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中國網

自由的術語

自由的術語

時間:   2010-03-26 13:42:18    |   來源:    藝術中國
展訊 >

 

展覽名稱:自由的術語

展覽主題:本體與詩性的重申

展覽主辦:成都A4畫廊

出品人:孫莉

學術主持:崔燦燦

參展藝術家:陳輝、陳彧君、葛震、劉國夫、尚一心、王東春、吳翦、徐弘、薛峰、趙罡

展覽時間:2010年3月28日---2010年4月28日

開幕時間:2010年3月28日(星期日)下午15:00

展覽地點:成都A4畫廊(成都麓山大道二段二十號麓鎮)

學術研討會:2010年3月28日下午14:00

 

3月28日,成都A4畫廊2010青年策展人計劃系列展覽之一“自由的術語”當代藝術展將在A4畫廊開幕,本次展覽由青年策展人,批評家崔燦燦主持,並持續到4月28日。本次展覽特別邀請了江浙一帶架上繪畫中10位優秀的藝術家陳輝、陳彧君、葛震、劉國夫、尚一心、王東春、吳翦、徐弘、薛峰、趙罡,其足以代表兩地當代藝術創作的風貌及較高水準,顯現了在江南文化影響之下的當代藝術發展,也突出強調了地域性的在當代藝術中的情景作用,在參展人選上,展覽採用了對不同年齡段藝術家的匯總,使得展覽本身在學術梳理上具有一定的連貫性和延續性,這也是與成都藝術家的一次交流,並期待以此將研究深化,營造出良好的學術氛圍。

“自由的術語”在這裡特指架上繪畫的獨立性和專業性,自由是對一種狀態及意識的獨立存在的嚮往,而“術語”則代表架上繪畫的內核關鍵詞的串聯,也包括對其邊界及特徵的梳理。當代藝術在經歷了諸多變革之後,一種佔據主流位置的政治正確性使得藝術創作出現了刻板的模式化和立場的單一,而這種當代藝術在觀念的不斷的轉向之中無限延伸,使得其藝術本身的自律性被逐漸忽視。藝術創作陷入了一種有關知識摹本的簡單解讀,使得藝術成為其他學科的附屬品和表達工具,無效的轉向造就了點子主義和知識濫用。獨立性和專業性是藝術創作及研究中考量的法器,如何進行有效的轉化,如何利用其視覺藝術的特性,這樣的疑問應該是需要認真對待的。展覽的副標題,重申了這一立場,即對藝術本體語言及詩性敘事的強調,面對複雜的觀念問題如何通過藝術特有的表現形式進行傳達,並凸顯出藝術本身的修辭手法和敘事方式特有的智性,觀念的不斷深化伴隨著藝術本體語言的不斷創新,以實驗的態度進而延伸藝術語言的可能性。而詩性對於藝術而言不僅是審美上的提示,也是一種精神沉澱,強調品格和氣場的敘事方法和思維邏輯,以委婉,靈動的方式整合語言。本體與詩性的重申既是對藝術本身的歸位,也是為了更好的延伸,建立於藝術學基礎上的社會問題才能更有效的産生它的公共傳播作用,維護本體與詩性並非是一種保守,而是一種超越二元對立的自由,自由的術語既是專業的,也是開放的,這既是本次展覽所呈現的問題。

 

自由的術語——本體與詩性的重申

對本體與詩性的重申是基於當下的特殊歷史情境,近30年的中國當代藝術創作之中,架上繪畫的觀念不斷的向社會學,政治學等學科轉向,藝術家試圖利用概念和範疇的邏輯去闡述或展現其思想的主體。但繪畫的形式局限決定了其在對觀念的轉化上很難獲得淋漓盡致的意識興奮和傳播的深入、有效。在這樣的前提之下,觀念的介入就需要帶動媒介本身修辭實驗的自覺性,其既是針對繪畫原有特徵中的材質,形式,結構,色彩,痕跡,圖像,序列等視覺及趣味上的風格,也是通過實驗創造併發現未被既存框架所羅列的新的可能。轉向本身並不存在問題,但如果藝術家只認識到其他學科問題的表層,並試圖用繪畫來證明所見所知的真實與正當,使得觀念在轉化的過程之中變成了文本式的科學,那麼繪畫在此時變成一種被動的、附屬的、用於傳播知識的文字説明。藝術家理應主動的利用自身知覺來發現知識理所不能及的經驗和不可預見的偶然性意味。換言之,對觀念的研究應是從知覺、不恒定的領會、意識的變數出發,以突破那種既往的概念體系,強調繪畫的自由精神。

如何面對觀念問題,如何將其深化,並不只是一個認識及邏輯上的推導,其需要考量藝術家對觀念的體驗、轉化的智慧與靈性的生機,從而使得藝術可以測度經驗與科學之間的距離。當觀念轉化為視覺讀本的時候,觀念不僅僅存在於文化的含義之中,它同樣應處理好視覺技術-文化觀念-讀本分析三者之間的複雜關係,這就需要藝術家對藝術本體語言的把握能力。即藉以繪畫的視覺技術讓觀者通過觀看獲得新的資訊、意義、快感,並通過針對視覺自身的實驗將繪畫本體作為觀念,以生成非先驗的,非已知的新的觀看及視覺呈現方式。在這裡,繪畫本體既是一個出發點,也是一個跨學科的自由性,它不僅強調了作為專有學科的獨立價值,也是對忘卻之源起的再現,藝術家卻又在此基礎上獲得了製作的風險快感。對繪畫本體的強調亦是意在於此。

架上繪畫中詩性的建構並不只是局限于圖像上的物體序列經營安排及詩歌虛擬場景的再現,它也涉指藝術家在對觀念的轉換過程之中所持有的態度,以及情緒的波動和隱蔽的心理機制。即將主體與對象、自知與知物融合在一起,思與境諧,始終保持對世界的不透明情感,從而體會觀念、領悟觀念、詩化觀念。詩性既是對歷史和生命瞬間的萃取與昇華,也是運動(繪製行為)與視覺(所生成圖像)的交織,在繪製的過程之中,思維與發現,發現與觀看,觀看與身體,身體與行為,這樣的結構體系亦如生命一般需要直接的體驗,才能敏銳的捕捉到含混的色彩,詩意的神秘,以及被忽略的細節與局部,讓思想充滿新鮮的要素,並最終意欲揭示:人在生存之中對自由的嚮往,並選擇用詩的態度去存在。

本體與詩性對於架上繪畫而言既是一種感性的原始初動力,也是繪畫應關注的切點與依託,並在這種雙重意義上去自由的捕捉未被意識,發現,感知的世界。既確認還原了它,又通過知覺,領會提升了它。

 

文/ 崔燦燦

2010.03.10

1  2  3  4  5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