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中國網

北京電影學院60週年院慶當代藝術邀請展

北京電影學院60週年院慶當代藝術邀請展

時間:   2010-11-02 09:56:18    |   來源:    藝術中國
展訊 >

 

軌跡與質變

北京電影學院60週年院慶當代藝術邀請展

暨第二屆北京電影學院國際新媒體藝術三年展

形式轉變了觀念。

80年代,吳冠中提出形式美,引發了全國性的討論並帶動了美術發展的步伐。對形式問題的研究使油畫和中國畫都回到了美學問題之上。為中國從形式到抽象的問題給予了理論依據。

在中國學院主義體制教育的背景下,培養出了一批藝術家。他們即在教育第一線工作,又在藝術的創作中成為了精英式的人物。他們的工作超越了學院的概念,他們從接受傳統教育開始,到跨越多學科,進入當代藝術領域。21世紀之後,新媒體藝術的教育在中國展開,成功的培養出一批優秀的青年藝術家,他們共同活躍在國際及國內藝術的第一線。徐冰、艾未未、宋冬、張培力、邱志傑、管懷賓、楊福東、劉韌、馬秋莎、辛雲鵬等,他們的工作範圍跨越了裝置藝術、影像藝術、交互藝術、聲音藝術等領域,為中國的當代藝術開闢了新的話語方式,拓展了藝術的語境。

1988年,張培力創作了中國的第一部實驗錄影作品《30×30》,體驗的、感知的、實驗性的突破為這一領域的發展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邱志傑的跨領域、跨媒介、在體驗與交互的方式中將他的藝術和藝術教育都推向了最前沿。

80年代以來,中國的電影藝術為中國的人文生活與思想傳承、探索都做出了不懈的努力。豐富了更大範圍的中國人的生活,伴隨改革開放的步伐一同發展起來。中國的電影進程與發展帶有重要的轉捩點。《鄰居》、《青春祭》、《黃土地》、《紅高粱》、《本命年》、《獵場扎撒》、《黑炮事件》、《任逍遙》、《竹林七賢》。在電影的敘事和畫面語言方面都在産生改變,觀賞與大眾的視點也在發生變化。中國的視覺藝術中,從現實、形式、意象、抽象、觀念拉起了一條長線,貫穿著中國數千年的文化里程,在過程中積澱,在過程中化解,為我們今天的創造和欣賞都提供了豐厚的文化支撐。

在實驗電影的探索中,二維、三維動畫電影、抽象電影以及總體性及跨界的實驗電影研究,今天在中國全面展開。繆曉春、張曉濤、甘小二、卜樺、沈朝方、王婷婷等,在藝術和電影之間不斷拓展新領域,為新媒體藝術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第一部分 置換與質變

時間:10月25日-11月5日

地點:北京電影學院4˚空間美術館

(排名不分先後)徐冰、艾未未、張培力、邱志傑、管懷賓、尹秀珍、馬剛、隋建國、宮林、王慶松、宋冬、杜震君、宿志剛、劉建華、胡介鳴、托馬斯•羅斯、戴安•維柳、楊國辛、李邦耀、張秉堅、鄧大非、劉敏、馬秋莎、辛雲鵬、呂瀅、江揚、李莉、張冰、裴麗、王洋、孟祥龍、劉韌、沈朝方、陳卓+黃可一、張鵬+韓鶴、吳達新、王婷婷、吳秋龑、陳文令、劉煒、楊振忠、吳俊勇、卓凡、牛大悟、徐小國、宋世敏

 

第二部分 意象與抽象

時間:10月25日-11月5日

地點:北京電影學院4˚空間美術館

(排名不分先後)吳冠中、袁運甫、劉巨德、杜大愷、王鴻海、戴士和、劉小東、劉慶和、武藝、陳丹青、 魏青吉、丁方、許江、楊勁松、石衝、王跖、尚揚、朝戈、李鎮、劉商英、徐維新、李書安、王冬齡、范迪安、朱青生、王天德、劉子健、吳大羽、李向陽、譚平、李磊、徐紅明、張浩、 張羽、余友涵、李華生、劉旭光、丁乙、周明洋、梁銓、 孟祿丁、 薛松、馬可魯、劉剛、張健君、黃淵青、曲豐國、雷虹

 

1  2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