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中國網

“蕭·解——似與不似”蕭宏油畫展

“蕭·解——似與不似”蕭宏油畫展

時間:   2010-01-27 09:44:47    |   來源:    今日藝術網
展訊 >

 

“蕭·解——似與不似”蕭宏油畫展

策展人:吳沫

展覽時間:2010.01.30 - 2010.02.17

開幕時間:2010年1月30日15:00

展覽地點: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路798藝術區 赫立畫廊

參展人員:蕭宏

 

蕭·解——似與不似

吳沫

在詮釋蕭宏這次個展之前,我有必要先強調他的藝術創作背景。我相信,正是身處現在這樣的藝術現實環境,才讓很多情緒影響到他的創作思維,也就很必然地反映到他的價值觀及世界觀,更反映到他的藝術觀之中,進而直接自然地呈現到他的藝術作品上。

蕭·解的意味是什麼?是蕭宏用自我作品實現對當代藝術的解讀?還是蕭宏試圖通過解構他的當代藝術形式來施行新的藝術本體的結構?

而似與不似,很自然讓人追憶起國畫大師齊白石的名言。為了避免大眾懷疑我的“用意”或揣測我靠搬大師顯示出的“心虛”,我想先申明,絕不是借此博眼球出位,我堅持一切對藝術相關的評述都要根據切實的創作意圖來進行理性的解讀。

在此,我還需贅述一下解構的真實語境。解構,不是單純的藝術形式上的解放。在學術上,它是指瓦解固有的體系,解構已有的構造,重構價值結構。

由此,我來推斷,蕭宏的這次個展作品,絕不是簡單意義上的瓦解固有體系,只要他還在運用西方繪畫的基礎構建形式及技法,無論他如何標榜自己從傳統國學的浸潤中汲取如何多的精髓來指導和運用到他的個體創作上,我總覺得,他還是脫不了對傳統美學選擇性挪用的嫌疑。

可是,我還是需要對他致以鼓勵掌聲,畢竟他讓自己在眾多變化甚至一些全然枉走的藝術探索情緒中,邁出了一步堅實與肯定,並且展露出試圖嘗試出新的個體語系的果敢姿態。

海德格爾曾斷言:哲學的結構必然要毀滅。也就是説,必然會通過一種向傳統的歷史回歸,將傳流下來的東西解構。但這一點也並不意味著要否定那個譴責其無效的傳統,而是一種對傳統的積極挪用。

這時,我們怎麼還不用反思呢?我們早已有了自己的或曰東方的審美評判標準、體系,只是失去了使用和開發的文化背景和興趣或者説是自信。而蕭宏恰恰相反,他一直宣稱自己八歲學畫,熟讀詩經離騷,他應該是一直在不遺餘力地從我們自己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遺産中找尋他的契點吧。

他肯定積極地去品味過東方文化中的“意在言外”的語言方式和關於靈與識、意與境的“唯靈”氣質,而這些特質也正符合他在當代藝術中試圖暗示或借代的語言特徵。通過重讀,運用他的智慧與辨識,聰明且理智地選擇齊白石倡導的“重在似與不似之間”揉合進他的風景創作中。他曾説,他不單只想他的畫“引人入勝”,更希望他的畫可以“引人入幻”。這樣我就可以完全醒悟,在他看似憨實的外在下暗藏著怎樣相當的勃勃野心。

無論蕭宏現在有沒有自我解構完善,或者有沒有真正構築起他自成一體的堅實藝術結構,我們畢竟可以通過他的這一系列作品來一窺端倪。只當他是把自我藝術向大眾做的一次誠懇解讀,何況他的風景畫意欲強調“似與不似”之情結,我們何必一定非要讀出個明白來。

能在他畫面前作一次很單純的停留和幻想,何嘗不是一件樂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