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對生命的溫暖”紀曉萍個展

首頁> 展訊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02-20 14:09:38 | 文章來源: 藝術中國

策展人: 金汐

展覽時間:2010.03.06-2010.03.31

開幕酒會:2010.03.06 15:00-18:00

展覽地點:上海春天畫廊

學術主持:葛千濤

學術評論:朱青華

參展人員:紀曉萍

展覽前言

我們在不可逆轉的時間裏行走,行走的選擇有很多種:有人安於在群體價值裏依傍安全感;有人急於在世俗世界裏追求成就感;還有人在自覺疏離中體味著孤獨感。藝術家用繪畫的方式行走於世,有人關注當下,用某些主義的標簽迅速完成價值實現;有人關注他人,在主流中尋找共同話題;還有人自我游離、自我提問並自我糾結,為藝術語言的創新和豐富而糾結。

紀曉萍正是這樣一個藝術家,她自我游離于匆忙浮躁的世界之外,用獨特的語言堅持自己對生命關愛的表達。作為觀者,我們可以感受到一種唯美到孤獨、柔弱卻透著韌性、忍耐節制以至於安靜的美。這些過度修辭的形容詞藻,卻剛好適合這個女人:美麗而柔弱,但她用繪畫做了心靈的堅硬外殼。她的作品,已經過了自我求證自我糾結期。自我的問題,也已在溫暖的畫面裏找到了局部的答案。

她並非要強調性別意味,但,你讀到了豐潤自足的母性氣息,一如她本人的那種恬淡自然。她並非要在圈子內外作出非主流姿態,但,你卻感受到了她對藝術的本真與自覺,一如她在生活洪流中堅持自我的韌性。她並非要用噱頭來製造驚世駭俗奪人眼球的效果,但,你品到了她在靜默中曾穿越時空尋找自己的精神同盟。文藝復興時候,波提切利可曾有過這樣幽淡眼神和高貴氣息?象徵主義的神秘世界、超現實主義的夢幻空間裏是否還有塵封的地域?這些不過是前人的想像與表達,它們早已被釘上藝術史的十字架。而曉萍,無疑更關注自己的生活,和自己的表現方式。每個細節都可能讓她天馬行空,那些意象的人物和動物的靈動造型,來自對生活的敏感捕捉。還有國畫般的流動線條和西畫的造型,共同構成她個性化的藝術語言。當“寂寞滲透到骨頭裏的時候”,繪畫能讓我們的眷戀暫且托身。她常用那種大地般淳厚的顏色,以大地的溫暖和堅韌代表母體給個體生命以關愛和能量之源,藝術家通過作品將這恒久的生命能量傳遞給更多觀者。或者,這才是生命對生命的溫暖。

我曾試圖給曉萍貼上“標簽”:女性藝術—女權或者性別政治卻被發乎天然的女性氣質與超越性別的生命沉澱取代;歷史價值—當代藝術的時效性對比生命的永恒與普遍價值,孰輕孰重;文化意義——西化的東方文明境遇裏,我們無處逃避,但我們有選擇行走方式的權利。可曉萍會説,我只是做了一個純粹藝術家喜歡的事情:繪畫。或許,時下風起雲湧潮起潮落,于她不過是雲淡風輕罷。

簡 介

 

相關展訊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