“倫勃朗是按照荷蘭農婦來畫聖母的”。他的畫把基督教藝術推上了一個新的境界。

18、19世紀,歐洲畫壇上百花齊放、流派紛呈、名家輩出。如:戈雅的作品“幻想曲”是一組噩夢式的幻想作品,表達了下層人民的苦難與不幸。因而有人説“幻想曲”是繪畫藝術中的“啟示文學”。19世紀中葉本篤會在天主教內部發起了宗教復興運動,強調神學思想與宗教藝術相結合,對基督教藝術和現實主義藝術的發展起了推動作用。

20世紀初,法國畫家魯珂主張基督教藝術既要表現人的現實生活,又要反映人的靈性生活。他創作的“兵丁戲弄耶穌”等就表現了深厚的宗教感情。1945年英國雕塑家摩爾創作的石雕“聖母與聖嬰”一反多年來的習見程式,呈現出古拙單純的古代風格,曾引起過畫壇的爭議。1946年,英國畫家薩特蘭創作的“十字架受難”被認為是20世紀最有代表性的基督教藝術作品之一。

宗教和藝術之間密切的血緣關係,可以追溯到人類史前文化時期。對歷史而言,無論東方和西方,無論是什麼民族,繪畫、雕刻、建築、音樂,都與宗教文化的發展息息相關。宗教和藝術在其歷史發展過程中是相互作用,相互滲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血緣關係”。


朱建生《太陽慢慢升起》

隨著歷史的發展和人類社會的進步,人們的思想意識 ----- 當然也包括宗教意識 ----- 也不斷地發展與進步。藝術家們仍然使用基督教的題材進行創作,但他們只是借用這些題材抒發自己的感情。

我們站在科學的角度來看一部藝術史,它反映的不僅是當時的社會、政治、經濟、宗教、文化和戰爭的歷史,而且反映了人類視覺認知的歷史以及人類用自我創造的視覺形態與符號對人類視覺認知過程的描述。藝術家帶給大眾的不僅僅是圖像,而且還給大眾提供了一個透過其藝術作品以一種全新的態度來審視人生、社會和審視人類對主觀世界認知的價值定義和思考。

因此,北京基督教青年會(YMCA)白雪美術研究會組織了中國的藝術家們共同參與這一主題創作,用中國傳統藝術表現工具、材料和視角,用當代人類的審美觀點來表現人類共同的《聖經》故事。總之,人類視覺認知的歷史是人類對“所見即所在”、“所見即所得”觀念不斷反思的歷史,正是我們藝術家對固有傳統的藝術思維模式的不斷挑戰,用現當代藝術語境創造出具有革命性的藝術作品,使得人類在心智方面漸漸成熟起來。

以“愛”為主題,可以做為北京基督教青年會(YMCA)白雪美術研究會的藝術同仁們今後長期創作和對外文化交流的課題。

簡 介

 

相關展訊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