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磊油畫展

展訊>

藝術中國 | 時間:2010-11-05 15:24:11 | 文章來源:藝術中國

 

展覽地點:索美畫廊

展覽時間:2010.11.06-11.17

 

劉磊的記憶之砂

文/ 王凱

藝術家的創作往往與創作者記憶中的潛意識剪影有很大關係。人的記憶總是由一個個具體的人和具體的事所構成,記憶往往依託于現實的、個體的人與他們的活動,才能生動起來,才能使之與現實發生關係,從而使記憶重新獲得一種現實的存在質感。而藝術的創作必須抓住其中一些本真的內容,否則,原本自然的記憶就會被澆注成為空洞的概念、數據或僵硬的原則。

當然,記憶的潛意識,或者稱之為自然性,並非是指其缺少了厚重的存在感,相反,潛意識與自然的記憶是更為深刻厚重的,其表現方式也具有多樣性的價值與特點。作為創作者的藝術家,是將個人成長的記憶與經驗給予利用和轉換,這也是當代藝術創作的一種方式與狀態,只不過應該説,藝術家相較于常人而言,是借助於藝術創作的手法使其具體化,對記憶依存器物所呈現的象徵性、隱喻性的圖像或符號資源也更為敏感。

第一次看到劉磊的畫,是幾年前在上海的索美畫廊。那些筆觸犀利、色調鮮亮,與機械相關的作品,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那個時候我就在想,或許機械題材,或者稱之為工業題材,就是劉磊記憶的節點。

劉磊畢業于吉林藝術學院,出生在東北吉林省的一個國有軍事保密廠,他的父母都是這所軍工廠的老職工。這所軍工廠的設立是當時為了避免境外偵察,國家在各地的山坳低地建設的不少這樣的軍工廠之一。每年,這裡都定量生産並定期由數十輛卡車運往軍事駐地,至今劉磊的父母家裏還有不少軍綠色的上面印有各種編號數字的木箱,存放著生活雜物。從小到大,劉磊一直存在於工廠車間、庫房,見識了太多數不清的不知名的各種機械零件。锃明瓦亮、熠熠生輝、形狀各異的鋼鐵質感是他無法抹去的記憶,甚至於一堆堆小山一樣的廢棄鐵屑也能吸引他去搜尋“寶貝”。兒時的劉磊,曾和其他小朋友一路追逐滿載武器的軍車駛向遠方,也為自己是軍工廠子弟而深感自豪。幼年成長環境的特殊,多多少少為劉磊的創作埋下了伏筆。

劉磊的繪畫道路也得益於自己的幾位恩師,他此前創作過的北方題材風景作品,是豐盛硬朗的,像乾淨豪邁的北方的風一樣,呼啦啦地迎面而來,痛快淋漓。他繼承了老師們那種沉靜而高貴的灰調,熱情地傾吐著對黑土地的熱愛。

在藝術創作道路上的成長探索,劉磊與1970年代成長起來的藝術家有著時代上的共性,卻並不受制于生長在北京、杭州、重慶,還是料峭的東北等地域上的限制。這一點,恰恰也是中國當代藝術發展中的一種進步——地域的差異並不能拘囿時間上的共性,雖然東北地區有著一定當代藝術的傳統,也出現一批具有代表性的藝術家與畫派,但僅僅從作品本身出發的話,你很難分清更年輕的劉磊們來自於何樣的地域概念下。

在創作了一定時期的風景題材作品後,劉磊已經不滿足於純粹的寫生式繪畫,藝術打開了他的眼界,他開始試圖尋找最能表達自己感受的繪畫主題和語言,他需要一種更直接的、更有力量的東西。童年的生活給劉磊烙下的印跡,在這時的尋找中一點點地凸顯了出來。

 


變形金剛之大力神 200×300cm

 

1  2  3  4  


簡 介

 

相關展訊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