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與述”有聲-無聲-發聲當代藝術展

首頁> 展訊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04-28 20:09:35 | 文章來源: 藝術中國

 

“意與述”有聲-無聲-發聲當代藝術展

酒會時間:2010.05.08 晚上20:00

展覽時間:2010.05.08-05.31

展覽地點:深圳寶安22區公園路「深圳22藝術區」一號樓二層 格豐當代藝術館

策展人:魯明軍、杜曦雲、陳向兵

主辦:格豐當代藝術館

協辦:當代藝術網(www.artc.net.cn)、ART365線上藝術博覽會(www.art24365.com)

參展藝術家:梁 銓、鐘 曦、劉旭光、何 工、周欽珊、李 剛、李飛霖、李 敏、王東春

電話:+86-755-27846065、27664076

傳真:+86-755-27590476

郵箱:kefomsz@126.com

 

展覽前言

意與述:無聲—有聲—發聲

古人云:“意在言外”。據此,所謂意與述,“意”是目的,“述”即言,乃手段。

海德格爾不以為然。在他看來,言即意,意即言。言意不可分。處身於“意”中,“言”方有效。

何為“意”?“意”為何?“意”何為?……意與述,根在“述”,即如何“述”。

無聲,有聲,發聲。作為三種“述”(或“言”,或“是” [being])之方式,分別即抽象、抽象表現主義及觀念抽象和觀念表現主義三種藝術範式。

須知,此“聲”既是“意”,也是“述”。

無聲是看不到聲。在此,聲被遮蔽。甚或説,被遮蔽的“聲”本身就是一種“聲”,或“述”。

有聲即“聲在”,是“聲”之自覺,“聲”之顯現,“聲”之照面。

發聲即介入。在強調主體及主體性的基礎上,反思並重構“無聲”、“有聲”兩種“述”之方式,從而更深地植根于歷史與現實。

反之,“無聲”、“有聲”也是基於“發聲”反思的自覺與生成。“無聲”與“有聲”之間亦然。即:“無聲”、“有聲”及“發聲”之間實是一個互相自覺與反思的張力關係。

故而,這裡並不存在所謂的“無聲勝有聲”諸如此類的論説。毋寧説,我們真正期待的是個體之反思和言説這一主體性的自覺及其敞開。

簡 介

 

相關展訊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