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點時分——2010當代藝術展

首頁> 展訊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03-18 10:08:06 | 文章來源: 藝術中國

 

零點時分——2010當代藝術展

主辦單位:上海多倫現代美術館,浙江翰正投資有限公司

藝術總監: 李楠

學術主持: 梁克剛

策展人: 吳文星

開幕時間: 2010年3月26日 星期五 下午三點

展覽時間: 2010年3月20日至2010年4月6日

展覽地點: 上海多倫現代美術館 上海市多倫路27號

參展藝術家 artists:

Chris Gill Christophe Demaitre 董重 顧振華 黃慶 計文于和朱衛兵 蔣正根 金陽平 康劍飛 李山和張平傑 李小鏡 羅輯 孟祿丁 宋光智 童雁汝南 王家增 吳文星 于辛澤

郵箱:wuwenxing2003@hotmail.com

 

散席之後

梁克剛 2010年3月15日于北京

2008年可以説是當代中國一個非常重要的節點之年,在這一年中國舉辦了標誌性的“奧林匹克運動會”。這很像日本1964年的東京奧運會以及1988年的南韓漢城奧運會,都是一種國家形象廣告,中國歷經30年的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國力增長也達到前所未有的巔峰狀態,而恰恰也是在這一年,無論歐美大國還是亞洲近鄰都開始警惕中國的迅速崛起,同時國際上也出現了在政治、經濟和文化上對於中國的集體遏制態勢。

中國當代藝術自1979年的“星星美展”開始,也經歷了三十年的曲折歷程,從1991年“後89”在海外首次亮相直至2008年奧運會以前一直是國際藝術界關注的“話題之王”以及藝術市場追逐的“概念板塊”。俗話説“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08年之前的中國當代藝術就像一場散不了的宴席,是一種混合著傳統文化幽靈、意識形態遺跡、後殖民趣味和市場投機的集體狂歡,波普化的毛澤東、文革、紅衛兵等“中國符號”成了大多數中國藝術家在國際展事中揚名立萬的集體策略,共同的趣味與圖像風格成為在藝術市場上明顯的識別標誌,這點很像是小時候“打群架”,其根源無外乎個體還不夠強大。

而這場看似不散的宴席也終於在奧運之後以及隨之而來的席捲全球的經濟危機到來之時嘎然而止,其實早在2007年某些經驗老到的歐美藏家就已經在最高點拋售手中的中國當代藝術作品了。相當於英國當代藝術核反應爐的泰特美術館就曾在2007年初舉辦過沒有一位大家熟知的明星大腕的中國當代藝術展,明確地提出了“中國疲勞症”。英國藝術大鱷薩奇也趕上了末班車,在2008年將才收羅幾年的中國藏品整場拋售套現一個多億。就連信誓旦旦在中國建美術館的比利時大收藏家尤倫斯也在半遮半掩地陸續出售手中的藏品。這説明中國當代藝術作為近20年來在國際藝術市場異軍突起的一匹被熱錢追逐的黑馬已經開始失寵了。

中國當代藝術終於開始真正回歸到“個人時代”了,在最火的那些年裏,一些長期獨立保持個人風格的藝術家們常常被市場推到了一邊,沒有人關心那些真正來源於藝術家內心的感受和自身的經驗,大家都去追捧那些一眼就能辨識出來的“中國當代藝術”,而三十年的風光卻並沒有在歐美國家級的美術館中留存幾件像樣的終極收藏也就説明瞭那種虛假繁榮的水份和浮誇。我們造就了很多拍場的明星和排行榜的大腕,卻沒有涌現出真正為世界當代文化與視覺藝術貢獻獨特經驗與價值的真正藝術家。

令人欣慰地是在這樣一個展覽中,我們沒有在看到那被濫用的中國符號和過度闡釋的傳統文化,看到的是藝術家們豐富而彼此有別的內心世界,可以觸摸到那些浸潤著藝術家情感的畫面肌理和安於日常勞作的誠實筆觸,正所謂“君子和而不同”,藝術終究應該是個人化的,藝術所要證明的也恰恰應該是每個生命個體的價值。

零點總是一個關於時間的隱喻,它既是結束又可以是開始,當一場集體狂歡的盛宴終於結束的時候,那種回歸個體的離散不能不説是一種更為良性的開端,我們必須向近二三十年來始終堅持個人探索不隨波逐流的藝術家們致敬,因為抗拒喬裝打扮成先進生産力推手的資本勢力遠比抗拒傲慢的意識形態權力更為艱難,中國當代藝術板塊的消解就是一種正常的回歸,于藝術是好事情,于藝術家個人也是好事情,我們也由衷地期待著中國藝術界真正出現一些真實而強大的個人,那才能真正對人類的文化和世界的藝術産生價值深遠的貢獻。

 

1   2   3   4   5    


簡 介

 

相關展訊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