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度

首頁> 展訊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04-02 15:21:38 | 文章來源: 藝術中國

 

展覽名稱:灰度

策展人:顧婧

展覽時間:2010年4月3日—— 4月20日

開幕時間:2010年4月3日 15:00 – 17:00

展覽地點:其他畫廊 OTHER GALLERY

參展藝術家:金福泰、葉淩瀚、朱慧

作為純白和純黑之間的過渡色階,灰色模棱兩可,不明真相。在藝術史獨尊“先鋒性”的邏輯下,極端的黑與白似乎較晦澀的灰色更受青睞。黑白木刻以強烈反差所營造的力度感,曾成為宣傳利器,具有無可替代的革命性;而革命性在今天的沉淫于商場式的物品性中消失。80後成長于轉型中的中國,他們沒有他們的前輩那樣明確而執著。對灰色階的偏好,在他們的肉身中寄寓。面向當下和存在的不確定,他們似乎比前者都感到前所未有的無所適從。

本次展覽本次展覽由金福泰、葉淩瀚、朱慧3位80後藝術家組成,他們不約而同用灰色這樣一種晦澀之色表達對當下和存在的不確定性,拋出了80後當下迷離的生存狀態。

 

灰度

文/ 顧婧

作為純白和純黑之間的過渡色階,灰色模棱兩可,不明真相。在藝術史獨尊“先鋒性”的邏輯下,極端的黑與白似乎較晦澀的灰色更受青睞。黑白木刻以強烈反差所營造的力度感,曾成為宣傳利器,具有無可替代的革命性;而革命性在今天的沉淫于商場式的物品性中消失。80後成長于轉型中的中國,他們沒有他們的前輩那樣明確而執著。對灰色階的偏好,在他們的肉身中寄寓。面向當下和存在的不確定,他們似乎比前者都感到前所未有的無所適從。

本次展覽由金福泰、葉淩瀚、朱慧3位80後藝術家組成,基於對灰色階的想像,拋出了他們迷離的生存狀態。金福泰創作的《西遊》,是一組詼諧而哀傷的群像,他借用《西遊記》師徒四人,對性格迥然各異、立場千差萬別的人物做藝術化處理,儘管場景與行為不盡相同,但師徒四人卻共用著木訥呆滯、空虛無力的精神實質,對傳統的經典形象一一解構。畫面中的道具皆以符號化的姿態出現,隱喻著社會中的各種誘惑,以及慾望被無情壓制的無奈。最初這一主題的作品是多彩的,隨著金福泰逐步放棄豐富的色彩,至此作品已完全轉向灰調子,人物的孤寂與抑鬱頓現。

葉淩瀚的《最終試驗飛行體》是一個多少有點科幻味道的影像作品,影像描繪包括鯨魚、飛艇在內的由藝術家自己杜撰的不明飛行體,在時空中巨大遷徙過程的小小片段:在這個被稱為“解體”的工廠裏,藝術家截取了漫長試飛過程中的7分23秒。作品抽空了一切有關人的因素,展示了一個於人類經驗之外的,永無止盡的世界。

朱慧的作品由一連串私人感受構成,童年境遇、個人夢魘都成為了她筆下的描繪對象。在虛偽的成人世界裏,她深深懷戀單純無憂的童年歲月,企圖通過再現童年情景與感受,重構一個真實的自我。教室裏綠色的墻壁、寫滿板書的黑板、破舊的兔子玩偶,既構成其揮之不去的生存經驗,亦成為某種特定的象徵與借代。然而,一旦創作完成,那份往昔把握十足的熟悉感卻突然不見蹤影,面對滿心陌生的童年形象,自我的主體性由清晰走向模糊,甚或于強烈的疏離感轉机變為他者。

三位80後藝術家不約而同重拾對灰色階的想像,以這樣一種晦澀之色表達對當下和存在的不確定性。他們於時空倒錯的諧俗中傳遞絲絲哀傷,于氣勢憾人的宏大下呈現點點焦慮,于立場不明的漠然間流露出陣陣悵惘。這個以“灰度”為名的展覽,試圖以80後的獨特視角思索他們的靈魂出場,進而由此拋出一個高更式的問題:我們從哪來,我們是誰,我們往哪去?

 

 
Jin Futai, Pilgrimage to the West - Piercing eyes, Oil on Canvas 120x140 cm 2008 金福泰 西遊——火眼金睛 布面油畫 Oil on Canvas 120x140 cm 2008


 

1   2   3   4   5    


簡 介

 

相關展訊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