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場:一個與時空對話的藝術展

首頁> 展訊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9-09-07 16:07:01 | 文章來源: 藝術中國

 
吳文星 City之迷彩服 2009

 

策展人:蔣正根

學術主持:周長江

藝術總監: Steve Wang

開幕時間: 2009年9月12日下午六點

地點:南岸藝術中心 南蘇州河路1247號

參展藝術家:芭芭拉、蔡廣斌、迪馬特、管策、胡介鳴、韓子健、黃翎、蔣正根、江雪曼、陸春生、馬良、邱黯雄、石至瑩、王小慧、王凱、吳文星、楊福東、楊泳梁、楊春蘭、周長江、張健君、鄭重賓

郵箱: wuwenxing2003@hotmail.com

 

關於“現場”的一個藝術展

關於現場——“南岸”

年初朋友邀我去“南岸”看一個展,説是看展,其實重要的是看一個非常的空間和現場。我被這個現場的歷史感、滄桑感以及它蘊含著的當代意識所感動,於是就有了“現場”展的開始。

這是蘇州河畔的一個百年老倉庫,上海的許多故事和歷史就伴隨它生成。

1917年,上海商人杜月笙在蘇州河畔建立了一系列糧倉。幾經歲月的滄桑,這些殘存的老倉庫,逐漸演化成上海僅存的凋零記憶。

2002年,來自台灣的國事好廣告公司使用了現址。憑藉著對珍藏曆史、保護倉庫的審慎態度;他們小心翼翼地重新還原了這座擁有近百年曆史的倉庫建築,以期為這棟老倉庫重新尋回其昔日價值。

展覽的這個“現場”,也就是現今被我們稱之謂的——“南岸藝術中心”,由台灣設計師登琨艷設計、改造;它完好地保留了上世紀二十年代舊倉庫的歷史元素,又自然且巧妙地融入了現代審美理念。這個“現場”已構成了具有歷史與當下情愫的人文符號。

而選擇這樣的“現場”做一個當代藝術展,恰恰鋻於我們的思考,即對尚處在征途中的中國當代藝術作出我們的理性的思考與反思。

關於展覽

(1)我們將藝術家的作品置於展覽的這個“現場”,就是要通過它與這個“空間”産生一次歷史與當下的對話,使這個現場裏的每幅作品和每件作品都與“現場”發生某種情感的關聯,以構成作品的當下意義。

(2)通過藝術家的作品個案反應當代藝術的現場感和現場意識,以説明當代藝術重要的是“現場”。

這樣就構成“現場”藝術展的含義

(A)“現場”——反映了這個現實且特殊環境的真實性。(B)“現場”——構成了其文化生態的某種當代性和當代意識。(C)“現場”——這個特殊的環境中所蘊涵著的歷史性和人文性。

關於展覽形式:

為了契合展覽的主旨與作品的現場的意義,參展作品我們以影像,裝置、觀念攝影和裝置性雕塑為主。毋庸置疑,在這裡影像,裝置、觀念攝影和裝置性雕塑等藝術形式是最具現場感的;譬如,裝置藝術作品的特點就在於具有比傳統雕塑更開放的三維空間,給人更強烈的空間意識、現場意識,更具參與性和交流性。人們在這個空間中更能感受作品“場”的存在和“場”的作用。

這樣展覽的展示形式就分成了五個類型:1、裝置與裝置性雕塑。其中參展的藝術家有:旅美藝術家鄭重賓的水墨裝置;旅美藝術家張健君的圖片裝置;韓子鍵的雕塑性裝置;江雪曼的空間性裝置;2、攝影裝置-參展藝術家有:比利時藝術家柯裏斯托夫.迪馬特和楊春蘭的燈箱攝影裝置;美國藝術家芭芭拉.艾聖斯坦的雕塑性裝置;3、觀念攝影-參展藝術家有:楊福東、管策、楊咏梁、馬良、吳文星,以及旅德藝術家王小慧。4、影像-參展藝術家有:邱黯雄、陸春生、胡介鳴和黃翎。5、當代繪畫-參展藝術家有:周長江、王凱的圖片與材料結合的當代繪畫,蔣正根的新抽象、蔡廣斌的影像水墨、石至瑩的新具象。

同時,這個展覽又融入了某些“現場藝術”的元素。現場藝術(IN SITU)簡單地説,就是在現場做的作品,它與現場合為一體的。在這個展覽的現場你會有一種這是當代語境中的歷史,或者是歷史在當代語境中折射的跨時空的現場感。

而增強現場空間的燈光視覺效果與作用,也是依據這個現場的特點考慮的。燈光視覺效果與作品、與現場環境的自然融合會增加這個幾經歲月滄桑老倉庫的凝重感和深邃感。況且本次藝術展的藝術總監王獻篪導演就來自於台灣的影視界,對燈光的現場作用有著豐富的視覺經驗。

上述的設想,我們期盼通過大家的努力能在展覽中獲得圓滿的實現。

 

蔣正根

于浦江東岸 2009年8月8

 
楊福東 HUANG-06-2 2008


 

 
芭芭拉 xihu water leaf 1 2008jpg


 

1   2   3    


簡 介

 

相關展訊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