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殘留

首頁> 展訊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04-08 14:34:25 | 文章來源: 藝術中國

 

紀念·殘留

展覽時間:2010年4月10日-8月29日

展覽地點:常青畫廊/北京

 

常青畫廊正在展出《紀念·殘留》

 

常青畫廊十分高興地在北京獻上一個群展《紀念•殘留》。此次展覽展出的是一些國際藝術界中頂尖藝術家的作品,包括 :艾未未、蘇伯德•古普塔、劉建華、米開朗基羅•皮斯特萊托、孫原和彭禹、帕斯卡爾•馬爾蒂那•塔尤、納利•華德、莊輝和旦兒。

此次展覽可以讓觀眾認識來自世界各地不同藝術家的作品,這些藝術家來自義大利、中國、美國、喀麥隆和印度,就年齡和背景來説也具有多樣性。畫廊邀請他們來表現的主題已概括在對展覽英文標題作的一個小遊戲中。Rem(a)inders是兩個單詞remainders和reminders的組合。前者讓人記起那些在某種意義上已經走到生命週期末端的事物-不再使用的東西和殘次的或沒用的材料。後者將我們帶進記憶的王國,憶起那流逝的時光、珍藏的過去,以及那些使人意識到一個事物、瞬間或行為的姿態,那些細微但決不能被忘懷的事情。

此次展覽展現了這些藝術家將如何運用創造性的手法給那些通常被認為是廢品、次品或不值錢垃圾的物品和材料賦予新的生命和意義。通過創造性行為的脫胎換骨,記憶的場景改變了;日常生活的空間和用品成為藝術作品,述説著新的故事。於是對物體的堆砌、拆解和重組被比喻成熵和進化(熵是指系統運作有序和無序的程度,維持一個系統的有序必然破壞另一個系統,越無序,熵量越大)。 收集隨手拾來的材料(objet trouvé),這種行為阻礙了對事物從心理上的壓抑或被註定的遺忘。所以重新解讀那些被消費者丟棄的廢料,重新解讀時間的流逝,是超越了純粹的表現主義領域的一個考古(即“未來考古學”)和心理挖掘的産物。

對於艾未未來説,(北京1957,生活工作在中國北京),藝術是“智慧的遊戲”,引領他嘗試龐大的表現形式,在過去和現在、歷史和時尚的文化題材中游刃有餘。艾未未的藝術行為表現在對符號的破壞和隨之産生的新意義。以這種方式,藝術家將物品打碎並重組,給生命新的形式,予之不同於原始意義的內涵,此次展出的作品即是如此。在2008年首次完成,作品在畫廊獲得新的裝置結構:高聳入天的物品堆積成山。只有靠近前仔細觀察才發現我們看的是無數自行車零件。不無巧合的是自行車曾是中國傳統運輸方式。

蘇伯德•古普塔(克高爾1964,生活工作在印度新德里)是印度當代藝術的標誌性人物。在他的繪畫、雕塑、裝置和視頻作品中,藝術家深入探討了舊時代和社會追求的現代化幻想之間的關係。日常用品被用來象徵經歷加速變更時期的社會, 傳統的根基和現代的慾望糾結不清。在此次展覽中,他展示了一系列新繪畫,描繪了殘羹剩飯和沒收拾的飯桌,是對展出他作品的國家的一種可見的讚頌。用現實主義的手法和明亮清晰的顏色,這些靜態的生命被古普塔呈現在精美華麗的16世紀風格的畫框中。

陶土是劉建華(1962年生於吉安,生活工作在上海)情有獨鍾的作品材料;看上去堅硬而實際非常脆弱,正是這種介於表像和實質的雙重屬性促使藝術家利用它創作。中國有很長的製造陶瓷藝術品的歷史。在紀念•殘留展覽中,劉建華來到江西景德鎮追溯製造陶瓷的歷史——景德鎮是製造精緻的,絕對完美的瓷器的地方。它的確是中國審美和觀念、道德、歷史堅實發展的代表城市。但是藝術家並不關注瓷器的製造,而是尋找被丟棄的碎瓷。在他手中,製造粗糙或殘次品被賦予了新意義,重新獲得審美的、觀念的,特別是道德上的價值。

 

1   2    


簡 介

 

相關展訊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