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劃:劉軍一
參展藝術家:胡聲平、梁越、劉軍一、王立偉、邱啟敬、劉若望
開幕酒會:2010年5月29日11:30
展覽時間:2010年5月29日——6月29日
地點:北京觀音堂畫廊街人民藝術空間
電話:01064389802
沒有終點的列車
時間一到,列車在不知不覺中啟動,窗外的人在越來越快的向後退去,轉瞬間已把他們遠遠的拋在孤寂的站臺上.漫漫旅程已經開始.
一些人會在中途下車,列車會繼續前行,不知道列車有沒有終點.
朱利安 施納貝爾是一位畫家,後來又向電影進軍,拍了一部好看的電影《潛水鐘與胡蝶》,據説叫座又叫好。他是一個有激情的畫家,(我個人這樣看)畫風在不斷的變化,與更加有影響力的藝術家赫斯特相比,我更喜歡他的藝術,他比較隨性,而赫斯特則是一個更加機智的藝術家,所追求的宏大刺激的效果更使我聯想到金錢的力量,相反他在金屬板上做的小蝴蝶,卻令我感動。
施納貝爾也有一句名言:那些鼓吹藝術終結的人,好像本身已經死的差不多了。
看來他不相信列車會有終點.
施納貝爾曾經是一個以個人的繪畫實踐來證明繪畫並未式微的典型人物,可以説是一個在西方新表現主義以後的又一個繪畫的勞模。他説這番話是一種強調繪畫回歸的宣言。在中國,也許並沒有這種困惑與感知,既感知到繪畫的消亡,但在西方的確是個問題。我在09年的威尼斯雙年展上,幾乎沒有看到幾張真正的傳統意義上的繪畫作品,(即使是當代性繪畫)大部分是裝置或影像作品。
可以説,在西方,畫家意識到自己是個藝術家,就像亞當與夏娃意識到自己相對於對方的性別,當然這要比亞當和夏娃晚的多,大約發生在西元19世紀末,在這之前畫家只不過是工匠。這也意味著一個事物的開始,那麼它必定有終結的那一天,即使是宇宙也是如此。
但藝術的終結與一般事物的終結是有差異的。比如一個人,從出生到故去,意味著這個人作為生命現象的終結,因為人的認知的局限,我們還無法了解人的生命結束以後是什麼狀態,(我堅信沒有絕對的終結)所以我們説它終結了。但藝術並不是這種情況,。也許全世界的藝術哲學家都認為藝術在上世紀80年代已經終結,可藝術家們還活得好好的,藝術也活得好好的,創作還在繼續,特別是在中國,我們根本就沒有經歷藝術發展的全過程,就更不能理解何以説藝術會已經終結了,因為我們才剛剛加入遊戲,還沒有真正進入角色。
我想換一個比喻也許是必要的或著説是恰當的。比如一個小孩發現了一個核桃樹,他慢慢的往上爬,他開始摘樹上的核桃,第一天他摘了幾個,第二天他叫來小夥伴,幾個小時後樹上的核桃都摘光了,因此作為摘核桃這樣一個活動就終結了,那些核桃就像藝術中的不同風格與流派,孩子們還可以爬上爬下,只是沒有新鮮的果子了,他們可以吃那些被摘下來的果子,或者去回味摘果子的樂趣。藝術家也是如此,他們現在不過是在吃以前已經摘下來的果子。不過核桃樹也許第二年會長出新的果子,所以這個比喻還有些欠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